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定稿後的《安娜·卡列尼娜》旨在從家庭生活的角度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筆鋒以批判個人轉向批判社會。同時為了更廣泛地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又增加了列文和吉蒂這個貴族家庭的情節線索,小說由圍繞女主人公安娜發展的單一情節線索,變成了兩條平行發展又互相對照的情節線索,形成了雙峰對峙、兩河兌流的格局,從而加強了作品反映社會現實的深度和廣度。 安娜這條情節線索原有的私生活色彩明顯地抹淡了。安娜與原稿中輕佻粗俗的達吉雅娜、娜娜很少共同之處,作家選取他最崇拜的詩人普希金之妻普希金娜作了她的原型,她成了一個有驚人的美貌、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貴族婦女。 托爾斯泰和普希金娜只見過一面,那是1860年在圖拉城的一次舞會上,當時普希金娜28歲,她那使人為之側目的美貌和超凡脫俗的氣韻給托爾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雙灰色的帶有淡淡哀愁的,在黑色的修眉和長長的睫毛下像一泓秋水,清澈而深沉。 托爾斯泰把這個生活中攝來的原型完整地保留在他的記憶裡,13年後用她作原型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 綽約高雅的普希金娜變成了安娜的原型,但依然隱約地保留著斯捷潘諾娃的影子,作家讓他的主人公襲用了她的名字,並安排了與她相同的歸宿。 作品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圍繞兩個家庭的生活而展開的。一條線索是寫貴族青年列文和吉蒂小姐相戀結婚,他們的家庭生活和諧、平靜而幸福。另一條線索是寫年輕美貌、天真爛漫的貴族小姐安娜,由姑母作主嫁給比她大20歲的卡列寧。卡列寧是個熱衷功名利祿、冷酷虛偽的貴族官僚,對自己的妻子冷漠無情。 安娜和他生活了8年,沒有愛情,也沒有幸福。貴族青年渥倫斯基對她的追求,使她沉睡多年的愛情蘇醒過來了。她不顧社會輿論的指責,衝破封建道德的重重束縛,大膽地追求個人的愛情幸福,拋棄了自己的家庭和渥倫斯基結合,一起到國外去,到渥倫斯基的莊園裡去享受愛情的幸福。但是,這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卻要破壞她地幸福,踐踏她的純潔的情感,剝奪了她的兒子,誹謗她的名譽。她要離婚,卡列寧不同意,她要愛情,渥倫斯基後來也迷戀功名,對她冷淡疏遠。她得不到愛情,痛苦絕望,最後便臥軌自殺了。 安娜把愛情當做生活的唯一內容,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她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決定了她在思想感情、道德觀念等方面和迫害她的上層貴族社會保持著聯繫。她沒有,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命運同社會的先進力量結合起來,只能單槍匹馬地孤軍奮戰。因此她不可能承受住整個上流社會從法律、宗教、傳統道德觀念到社會輿論等各方面對她的沉重壓力。上流社會的虛偽之網不是一時的,也不是她個人所能衝破的。 社會環境步步緊逼剝奪了安娜藉以生存的一切,又迫使渥倫斯基節節敗退。他們反抗上流社會的雖然只是阻礙他們自由相愛的那部分虛偽道德,但也不能得到它們的寬恕。來自上流社會的重壓奪去了安娜唯一的、也是最後的精神支住——渥倫斯基的愛情。於是,安娜臥軌自殺了。 安娜直到死,也始終沒有向這個罪惡的社會屈服。 她沒有悔罪,所有的只是反抗。雖然自殺不是反抗壓迫的最好的手段,但是,正如杜布羅留波夫論及卡傑琳娜(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所作悲劇《大雷雨》中的女主角)的死所說的:「這樣的解放是悲哀的、痛苦的,但是既然沒有別的出路,那又有什麼辦法呢?還算好,究竟在一個可憐的女子身上發現了要走這可怕出路的決心。」安娜也是這樣「一個可憐的女子」,但安娜又是一個勇猛得多,激烈得多的叛逆者。在她對於愛情的追求中,孕育著一種覺醒了的、要求個性解放、爭取自由、爭取人權的社會意識,一種朦朧的民主主義因素。這與當時歐洲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吹響個性解放的號角,追求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把高尚的愛情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先進思想是合拍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托爾斯泰的偉大和高明之處,在於他所描寫的不是陳腐舊套的庸俗愛情故事,也不是孤立地去描寫愛情悲劇;而是以安娜的愛情悲劇為中心,描寫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史詩式的、廣闊的畫面。安娜這個形象,概括了深廣的歷史內容,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面貌、民族心理和階級情緒,帶有濃厚的時代氣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