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
二二 |
|
但是我一驚非小,當我在晚上把口袋倒在地上的時候,在我乞討來的粗劣東西之中,我發現了一粒金子。 我痛哭了,恨我沒有慷慨地將我所有都奉獻給你。 正如同那個渴望把一切都獻給君王的人一樣,泰戈爾也渴望著把自己的所有都呈在至高無上的神的面前,什麼也不給自己留下。 後來,《渡河》這部詩集中的11首詩被選入英文詩集《吉檀迦利》,還有一些被分別收入《園丁集》《采思集》和《愛人之贈品》之中。 正當泰戈爾陷於自己的思想苦悶之中,同時又受到外部社會孤立和打擊的時候,又一個家庭生活中的不幸與他遭遇了。 1907年11月,泰戈爾最小的兒子薩明德拉,突然被流行的霍亂症傳染,很快就死去了。當時,小男孩才只有13歲。這個迎頭痛擊使泰戈爾感到了最深重的悽楚。薩明德拉是個聰穎活潑、可愛而又有天分的孩子,詩人盼望他長大後能像自己一樣,成就一番事業。然而事與願違,所有殷殷的願望都隨著小兒子的一去不回而灰飛煙滅了。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薩明德拉是在母親的忌日那天去世的。這使得泰戈爾肝膽欲裂。 從1902年到1907年的這5年之間,死神似乎住在了泰戈爾的家庭之中。短短的五年時間裡,他的家已被死亡衝擊得幾乎要毀滅殆盡了。 先是相伴20餘年的愛妻撒手人寰,接著是13歲的次女,然後是泰戈爾敬重的父親,現在最小的兒子也離他而去。泰戈爾心中那無限的傷悲怎能用語言表達,又如何能傾訴得盡呢? 如今的泰戈爾,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三個兒女是他最親的人了,可是他們卻又都不在他的身邊。大女兒在孟加拉邦丈夫的家中居住;長子于一年之前被他自己派往美國鑽研農業科學,遠隔萬水千山;三女兒米拉也在幾個月前出嫁。所以此際幼子的突然夭折,使得詩人在熙熙攘攘的眾人之間只剩下了形單影隻、孑然一身。 悲痛與孤單愈發加重了詩人精神上的沉鬱和苦悶,給他以難以忍受的折磨。為了排遣自己內心的傷痛,泰戈爾決定住到自己什拉依德赫的莊園中去,在那靜默無言的自然風景中安安靜靜地獨自住上一段日子,以慢慢地彌補心靈上的創傷。 然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並不能把泰戈爾打倒,也並未使他沉淪下去。相反,深沉的感情反倒使得他的創作更具崇高、純潔的藝術氣質。 泰戈爾在這段艱苦歲月裡捧出了他豐碩的創作成果:長篇小說《戈拉》。 《戈拉》這部小說首先是於1907年到1909年連載在印度的《布拉巴希》雜誌上,後在1910年正式出版。它的出版證明泰戈爾作為現代印度首屈一指的小說家之地位已毋庸置疑。 《戈拉》①是一部展現印度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許多泰戈爾作品的評論家們都聲稱,小說是描寫印度現代歷史向最後的決定時代進行過渡的史詩。而且他們還紛紛稱讚,說是正像《戰爭與和平》深刻揭示出俄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社會問題,從而在俄國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一樣,《戈拉》也因分析了帶有時代特徵的複雜矛盾的印度社會生活,而成為印度小說史上光輝的一頁。 〔①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所著的長篇小說。〕 雖說《戈拉》這部小說頗具重大的時代意義,但它並非充塞了形形色色的論證和說教,而有著一部文學名著所應具備的韻味與魅力。作品人物刻畫得優美動人,筆法的酣暢靈活,景物描繪的詩情畫意,再加上那栩栩如生地剖析出的人物之間的矛盾鬥爭及人物內心的紛繁變化,使得整部小說在多方面都達到了全新的水平。 《戈拉》所展示的是19世紀70至80年代民族復興時代的孟加拉的 社會生活。當時,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的思想已蔚然成風,可是以何種方式來展開民族解放運動,卻各有不同:一派主張吸取英國資產階級文化的精髓,通過改良使落後的印度走向先進與文明,在不超出英國殖民體系的圈子內謀取更多的政治權利。這一派後來分裂為「元始梵社」和「印度梵社」,泰戈爾的父親即是前一團體的領袖人物。他們的態度是對印度古老文化傳統吸取精華、揚棄糟粕。後一團體則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另外的一派是激進派,在提出以暴力推翻殖民政府的同時,提倡完全的復古主義,要求遵守印度教的所有傳統。19世紀70年代產生的新印度教即歸屬於這一派別。 泰戈爾是屬「元始梵社」的。作為一個真摯地愛戀著自己祖國的詩人,他希望將新舊傳統中一切好的東西統統地汲取過來,以建設自己的國家。在這一點上,他是個處事公正的愛國者。 《戈拉》的創作起因,與一位外國女子不無關係:愛爾蘭104婦女妮凡迪塔因為篤信印度教教義,成為該教大師韋伽難德的信徒,並于1898年來到印度,在加爾各答創辦了女子學校,著書立說向全世界介紹印度文化與印度教。與她相見時,泰戈爾讚賞她的執著信念與無畏的勇氣,卻因為她那比印度教徒還印度教徒的言談而不禁微笑。一天,來泰戈爾家中做客的妮凡迪塔留住於什拉依德赫的莊園,晚上,兩人對坐在船中,在妮凡迪塔的要求之下,泰戈爾給她講了一個「戈拉」的故事: 和妮凡迪塔一樣,戈拉是一個愛爾蘭人。他的生身父母在1857年印度獨立戰爭中陣亡後,一個印度的婆羅門家庭收留了這個孤兒,富有愛心、文靜嫻雅的安南達摩依對待他就像自己的親生兒子。長大後的戈拉熱情開朗、英俊倜儻,並且嚴格恪守印度教所有的教義,維護著種姓制度的純潔,成了印度教的保守主義者。戈拉對印度教極為虔誠,認定印度教是惟一優秀的宗教,只要堅持印度教的崇高原則,那麼印度昔日的尊嚴與繁榮將再次復興。他不喜歡意見不同的梵社,為此他決心和追求梵社中一個女孩的惟一好友斷交,也苦苦壓抑著自己對梵社裡另一個姑娘的愛。 正在這時,戈拉的養父病重,臨終時他透露了戈拉身世的秘密。戈拉頓時感到自己似乎從噩夢中驚醒,因為他是個外國人,依照他自己的理論,他比野蠻人還要壞。他沒有父母,沒有家庭,也沒有祖國,連所信仰的神也欺騙了他。正當他的信念土崩瓦解之際,戈拉猛悟到以往堅持的思想完全是謬誤和謊言,他徹底清醒了,領會到了宗教的真正意義: 在印度教徒、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間並沒有任何對立,印度的種姓制度也絕不人道。 戈拉以自己嶄新的形象,在已焚毀的舊傳統、舊事物的烈105焰中獲得了新生,正宛如火中涅槃後再生的鳳凰,他無限振奮地剖白了自己的心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