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
九 |
|
塞瓦斯托波爾,這座俄國在黑海的良港城市,它有遼闊的天然海灣,俄國人曾引此以為驕傲。此時,在英法聯軍的攻擊下,它正搖搖欲墜、處境危難。人們都在焦慮不安地考慮,在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進攻下,塞瓦斯托波爾能否守住?托爾斯泰一抵達塞瓦斯托波爾,就被俄國軍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所感染。 他以準尉軍官的身份擔任了炮兵連長,參加作戰,在防線最危險的第4號棱堡呆了1個半月,常常遭遇到危險。但是,死亡的逼近並沒有使他害怕,他整天地工作著。緊張的一天結束的時候,出於心滿意足,他大聲地呼喊著「嗚啦!」由於他在戰鬥中勇敢頑強的表現,被授予獎章。他無疑應該得到更高的獎賞,但他不追求這些。對他來說,重要的是結識了那些好朋友。據參加過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的那些朋友回憶道:「他是炮兵連名副其實的靈魂他是出色的夥伴一個最誠實的人,要忘掉他是根本不可能的。」 當時,托爾斯泰還沒有看清這場戰爭的性質,只是從狹隘的愛國主義立場來歌頌這場戰爭。他在給哥哥謝爾蓋的信中寫道:「士氣的高昂真是無法形容,就是在古希臘也不曾有過這樣的英雄氣概一連水兵冒著敵人的炮火在一個炮臺堅守了30天,後來要把他們換下去,他們幾乎要暴動。士兵們把炸彈上的雷管都摘了下來,婦女們給堅守棱堡的士兵送水,許多人因此犧牲或者受傷有一個旅24日最後只剩下160人。多麼悲壯激烈!」 托爾斯泰在棱堡中領悟到,他周圍的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比其他人更愛自己的祖國,他們沒有任何做作誇耀的神情,而是鎮靜地為祖國和人民捐軀。 在戰鬥中,托爾斯泰仔細地觀察著,認真地思考著。一方面,他目睹了俄國士兵舉世無雙的勇敢精神,「每一個軍人的心靈都蘊藏著一點能使他成為英雄的高尚的火花」。另一方面,他又痛心疾首地看到軍官的腐敗、軍紀的渙散,人們不相信自己,因循守舊,寄希望于聖尼古拉。他認為,這是俄羅斯人民千百年來的缺點,由於這些缺點,這個在歷史上曾經為世界貢獻過許多傑出人物的民族落後於人了。俄國如果不徹底改造,就必然會滅亡。 1855年,托爾斯泰根據自己親身經歷的戰鬥生活寫了《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爾》、《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爾》和《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爾》等3篇短篇小說。 在《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樂》中,作家對戰爭做了現實主義描寫。他沒有把它描繪成一幅戰旗飄舞、軍號嘹亮的美麗圖畫,而是揭示戰爭實際存在的景象——流血、痛苦和死亡。他引導讀者既去注視人們的豐功偉績,也去關注人們的日常活動。他在作品中寫道:「在這張曬得黝黑、顴骨突出的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裡,在每一塊肌肉中,在寬寬的肩膀上,在穿著大靴子的厚實的腳上,都顯示出構成俄羅斯人力量的主要特點——淳樸和倔強。」 據說皇后亞曆山德拉·費多羅芙娜讀了第一篇小說,感動得流下眼淚。皇帝還下令把作品譯成法文,並從愛護作者考慮,要把他調離危險地區。 但在第二篇小說中,作家增加了批判成份,斥責戰爭,指出它是毫無意義的。戰爭和大自然的美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在一陣殘酷的廝殺之後,春日的豔陽同樣和煦地發出光彩。當撒滿露水的草地上堆著數百具屍體的時候,當發出詛咒、極度痛苦的傷員在泥濘裡爬行的時候,又大又美的「太陽升起來了,照耀著大地」。 托爾斯泰認為,誰也不需要戰爭,無論是法國人、俄國人,或是土耳其人,都不需要戰爭。戰爭給所有的人都帶來了苦難和不幸。但是,怎樣防止和避免戰爭,作家沒有給予回答。 在《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中,作家展示了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的慘痛結局。不論俄國士兵怎樣英勇頑強地戰鬥,也不論他們如何壯烈地獻出生命,他們都無法制止俄國軍隊的潰退,塞瓦斯托波爾最終陷落了。作家深為士兵們歷經8個月浴血奮戰的城市的陷落而痛心疾首。作品把士兵們的英勇頑強與貴族社會的醜惡、軍隊將領的腐敗對照起來寫,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沙皇政府對此很不滿意,派憲兵監視他。作品送審時受到了書刊檢查機關的刁難,許多地方被刪改了。 這篇小說於1856年1月初發表在《現代人》雜誌1月號上,第一次署名為「列·托爾斯泰伯爵,」在雜誌的目錄上,編輯還特地注明作者早斯中篇小說的署名是「列·尼」。報紙在刊登《現代人》雜誌出版消息時,沒有列作者的全名,仍和以前一樣,只是姓名的縮寫字母,因為讀者早已在焦急地盼望著署名「列·尼」的作品問世。 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柯捷爾卓夫兄弟,特別是弟弟伏洛嘉的形象令人敬佩。伏洛嘉年輕、富於幻想,對於未來充滿著信心。他懷著自信和自負的心情奔向塞瓦斯托波爾。當他置身于危城之中,看到一幅完全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戰爭圖景以後,他心灰意冷了,想從這可怕的死亡地逃走。但是,在隆隆的炮火中,在激烈的廝殺中,人的高尚情操和勇敢精神在他身上迸發出來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