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一七


  第十三章 長篇小說和《沉船》

  1901年,泰戈爾先後為自己的兩個女兒——14歲的長女瑪吐莉勒達(即貝拉)和11歲的次女萊努迦(即拉妮)完婚,而且兩次婚禮相隔時間不到一個月。

  羅賓往日曾非常明確地表述過童婚應當受到譴責的想法,可是如今他為什麼做出了言不由衷的舉動?

  在泰戈爾生活的那個年代,尤其是在他所屬的婆羅門這一階層裡,一直恪守著這樣一種傳統:女孩子在青春期應當成婚,如果過了青春期尚未出嫁,那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還會辱沒家族的聲望。此外,由於泰戈爾家族祖上曾經受到過玷污,所以對羅賓來說,如果能夠和極富傳統觀念、視維護種族純潔如生命的其他婆羅門家庭建立起婚姻關係,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在兩個女兒的婚事上所表現出的前後言行不一致的態度,說明儘管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泰戈爾反對童婚制度,然而作為生活於世俗社會的人,他還是不得已採取了與傳統同流的做法。習俗的力量畢竟是強大的。

  即便如此,泰戈爾的心中仍存在著矛盾和疑惑。也正是在這一段時期,他將注意力集中在婦女的命運問題及她們的愛情悲劇上。在他將兩女嫁出的1901年,他以連載的方式寫作了兩部長篇小說:一部《破裂的家庭》,①刊于他編輯的《婆羅門》雜誌上,另一部《小沙子》,②發表在他當時開始負責編輯的《孟加拉觀察》雜誌上。泰戈爾的研究者認為,他的這兩部長篇小說奠定了印度文學中現代長篇小說的基礎。

  〔①又譯《毀了的鳥巢》。〕

  〔②泰戈爾將《小沙子》譯成英文後,改名為《比諾迪妮》。〕

  《破裂的家庭》寫了一個名叫查蘆的姑娘的愛情悲劇。查蘆是個年輕、聰明而喜歡夢想的女子,然而她卻得不到丈夫卜帕迪的關心和體貼。

  蔔帕迪是一位忙於日報的編輯,他有極強的事業心,並對自己的辦報成就引以為榮。因為工作繁忙,他無暇照顧和考慮年輕妻子的興趣與嚮往,而更令查蘆難過的是,丈夫認為自己對他的愛戀是理所應當而且不應更改的。可是隨著丈夫一位堂兄弟阿瑪爾的到來,查蘆的感情也逐漸發生變化。年輕的阿瑪爾熱情、活潑,查蘆為他所吸引,發覺有他做伴自己很興奮。阿瑪爾是個年輕的作家,他鼓勵查蘆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兩人互相勉勵著創作,不久都成為文壇的新人。

  不過,他們在文學上的友情也開始轉換為一種微妙的愛戀,查蘆由此發現了生活的新意義。然而,當青年阿瑪爾要去倫敦進一步深造時,查蘆萬分不安。阿瑪爾去了英國,查蘆的快樂也隨之消逝,她的生活顯得十分寂寞,她還為阿瑪爾對她沒有特別的戀情而感到煩躁與難過。丈夫發覺妻子精神沮喪,悶悶不樂,誤以為是因為自己體貼不夠,妻子才會不開心。所以他盡力對查蘆關懷備至。可是此時丈夫的態度對查蘆已沒有任何意義,當蔔帕迪獲知讓人痛苦和難堪的真情之後,為時已晚,她離開他遠去了。他們幸福的小巢已然傾覆,愛情鳥已一去不復回。

  在印度社會中,妻子往往比丈夫年輕很多,她們缺乏經驗而富於夢想,常被年長成熟的丈夫視作附屬品。因此感情的不穩固經常導致嫂子

  與年齡相近、愛好相投的小叔子之間的曖昧關係,這種情況在印度的大家庭裡尤其突出。在印度語言中,小叔子Derera這個詞在梵語裡即Dvivara,意思即第二個丈夫,這個詞義裡或許就保留著印度原始社會風俗的些許痕跡。

  長篇小說《小沙子》寫於1901年,兩年後出版。它也是以孟加拉中產階層的家庭生活為題材的,不過內容更加充實,結構更為緊湊完整,描寫亦非常細膩,小說細緻地分析了複雜環境中的情感問題。

  《破裂的家庭》與《小沙子》雖為同代作品,但兩者之間卻有著根本的差異。《破裂的家庭》中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幸是由於她丈夫一個人的緣故,而長篇小說《小沙子》的女主角比諾迪妮的愛情受挫則是因為社會上舊習俗的阻礙。在《小沙子》中,泰戈爾以一個革新者的身份出現,旨在將社會上的保守主義曝光。這部作品在當時青年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比諾迪妮大概也能夠稱得上是現代印度小說中反抗道德成規的第一位女性。

  聰慧秀美、品行端莊的比諾迪妮受過極好的教育,慈愛的父親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把本來就不多的錢全部用光了,沒有留下一點做嫁妝。女兒到了應成婚的年齡,可一連幾年過去,卻並無一個慷慨的男子,願娶一位沒有嫁妝的姑娘。結果比諾迪妮只好與一個貧困多病的男人成婚,然而不久那人就死了。她只好在這個缺乏愛與同情的世俗社會裡面對著做一個無依無靠的寡婦以了卻餘生的悲慘命運。然而她不甘心,堅信自己擁有追求幸福愛情的權利。

  比諾迪妮沒有收入來源,惟有寄居在姨母拉茲洛希家。虔信宗教的姨母終日生活在宗教儀式的狹窄天地裡,她極為寵愛獨子莫漢德羅,使他十分任性。而他新婚妻子阿莎天真爛漫,不善辭令也不會家務。比諾迪妮的闖入,立即給這對沉浸於戀愛美夢的年輕情侶的生活帶來波瀾。

  社會的不公平待遇並未使性格熱情又勇敢的比諾迪妮消沉下去,她仍決心向不幸的命運抗爭,她為自己取名為「小沙子」,①這個新名字即象徵著她對美好愛情的追尋,亦展現出她獨立的性格:寡婦的身份,使她的美貌與才智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而不可能帶去幸福。「比諾迪妮像一隻被激怒了的黃蜂,要蟄刺所有的人,她準備燒毀整個世界」。

  〔①小沙子,直譯是眼中的沙粒。〕

  開始她以為莫漢德羅值得追求,便以自己的火熱情感毀壞了他新婚的小家庭。然而後來她發現莫漢德羅對自己的戀慕是盲目的,他無法理解自己,又不能成為自己的依靠,而且,「她拒絕他的時候,他還會甘心受她支配,可是一旦她對他俯首帖耳,他就要開始尋找自由了。」

  比諾迪妮要尋求更好的伴侶,她逐漸感到莫漢德羅的朋友比哈裡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他可以成為「一個女人所需要的,毫不動搖、可以信賴的保護者」,於是便大膽執著地追求他,比哈裡內心的青春活力蘇醒了,他宣佈要娶比諾迪妮。

  然而在這勇敢的抗爭中強大的守舊勢力令比諾迪妮無法與之抗衡。

  因為依照印度社會傳統,有身份的比哈裡倘若與一個寡婦成婚就會降低自己的種姓,並且喪失所有權利,而且法律也不會承認他們的婚姻。比諾迪妮也清醒地意識到兩人婚姻是不可能實現的。心地雖正直但懦弱的比哈裡終於向習俗讓步,甚至拒絕她想一同工作的要求。這些事實證明,比哈裡並非可以完全信賴的保護人。比諾迪妮的反抗最終以失敗告終,她惟有被迫去貝拿勒斯苦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