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一四


  從詩人思想發展的歷程來看,如果說在《黃昏之歌》中,泰戈爾還沉浸在個人的痛苦之中,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欲賦新詞強說愁」的成長必經階段,那麼《晨歌集》中詩人則已經告別那種過於執著於自己小天地中悲歡哀喜的感傷,開始以嶄新的樂觀態度來對待人生了。到了《金帆船》這一詩集的創作時期,已入而立之年的羅賓已經學會了用平和安詳的心去思考人類自身、自然界、宇宙和社會。在那紛紜多彩的種種現象背面,他執拗地追尋著、嚴肅而又充滿理性地思考著一種真實的力量。

  由於人類根本不可能完全瞭解或預知世間與宇宙的一切自然或精神法則,於是在詩人泰戈爾的心中,渴望瞭解一切的心靈的探求,便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詩歌創作的指導思想中開始摻入了某種神秘主義的因素。

  實際上,把這個「神秘主義」概念加在泰戈爾身上,未免過於沉重了。必須承認,每個個體的人都會覺得,在自己生活於其間的這個星球及廣漠的宇宙裡,甚至人類自身之中都有著不可以明確解答的千古之謎,而詩人那敏感、多思的心無疑會捕捉到這一點。詩人泰戈爾只不過是以詩的形式真實地道出了心中的疑惑,這表明了人類的求知欲望在詩人羅賓身上,是以靈魂求索經歷更加鮮明地表現出來的。所以,倘若簡單地用「神秘主義」一言以蔽之,便會有忽略詩人心靈歷程的真實感的缺憾和過於主觀臆斷之嫌。

  第十一章 詩劇《齊德拉》

  泰戈爾不僅是寫作短篇小說的聖手、天才的詩人,他還是印度文學史上出類拔萃的劇作家和散文大師。

  除了短篇小說和詩歌之外,羅賓在這一時期,在戲劇上亦碩果累累。

  他寫作的那些充滿幽默之感的社會諷刺劇中,《老人的手稿》和《獨身漢的俱樂部》這兩部作品,至今在孟加拉舞臺上仍長演不衰。

  以無韻詩形式寫作的抒情劇《齊德拉》是羅賓以這種形式創作的最後一部戲劇。該劇出版於1892年,是羅賓的名劇之一。劇中,作者以濃郁的詩情畫意和劇情所展示的真理給與了人們獨特的美感。這部戲劇曾被譯介到西方,並以話劇、舞劇形式出現在歐洲舞臺上。

  《齊德拉》是根據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情節演繹出來的:曼尼普爾王的女兒齊德拉從小被當做男孩子撫養長大,她會武藝,具有一個男子的力量和女子的心腸,但她平淡、粗獷,缺乏女孩子特有的魅力。

  一天,公主扮做獵人在森林中獵鹿,遇見了傳聞中四處漫遊的英雄阿順那。齊德拉愛上了阿順那,卻在表白時遭到拒絕。公主於是懇請愛神賦予她一天的美貌,並且最終以苦行感動了愛神和春神。兩位女神決心滿足齊德拉的願望,賜給了她完美的容貌——不是一天,而是整整一年的時間。

  公主憑藉神力變成美倫美奐的佳人,阿順那見到她之後,真是一見傾心,遂忘卻了自己獨身的誓言,向她求愛。接下來的幾個月時光,兩個情人忘情地享受著愛情帶來的歡樂,陶醉在兩人世界裡。然而齊德拉並未感到完美的幸福,她覺得自己以借來的美來征服愛戀的人是那麼的虛偽和令人羞愧,她也深深地感到阿順那迷戀的只是自己的身體,如今自己的身體成了自己的情敵。內心痛苦而又矛盾的齊德拉請求愛神收回她的美貌。愛神寬慰她說:等到阿順那厭倦了肉體享樂之後,就會在她身上發現真正的女性美。

  果然,阿順那慢慢開始悟出自己心靈的空虛與失落。作為勇士和英雄的他再次渴望行動和戰鬥的生活,也渴望見到森林居民們講述的那兼有男人勇敢與女人柔情的公主齊德拉,盼望得到天長地久的精神之愛。

  他請求齊德拉讓他與公主相見,並請求看到齊德拉的真實容貌。此時,齊德拉乞求神收回了她偽裝的美貌,出現在阿順那面前的是那個勇武的公主,她說:

  「我就是齊德拉,曼尼普爾的公主——我既不是情人所頂禮膜拜的女神,又不是為了取悅於男子而任人擺佈的那種女子。如果你在危險的道路上,願把我作為你的妻室,留在你身邊;如果你讓我分擔你生活中實踐的重擔,那時你才會真正瞭解我。」

  阿順那發覺面前樸素的女子就是齊德拉時,他歡呼著:「愛人,我的生命圓滿了。」

  齊德拉與阿順那最終獲得了圓滿的愛情。

  《齊德拉》這個作品是羅賓所有創作中哲理性比較強的一部,劇情展示出什麼是美、什麼是永久的愛這樣的問題。而且作為詩人,泰戈爾劇中的對白亦充滿著詩的獨特的韻味。譬如,當阿順那請求見到自己情人的真實容貌時,他這樣對齊德拉說道:

  「我似乎永遠不能正確地瞭解你。你對於我就像是一位隱藏在金像裡的女神。我摸不到你,我不能以報酬來答謝你無價的禮物。這樣,我的愛是不完滿的。有時候在你的憂愁眼光的謎一般的深處,在你嘲笑著本身的含義的遊戲言辭裡,我得到一瞥的感受:就是你要努力衝破你那疲倦優美的軀體,穿過微笑的空幻的面紗,在痛苦的火的洗禮中顯現。

  幻像是真理的最初的面貌,她在偽裝下走向她的情人。但是時候到了,她就丟開裝飾和面紗,穿著樸素的莊嚴的衣服站了起來。我探索那個最終的『你』,那個赤裸的單純的真理①。」

  〔①見《泰戈爾作品集》,第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羅賓通過這段話,揭示出促使生命永恆流動的,是追尋真、善、美的生活並且永不滿足於現狀的精神動力。他以《齊德拉》提出一種圓滿完美的愛的理想:這種理想承受感官的享受,但指明生命中的精神之愛與精神之美才會佔有最重要和最長久的地位。

  在《齊德拉》這部自由詩體的抒情劇出版的同一年,也就是1892年,泰戈爾的第一部以散文體寫作的社會喜劇《第一個錯誤》完成了。劇本描寫了三個青年知識分子與他們的夫人之間想入非非的愛情幻想和婚姻危機。劇中嘲弄了印度教頑固的保守自負和令人啼笑皆非的浪漫幻想,其中閃爍著機智而又風趣的火花,真可以與同時期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喜劇相媲美。

  也是在這段時期裡,泰戈爾又將《摩訶婆羅多》這部古代史詩中的一件簡單的軼事,寫成了一個展示忠於職守和知識與渴望愛情之間心理衝突的劇本,這就是1894年,羅賓第一次採用有韻律雙行抒情詩體創作的那個獨幕抒情劇——《臨別的詛咒》。劇本的情節是圍繞神魔之戰展開的:巨人族的領袖修庫拉知道不死的秘方,眾神為了偷學到這個長生不老的秘密,就讓克喬到修庫拉那裡去做學徒。修庫拉的女兒德布雅妮對克喬一見鍾情,想方設法說服了父親收下克喬作為門徒。克喬學到了不死的秘方之後,到德布雅妮那裡告別。劇情即由此展開:德布雅妮在交談中向克喬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克喬心中也愛著這個女子,然而為了服從責任和命令,他只有拒絕這份愛情。於是德布雅妮在臨別前詛咒克喬學到的秘方永遠不能發揮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