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泰戈爾家族 在古代印度,隨著奴隸制度的出現,印度特有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也逐漸形成。社會分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 其中,婆羅門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是宗教和知識的壟斷者;刹帝利是帝王將相,是權力和財富的主宰者;城市平民被歸屬于吠舍這一種姓;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是首陀羅,他們是奴隸,沒有人身自由,過著最悲慘的生活。 種姓制度嚴禁不同等級的人交往與通婚,因此,在這個人人被打上種族烙印的東方文明古國,僅誕生這一偶然因素就可以決定人們一生的地位、職權與生存境遇。於是,每一個家庭,尤其是那些高等種姓都要竭力去維護自己家族的尊嚴與權威。 泰戈爾出生於怎樣一個家族背景呢?查考他的家世是件極為不易的事。據考證,泰戈爾一家雖都是婆羅門,但正統的婆羅門卻因為他們被稱為「皮雷利」而對他們加以排斥。關於「皮雷利」這個詞的確切含義說法不一,但據說是在很久以前這一家族違背了教規,接觸了異教徒(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因此正統的婆羅門蔑視他們,就像蔑視低種姓的人們一樣。 社會的排斥使他們到處流浪。在17世紀的最後的10年裡,一個名叫般伽納·古夏利的年輕人,離開了他在東孟加拉庫爾納區的家,來到恒河之畔,在距離英國人駐地不遠的戈溫德普爾村定居。那時候,戈溫德普爾(現為加爾各答的一個區)還只是個小小的漁村,村裡的人都屬低種姓。居民們見到一家婆羅門竟屈尊來這兒定居,心中的喜悅便油然而生。於是人們便尊敬地稱古夏利為「塔克爾」。①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塔克爾」這一尊稱變成了這家人的姓。 〔①「塔客爾」系對孟加拉人表示尊敬的稱呼,意即「聖」或「先生」、「神」、「主人」。〕 當年的古夏利家最早和英國商人打交道,並獲得了專門負責供應外國船隻食品的美差,從此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由於經常和外國商人特別是同英國商人打交道,外國商人便自然而然地以為「塔克爾」是這家人的姓氏。這以後,古夏利家族姓又經歷了另一次變異:由於英國人不能掌握印度生僻詞的正確發音,所以他們又把「塔克爾」讀為「泰戈爾」。 年深日久,「泰戈爾」——這「塔克爾」的英文變異就成為這家人的姓氏了。 就像家族姓氏的變遷和英國人密不可分一樣,這家人的命運一開始也同在印度的英國勢力結合在一起了。隨著英國的政治勢力和商業貿易在印度國土上的迅猛擴張,這個在昔日不起眼的小漁村也日趨繁榮,最終發展成著名的城市加爾各答,成為印度的新商業中心。泰戈爾家族也分享了這座城市的好運氣,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日益興旺起來,依靠興隆的商業活動和龐大的莊園作為後盾,一躍而起成為當時印度的名門望族。到了詩人的祖父德瓦爾伽納·泰戈爾這一代,這個家族達到富裕昌盛的頂點。 德瓦爾伽納誕生於1794年,他精明能幹,家資豐厚,生活豪華,同時又樂善好施,為公益事業投入大量的錢財,因此被人們稱作商業界的 「王子」。在當年的印度社會中,他是位出類拔萃的企業家、慈善家和社會改革家,享有崇高的榮譽。德瓦爾伽納不僅擁有許多大莊園,而且所經營的商業遍佈於各個行業,如硝石、藍靛、糖、茶、煤等等。此外,他還有一支船隊定期往來於英國和印度的海岸之間。他還開設了第一家以印度資金進行周轉的現代銀行——「聯合銀行」,組建了「泰戈爾公司」,妥善管理這些企業。在公益事業上,他總是慷慨大方地捐款資助加爾各答的眾多的社會團體和社會運動,為創辦加爾各答國立大學、加爾各答國立圖書館、加爾各答第一所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當人們走過加爾各答國立圖書館的臺階前,最先看到的就是德瓦爾伽納的塑橡。他對文化教育事業興趣頗大,與印度的大學和醫學院都有交往,並常常參加皇家亞洲學會的社會活動和學術活動。 德瓦爾伽納思想進步,對於政治、宗教和科學等領域中的進步改革運動的支持,他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羅摩·摩罕·羅易①及當時其他進步人士從事的改革運動,無一不從他那兒得到堅定有力的支持。當年,海上旅行被認為是對社會的一種叛逆並要遭到懲罰,而他卻在1842年和1844年兩次漂洋過海到英國旅行,並訪問了英國女王和貴族,會見了許多著名學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第二次旅行未能返回故土,1846年他在倫敦與世長辭,享年51歲。 德瓦爾伽納共有三個兒子,長子代溫德拉納特便是我們這部傳記的主人公的父親。代溫德拉納特生於1817年,他的童年是在頗為豪華的生活環境中度過的,而這種奢華的生活在他青年時期則達到了頂峰。代溫德拉納特在慈祥的祖母、善良的母親和富有的父親的三重寵愛下長大。 然而這三方面的愛卻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很大。祖母生活十分簡樸,她只吃自己親手做的飯菜,吃多少日子,就齋戒多少日子。平日裡她總是不斷地為家神編織花環,唱贊神曲。而代溫德拉納特的母親在苦行和純樸方面比祖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甚至遠離她的丈夫,不願意同他接觸,視他為「粗野之人」,她甚至覺得和丈夫一起用餐都是一種墮落。 來自祖母和母親與來自父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愛撫,在代溫德拉納特朦朧的意識中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不僅使他過早地變為一個沉思、持重和性格內向的人,而且還迫使他那顆年輕而又充滿疑惑的心,常常去思考自我克制是不是宗教的真正奧秘,去思考自己是選擇自我克制還是追求快樂和享受。 在代溫德拉納特20歲那年,他無比敬愛的祖母病逝了。在陪伴祖母度過最後日子的時期,代溫德拉納特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他感到自己對榮華富貴已經產生一種強烈的漠視。祖母去世後,他回到家中,把財產分給朋友和熟人,放棄家務的管理,開始研究印度宗教經典和西方哲學著作。他在後來寫作的《自傳》中描寫了他當時的精神饑餓:我的內心無限悲哀,我的周圍一片黑暗。現世誘惑業已消失,神的實感尚未來到。地上的幸福和天上的幸福,同時離我而去。人生如此荒涼,世界猶如墓地。 1839年,也就是他22歲那年,代溫德拉納特正式創立了一個印度新教團體——「知梵協會」,致力於宗教改革活動。他的協會以印度古代哲學經典《奧義書》為宗旨,目的是敬奉無形的獨一無二的梵天,①這個既舊又新的信仰,向當時以偶像崇拜為中心的正統印度教教義與儀式提出了挑戰。在正統教派看來,他的思想與基督教同樣荒謬,甚至還更壞一些。1843年,他將自己的協會和宗教改革家羅摩·摩罕·羅易的梵會合並,稱作「梵社」。②後來,梵社內部發生分裂,分為「元始梵社」和「印度梵社」,代溫德拉納特系前者的領袖。 〔①梵天,印度教、婆羅門教的創造大神,與濕婆、毗濕奴並列為兩教崇拜的三大神。〕 〔②梵社,印度教社團之一。1828年由羅摩·摩罕·羅易創建,奉梵天為惟一真神。主張改革印度教,反對偶像崇拜、清規戒律和敵視異教徒,反對殉葬、重婚和多妻制,主張男女平等,崇奉《奧義書》。羅摩·摩罕·羅易死後,代溫德拉納特任該社首領。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