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二九


  在自己的莊園裡,他以滿腔的激情撰寫揭露性文章《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他在文章開頭寫道:「我的一生不是在城裡度過的,當我1881年移居到莫斯科時,城市的貧困使我感到驚訝。我瞭解農村的貧困,而城市對我還是新鮮的、陌生的。在莫斯科,不管走到哪條街道都會遇到乞丐,同農村不同的特別乞丐。」如果說作家過去對城市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只是感到不滿,那麼現在則是深惡痛絕了。

  托爾斯泰在生活的漩渦中無力自拔,思想和現實的矛盾既不可以調解又無法解脫,終於使他看穿了西方「文明」、「理性」的虛偽,全盤否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後,轉向「寧靜」的東方哲學中尋求真理,在「全人類的遠古時代制定的指導定則中」找到了「生活的力量」。

  托爾斯泰從1877年開始閱讀老子的著作,寫過大量評注和介紹老子思想的文章,還準備將老子的《道德經》從法、德文譯成俄文,最後由於精力不及和語義上的障礙未能完成。但從七十年代起,托爾斯泰對老子的興趣有增無減,專注地學習和研究老子著作,持續到暮年。托爾斯泰還研究過孔子、孟子和墨子等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學說。他說:「我被中國聖賢極大地吸引住了這些書給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

  他認為,孔子和孟子對他的影響是「大的」,而老子的影響則是「巨大的」。

  對於托爾斯泰來說,老子強調內省式的自我道德修養和自我完善的主張,不僅可以使個人紛亂惶恐的心情平息下來,保持高遠純淨的境界和原始真樸的氣質,而且也是緩和社會矛盾衝突的靈丹妙藥。

  正如列寧在《列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中指出的:托爾斯泰主義的現實的歷史內容,「正是這種東方制度、亞洲制度的思想體系。因此,也就有禁欲主義,也就有不用暴力抵抗邪惡的主張,也就有深沉的悲觀主義調子,也就有『一切都微不足道,一切物質的東西都微不足道』的信念,也就有對『精神』、對『萬物本源』的信仰,而人對於這個本源不過是一個『被派來進行拯救自己靈魂的事業的』『工作者』等等。」

  儘管托爾斯泰對東方民族的哲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是聖賢們的偉大真理不能使他擺脫對人民痛苦和貧困的各種思慮,不能使那些一直折磨著他的問題給以圓滿的解答。

  在撰寫《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的同時,托爾斯泰繼續寫作民間故事,這是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他常常到農民家裡去,瞭解農民對什麼問題最感興趣。1884年底,他的朋友弗·契爾特科夫按照他的意見在莫斯科成立了「媒介出版社」。出版社的宗旨是出版和普及通俗易懂、人民群眾喜愛的書籍。

  托爾斯泰努力接近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對人民群眾有益的工作中去。而他和家庭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了。家裡人對他所做的一切不理解,不支持,他感到孤獨。他產生了離家出走的念頭,企圖離開家庭,但當他想到妻子已懷孕在身時,又從路上轉了回來。

  托爾斯泰成了一個素食者——拒絕肉食,戒了煙,盡力使生活更加儉樸。他說,生活中的幸福就在於「滿足最低的溫飽,並為他人做好事」。

  一種念頭總在他的腦際縈繞回旋:「難道不能永遠放棄當老爺的莊園嗎?難道不能搬到農舍同勞動人民一起生活,像農民一樣吃飯,像農民一樣幹活,用自己的勞動,用自己的勞動果實來養活自己?」他充滿嚮往地回答道:「這才是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幸福!」

  在莫斯科的時候,他每天晚上都去鞋匠的作坊裡學做鞋的手藝。他在日記裡寫道:「在他那肮髒的昏暗的角落裡,心情多麼開朗,情操多麼高尚。」

  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他經常打水劈柴,和農民一起到田間地頭割草耕地,休息時和農民一起吃土豆。農民有了困難他總是熱情地幫助他們。他幫助多子女的寡婦阿尼西婭割草、運草,腿被馬車嚴重撞傷,臥床3個月不起也不後悔。1884年夏天,村裡發生火災,托爾斯泰立即提起水桶,跟農民一起奮不顧身地滅火。由於火勢太猛,燒毀了20多家農民的房子。事後他又出錢為最貧窮的農民購買建房材料,帶領子女為最困難的農戶重建房屋幫工。

  1886年,第比利斯的幾個女中學畢業生寫信給托爾斯泰,請求告訴她們怎樣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托爾斯泰在《新時代》上發表一封《致第比利斯小姐們》的覆信中說:「除了我們大家都需要做的事情外,也就是儘量減輕那些由別人來維持我們生活的勞動,要降低自己的要求,要用自己的雙手為自己、為別人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於已經具備知識的人來說,還有一件事,就是要把這些知識傳授出去,要把知識歸還給培育了我們的人民群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