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一五


  1896年,羅賓發表了他的第二部有韻詩劇《瑪麗妮》,這個劇的結構更為嚴謹,情節也更富戲劇性。美麗的瑪麗妮公主,出生在信仰印度教的國家,然而這位聖潔的公主卻信仰佛陀思想,認為真理與愛情是宗教的身體和靈魂,並且還要將這信仰傳遍全國。對印度教瘋狂信仰的克曼客企圖強迫國王放逐瑪麗妮,先是鼓噪群眾,之後竟然勾結外國軍隊,妄想用鮮血維護信仰,只是由於他的一個朋友突然醒悟,將這一陰謀報告給了國王,充滿血腥氣味的混戰才沒有發生。

  泰戈爾雖然出身於婆羅門家庭,他的父親又是一個偉大的印度教改革家,但是他對印度教的感情卻是不那麼虔信的,只局限於對梵語文學遺產和對《奧義書》中深刻哲理的贊許。他不滿婆羅門主義一味宣揚自己的權威,更不滿種族制度人為地將生來平等的人們分作不同等級的幾類人,允許上層對下層的不公平的野蠻待遇的存在。實際上,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對佛陀十分崇敬,因為泰戈爾覺得佛陀宣揚了婆羅門及正統

  印度教中所沒有的普遍同情與平等的人類之愛。因此,可以說,《瑪麗妮》這部戲劇也正是戲劇性地表達了他思想感情上對佛陀的傾向。作為擁有一顆熱愛祖國人民及全人類的詩人之心的羅賓,後來還曾經在有關佛陀身世傳說以及佛陀思想的基礎上創作了為數不少的詩歌和戲劇。

  在這一時期,泰戈爾除了進行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的創作之外,在帕德瑪河上巡視父親的莊園之際,他還寫了大量的散文。這些散文囊括眾多的主題,包括政治、教育、社會、宗教、語言學和科學等領域,它們充分地證明了羅賓是一個天才的思想家,真正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

  而除開論證性的散文創作之外,一部獨特的、人格化的《五元素日記》成了他寫作至此最具風格與特色的散文集。在這部散文集中,羅賓把組成宇宙的五元素——風、地、水、火、空,加以人格化,讓它們以戲劇人物的形式出現,其中水和火象徵女性,她們感情豐富,渴望知識與情感;而另外的三個——風、地、空是男子。三者相比:地,反應遲鈍,是憤怒的機會主義者;空,觀點模糊;風是個奢談夢想的理想主義者。這五個人物互相討論,爭辯生活和文學之中的許多問題,而作者扮作仲裁者與調解員,不僅介紹他們各自的觀點,還加以認真的闡述。全書的筆調極為風趣,幽默與爭論,知識與笑話相互交織,彼此相映成趣,是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深受孟加拉人的喜愛。

  此外,1899年還出版了泰戈爾的一部格言集《碎片》,他採用的是傳統的詩體格式、警句和寓言形式,這些充滿機敏與睿智的格言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孟加拉人民現代語言中一個富有極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

  總之,在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羅賓正走上他早期創作的巔峰,他長於寫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而且對語言、韻律運用自如,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而且這一時期,他的創作也開始逐漸貼近普通人民的生活。作為詩人,泰戈爾一生中的許多重要思想,譬如對自然、生命、藝術和宗教的深入思索也從這階段起開始走向成熟,顯示出泰戈爾自己的思想特色。

  第十二章 「和平之鄉」

  印度近現代文學與當時印度人民反殖民主義、反封建主義的鬥爭是密不可分的。印度是亞洲眾多國家中最早遭受資本主義國家瘋狂入侵的一個。溯本窮源,早在16世紀初,歐洲列強,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就先後侵入印度。自此,曾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恒河流域文明的東方古國,開始淪落於受人白眼、被異邦頤指氣使的悲慘境地。而在這些侵入國中,最猖狂的尤屬英國。1757年,英國人就憑武力和強權,取得了對印度的絕對統治,並在這片國土上蠶食鯨吞,巧取豪奪。這樣,到1849年終於將掠奪的陰影蓋滿了整個印度全境,印度徹底地變成了它在東方的殖民地。

  英國殘酷地壓榨著這個當時尚處於落後的封建時代的國家,視印度為本國工業的廉價原材料供應地和傾銷市場。例如將上好的印度羊毛和棉花運回英國供應毛紡織業,又將成品運回,壟斷印度市場,從中賺取印度的錢財。自從1900年英國在印度設置了東印度公司之後,對印度人民的經濟壓榨愈演愈烈,而英國女王亦堂而皇之地成了印度人的女王。

  印度喪失了自由自主的國家主權,成了英屬殖民地。印度國土上隨處可見的是金髮碧眼的英國政府派駐的官員、英國傳教士和商人,他們讓印度人抬著轎子,擺出一副高貴的派頭。

  廣大的受奴役的印度人民,終於噴發出了滿腔鬱結的怒火。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有血性、有骨氣的人民不斷地掀起反英的鬥爭,給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者以迎頭打擊。

  19世紀的下半葉,印度自己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隊伍終於誕生了,從此,民族解放運動步入了全新的歷史發展進程。印度的民族意識覺醒了,沉睡的民族巨人在自己國土上崛起。英國當局為此終日神經緊張,惟恐巨人早早就會成長壯大而後痛擊自己,於是便顯露出侵略者的兇殘面目。

  為扼殺印度國土上的民族主義情緒,1899年2月,英政府逮捕了偉大學者、愛國者,民族運動「激進派」的領導人提拉克,①並且在接下來的2月18日,通過了鎮壓民族運動的《治安維持法案》。

  〔①巴爾·更伽塔爾·提拉克(1856—1920),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衷心熱愛祖國的詩人泰戈爾,面對此情此景,立即行動起來,投入到鬥爭的洪流。當時,孟加拉人民被英國的野蠻行徑激起了萬丈怒火,在加爾各答,群眾自發進行集會,憤怒聲討侵略者。《治安維持法案》通過的前一天,即2月17日,泰戈爾滿懷愛國熱情,在加爾各答的一個群眾集會上,登臺發表演說,宣讀了著名的文章《無聲的抗議》,發出了反對英國鎮壓政策的有力聲音。會後,他還熱心參與到援救提拉克的募捐活動中去。隨後,加爾各答鼠疫流行,泰戈爾又積極支持修女建立的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和救濟的組織。詩人用自己的聲音和行動,證明了他不愧為群眾愛國運動的有力支持者和參加者。

  1898年,泰戈爾結束了對莊園家鄉的管理和漫遊,攜全家來到了父親在什拉依德赫的家。這時的羅賓已經37歲,是五個孩子——三女兩子的父親。身為詩人、劇作家、小說家和隨筆作家,他在印度已頗有聲望。

  暫時告別了帕德瑪河上的漫遊歲月,泰戈爾開始擔當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雖然他為孩子們請來了一位英國家庭教師,但他自己卻是孩子們最主要的老師。因為在童年時曾深深地感受到學校機械教育的苦處,所以他便努力探索傳授知識的最佳途徑。他還著文對教育的基本原理、最終目的與教育方式等做了有意義的挖掘。但最終他不再滿足於僅僅寫一些文章來研討教育,而是親身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實踐中去。泰戈爾自己的學校生活無絲毫幸福可言,當他面臨著子女的教育問題,面對當時一般學校所實施的教育制度的弊病時,他思想中一些新穎的教育方法漸漸成型了。詩人渴望將這些新思維親身付諸於實踐中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