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尼科連卡·伊爾堅裡耶夫是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中的主人公。作家細緻入微地描繪了他那充滿詩情畫意的童年世界。這個聰明伶俐、善於觀察和關心他人的男孩子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逐步覺察到了社會生活不公平的現象,他慢慢地懂得,真正的人道主義和心靈的美並不在他生活的貴族圈子之中而是在它之外。

  最合尼科連卡心意的,還是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溫柔的娜塔麗婭·薩維什娜,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她的道德修養卻遠遠高出一般貴族。娜塔麗婭·薩維什娜給尼科連卡以良好的影響,猶如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育一樣。

  母親之死,遷居莫斯科,促使尼科連卡越來越多的思考生活意義的問題。他帶著這些思考進入了成長的新階段——少年時代。這一時期,尼科連卡初次聽到了「窮」和「富」的概念,於是,他很快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富有,而卡倩卡卻貧窮?他因此而感到慚愧。

  青春年華給尼科連卡帶來了新的熱情和感受,他想仿效他的哥哥及其同伴那種文雅的風度、時髦的裝扮,操一口流利的法語,也想仿效他們輕蔑地對待那些不具備以上素質的人。

  在大學裡,尼科連卡接觸的生活範圍越來越大,他結識了許多平民出身的大學生,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在貴族青年中無法看到的那種對科學的強烈興趣,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純樸誠實的品質。

  尼科連卡傾心於這個新的生活圈子,熱愛這些平民出身的青年大學生,但是他沒能跟他們結為知心朋友,因為按照出身、教養和生活情趣來說,他和這些人是有距離的。

  托爾斯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偏愛那些來自平民百姓的有才智的青年人。

  三部曲中有作家許多自傳性的因素。但是,小說並非作家的自傳,它是概括了作家親自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藝術作品,給讀者描繪出了19世紀上半葉一個貴族家庭孩子的成長過程,作品洋溢著貴族莊園生活的牧歌情調,表現了一定的民主傾向。

  1852年12月,托爾斯泰結束了短篇小說《襲擊》的寫作,寄給了《現代人》雜誌主編涅克拉索夫。

  在這個短篇小說裡,作家描寫一次他親自參加的襲擊山民的戰鬥。小說的主人公赫洛波夫大尉,是一個勇敢、堅定的人,他的性格特徵和作家所熱愛的長兄尼古拉極為相似。

  在《襲擊》中,作家不加渲染地描述了受俄國指揮官慫恿的對山村的破壞、搶劫和對當地居民的殺戮行為。從人道主義出發,作家鮮明地站在山民一邊,同情他們,譴責俄國軍隊的暴行。當一個驃騎兵殺死一個懷抱幼兒的婦女時,作家質問道:「驃騎兵,你為什麼這麼幹呢?要是別人欺淩你的妻室兒女,你說什麼呢?」

  作家強烈地譴責了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以及它給高加索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第一次談到了各民族的兄弟關係。

  《襲擊》發表在1853年《現代人》雜誌第3期上,遭到了政府書刊檢查機關的大量刪改。對此,托爾斯泰非常氣憤,他在給哥哥謝爾蓋的信中說:「《童年》被糟踏,《襲擊》也被書刊審查機關弄得面目全非,凡是好的東西不是被刪削就是被篡改。」

  《現代人》雜誌主編涅克拉索夫知道作家受到了委屈,就立即寫信去安慰他:「請您不要為這件不愉快的事情沮喪吧,這是我們一切天才作家共同的遭遇。

  您的小說寫得生動別致,再好也沒有了。請不要忘記《現代人》雜誌,因為您已經成為它的撰稿人。」

  2年半的高加索軍旅生活在托爾斯泰的生活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他把這一時期看作他生活中的最好時期。他後來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無論在此以前,還是以後,我的思想都不曾達到那樣的高度,不曾注意到那兩年觀察過的事物。我那時的一切發現,將永遠成為我的信念。」

  1854年1月,托爾斯泰從高加索回到了俄羅斯。一踏上故鄉的土地,他就沉浸在昔日甜蜜生活的回憶之中,他十分珍惜在自己心愛的莊園中的生活。

  可是沒呆多久,就被派往多瑙河部隊,前往布加勒斯特。

  當時,沙俄帝國正在向外擴張。1853年6月14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一舉殲滅了土耳其的海軍艦隊。英、法兩國為了與俄國爭奪市場,不能容忍俄國獨霸土耳其,稱雄黑海。於是支持土耳其,於1854年3月對俄宣戰,克裡木戰爭全面爆發。托爾斯泰被調往克裡木的塞瓦斯托波爾前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