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三九


  §第十一章 晚年

  托爾斯泰曾經長時間地、反復地思考藝術問題,他初進文壇就受到別林斯基現實主義美學理論的影響,認為文藝創作要如實地「再現生活」,「表現心靈的真實」。他在處理情節結構、描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等方面都是嚴格按照生活的邏輯來反映生活的,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讓安娜死在鐵軌之下,他說正如普希金在《歐根·奧涅金》中處理女主人公達吉雅娜出嫁的情節一樣,「我小說裡面的人物所做的,完全是現實生活裡面所應該做和現實生活所存在的,而不是我們所希望的事情。」托爾斯泰的創作正是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傑出的藝術成就是現實主義的偉大勝利。

  1897年到1898年,托爾斯泰撰寫了《什麼是藝術》。對他來說,重要的不僅在於闡述自己對藝術的見解,而且在於揭露當時風靡一時的資產階級頹廢派藝術的虛偽墮落及其哲學思想基礎,這個派別的宗旨是使藝術脫離生活,脫離現實,剝奪藝術的最主要功能——為人民大眾服務。

  在《什麼是藝術》中,托爾斯泰試圖闡明應當怎樣理解真正的藝術,分析人類歷史個別階段藝術的作用。他在剖析各種不同的藝術定義的同時,堅決反對當時流行的認為藝術是上帝的思想、精神和意志的表現的唯心義觀點。

  「藝術究竟是什麼?」托爾斯泰提出了問題並作了解答:「藝術是人們彼此交際的手段之一」。按照這個觀點,藝術的特點在於它能以情感去感染別人,藝術的語言、音樂、繪畫、雕塑都使人感到歡樂、痛苦、快慰、振奮、悲傷。如果藝術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就是真正的藝術。

  托爾斯泰堅決反對那種認為勞動群眾不能理解卓越的藝術的觀點,他認為真正的藝術永遠能被普通人民所理解,他們難以理解的只是有閑階級的藝術的內容,因為它的內容貧乏,脫離廣大群眾的利益,脫離勞動生活。

  托爾斯泰反對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藝術觀點,尼采斷言只有少數「超人」選民才能創造和理解藝術,托爾斯泰認為藝術並不是超人所創造的,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由那些反映人民的利益的人創造的。

  托爾斯泰指出,現代藝術枯竭的原因之一,在於選取無聊的有閑階級的毫無意義的現象和極其狹窄的個人體驗感受作為其內容的基礎。勞動人民的活動是豐富多采的,這種活動是和爭取美好生活的鬥爭聯繫在一起的,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托爾斯泰還對藝術的語言形式作了研究,認為富人藝術的語言往往華麗典雅,勞動人民不大能理解。

  他認為將來真正的藝術不需要繁雜的技巧,在語言上「要求清楚、簡潔、洗煉,要求通俗、明白、易懂。」

  托爾斯泰對藝術的作者、藝術應該寫什麼,為什麼人服務、如何服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有時未免言之過激,有些片面,但基本上是正確的,有它的進步意義。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托爾斯泰未能擺脫宗法制農民的思想局限,不加區別地看待他們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認為藝術也應該宣傳宗教思想,反對一切強暴,用人人相愛的宗教感情去感染人、教育人。因此,他的藝術觀也有一些消極因素。

  托爾斯泰晚年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自己這種新的藝術理論,在中篇小說中,托爾斯泰反映了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會問題:私有制的罪惡(《霍爾斯托美爾》)、資產階級的偽善道德(《伊凡·伊裡奇之死》)、資產階級的貪婪(《老闆和工人》)、資產階級家庭的解體(《克萊采奏鳴曲》)、官方教堂的虛偽(《謝爾吉神父》)等等。

  《伊凡·伊裡奇之死》中的主人公戈洛文貪圖私利,渾渾噩噩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只在臨死時才猛然醒悟,他及其周圍的人所過的是一種無人性的因而是毫無意義的生活。小說一開始,作家就強調了伊凡·伊裡奇性格的典型性。他是一個普通官吏,這種人成千上萬,他度過「最普通最平凡的」一生,成千上萬的人過的也是這種生活,他們互相欺騙,爾虞我詐,甚至在同事和朋友病入膏盲、危在旦夕的時候,考慮的是他的死亡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伊凡·伊裡奇感到非常孤單、倒不是因為死,而是因為更清楚地看到了周圍一切是那樣的虛偽,毫無人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