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一六


  1901年,正是新世紀的開端,泰戈爾進行了一項偉大的嘗試,不過並非在詩歌領域,而是在教育領域。作為一位教育改革家的泰戈爾,希望創辦一所由自己來管理的學校。校址選在何處?加爾各答那繁華的街市,嘈雜的人聲,使得泰戈爾不願將學校建在那裡。他一向認為,自己的定居之處和未來的學校均應選在有著安靜幽雅的環境,並且十分貼近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所在。詩人看中了桑地尼克坦這個「和平之鄉」。

  還是在1836年,羅賓的父親大聖人,在距加爾各答不太遠的鮑爾普爾購買了一大塊土地,並名之曰「桑地尼克坦」,意即和平之鄉,大聖人有時會隱居在那裡沉思默想。當羅賓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曾在追隨父親到喜馬拉雅山遊歷之際居住在那裡,而且他也和父親一樣,被桑地尼克坦鬱鬱蔥蔥的森林和蒼茫的紅土荒原迷住了。

  於是,泰戈爾選中了心中這塊聖地,想在桑地尼克坦這「和平之鄉」

  建立起一所學校。1901年,在征得父親的同意之後,遂將新學校的校址定于此,建立起後來擴展成為舉世聞名的學府「和平之院」。

  這一年的12月22日,泰戈爾在桑地尼克坦為自己辦的學校揭了幕。

  當時,這所學校僅有包括他的長子在內的五名學生和五名老師。

  在泰戈爾的頭腦中,古代印度人們在森林靜修的理想畫面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在古木參天、深幽寧靜的樹林裡,那些聖賢和自己的門徒同住在一起,教學生們過簡樸的生活,並教誨他們以崇高偉大的理想。

  古代印度的經典之作《奧義書》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在平等友好的氣氛中形成文字的。泰戈爾自己熱愛簡樸的生活和美麗神奇的大自然,他希望把學校也辦成理想中修身養性的學園,讓學生和教師都享受到傳授知識的快樂,從而一改自己小時侯所受到的從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移植到印度國土上來的那種機械死板、毫無生機的教育方式,將古典理想與現代教育環境完美地結合起來。

  在古印度,文人們並不像歐洲的文人墨客那樣居住在城市裡,而是住在鄉村,很多人還隱居在森林中,過著遁世的隱士生活。泰戈爾信仰世間萬物的和諧統一,於是將他的學校建于景色宜人的自然環境之中。

  學校設備十分簡單,生活亦非常儉樸,不設教室和桌椅。上課時師生就圍坐在大樹之下,讓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首先通過四肢五官來認識世界,永遠同世間萬物保持一種完整而又連綿不絕的和諧。泰戈爾盼望以和平寧靜的大自然給孩子們純潔的心靈以清新的陶冶,從而使他們既能愉快而又簡單地通過自己的種種感受去認識周圍世界,又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自己動手生活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設想之外,通過某些勞作或工業活動進行教育的思想和實踐最早也都發端于桑地尼克坦。較之加爾各答舒適的城市生活條件,桑地尼克坦的生活相當艱苦,學生們必須自力更生,做一些體力勞動以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飲食也是以素食為主。

  學校的五名教師中,三人是基督徒,還有一個英國人。這樣大膽的安排和聘任,在當時社會輿論界和保守派的眼中,實在是出格妄為。然而泰戈爾有他自己的考慮,他所聘請的教師,多是藝術家或富於藝術氣質的人,他將教師和學生的住處安排在一起,在師生的共同生活中,老師自身的美好情操可以感染和薰陶學生。泰戈爾還時常讓學生們為周圍群眾服務,以培養他們的愛心。

  在教學過程中,既有體力勞動,又有腦力學習,不僅教給孩子們文化、科學知識,還注重音樂、戲劇、美術的教育,從而使學生們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長。泰戈爾講究快樂、自由學習的氣氛,他先讓孩子們自由學習母語,並不一開始便強使他們機械地背記外國語。

  當泰戈爾在為自己祖國教育制度的完善進行創造性的拓荒之時,社會輿論卻經常對他猛烈地指責和冷嘲熱諷:保守主義者認為他妄改祖先教育體式,而請信仰異教的人做教師,更是對印度教教規的褻瀆;激進的改革派也覺得泰戈爾竟敢遵照古制教育現在的學生,實乃思想保守、僵化頑固的典型;其實即便是那些懷有良好祝願的人們,亦認為建好這所學校只不過是詩人的白日夢想。

  由於缺乏社會各界的支持,很長一個時期裡,學校的資金和人手都出現了嚴重的短缺,況且學校的吃、住幾乎是免費供應的。為了維持開支,泰戈爾艱難地籌措資金,還把自己的部分房產和藏書變賣掉;他忠實溫良的妻子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也獻出自己的珠寶首飾,並慈愛地關懷學校裡的每一個孩子,常為他們烹製可口的飯食。

  雖然在那個時代,教育者是印度被歧視、被淩辱的低種姓之一,但泰戈爾義無反顧地從事著教育事業,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自己理想的實踐之中去。

  他事必躬親,不僅參加學校的管理和建設,還親自執教。他熱愛兒童,真心真意地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當他發現在孟加拉沒有合適的初級讀物和教科書時,便親自編寫了四冊孟加拉文《初等課本》,入選的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後來課本也被孟加拉的其他一些學校所採用。此外,泰戈爾還堅持寫作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詩歌、故事、戲劇和童話等體裁,內容分外充實,迄今仍受到孟加拉和世界各國兒童的喜愛。

  泰戈爾的辛勞是有價值的。他所首倡並實施的學生應進行勞動的主張,後來被印度民族主義運動領袖甘地歸納到今天印度稱之為「基礎教育」的制度之中。他廢除了一切體罰學生的制度,後來還實行男女同校。

  雖說這些措施在今天已經是相當普及了,但他作為創始者,卻功不可沒。

  泰戈爾早年深受野蠻、機械的教育制度之苦,故而他痛恨壓抑和束縛兒童的天性。的確,就像我國現代文學巨擘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桎梏兒童身心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滿一樣,泰戈爾也終生對強制兒童學習的教育方式深惡痛絕。他衷心地熱愛孩子們,因此,能在他的學校裡讀書的孩子們是幸福的。他兢兢業業、費盡心力而又充滿熱愛之情建立的這所學校,幾十年後發展成為世界上著名的一所國際大學。這所「和平之院」的學生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帶著健康的身心步入社會之後,紛紛撰寫了對母校美好生活的追憶文章,後來集成書出版。

  從這本記載著當時流行的無數趣聞軼事的作品之中,我們可以體味到泰戈爾創業的艱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