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三六


  1874年1月15日,他在莫斯科普及教育委員會發表演說,為自己的教學法進行辯護。他建議在莫斯科選擇兩所學校,一所按「單音法」教學,一所按托爾斯泰的「拼音法」教學,進行試驗。他的學生莫羅佐夫參加了這次試驗,但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兩種教學法的主張者仍然各執己見。

  老天不負苦心人。托爾斯泰把《識字課本》作了刪節,改名為《新識字課本》連同四冊《閱讀園地》一起再版,終於取得成功,發行數百萬份,暢銷全俄國,在托爾斯泰生前就印行了30多版。數十萬俄國兒童用《新識字課本》學習讀寫。深受學生和教師的歡迎。

  讀到這裡,讀者也許要問:托爾斯泰為什麼這麼重視民眾的教育工作呢?

  1874年12月,他在給堂姑亞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的信裡有段話說得很好,讀者從中不難得到答案。他說:「我不講大道理,但是每當我走進學校,看到閃著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天真爛漫、身上穿著破衣服、滿身泥汙、瘦骨嶙峋的孩子們時,心中便興起一陣驚慌和恐怖的感情,就像看到行將淹沒的人一樣。啊,天哪!得設法把他們救出來,有的先救,有的後救。而且被淹沒的正是兒童身上常常引人注目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要使民眾受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挽救那些行將淹沒的普希金們、奧斯特羅格拉德斯基①們、菲拉列特②們和羅蒙諾索夫們。這樣的人材每所學校都多得很。」

  ①奧斯特羅格拉德斯基(約1801—1862)俄國數學家。

  ②菲拉列特(當僧侶前姓名:羅曼諾夫,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約1554/1555—1633)俄國政治活動家、總主教(1619年起)。

  第二十章 創作《安娜·卡列尼娜》

  托爾斯泰夫人1870年2月24日在她的生活劄記裡寫道:「昨晚他(指托爾斯泰——引者)對我說,他腦子裡出現了一個上流社會失足的婦女形象。他說,他的任務是把這個婦女描寫得可憐而無辜;還說,這個形象一出現在他眼前,以前出現的所有人物和男人典型統統各得其所,集結在這個女人周圍。」第二天,托爾斯泰就寫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張草稿。可是並沒有接著往下寫。可能構思還不成熟,而且這時他還在考慮寫另一部作品。

  這另一部作品是關於彼得大帝時代的。寫完《戰爭與和平》之後他馬上就考慮寫這麼一部作品。他之所以要寫這麼一部作品,第一,是因為彼得大帝時代同他所處的時代有相似之處。他認為兩個時代都是俄國歷史轉折時期。顯然,他想通過描寫彼得大帝時代來闡明廢除農奴制後俄國所發生的變化。第二,他想通過這部作品反駁1860年代流行的歷史觀點:俄國接受歐洲文明完全是靠沙皇的努力,俄國人民在這方面未起任何作用。托爾斯泰在寫《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已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事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他堅決反對這種觀點。

  開始時,他想把這部作品寫成戲劇,不久就改變主意,決定寫成小說。托爾斯泰夫人1870年2月15日的日記是關於此事的最初記載。她在這篇日記裡說:「我看到他在讀烏斯特裡亞洛夫的彼得大帝史。彼得大帝和緬希科夫的形象使他很感興趣。關於緬希科夫①,他說這是一個純粹俄羅斯的剛毅性格,百姓出身的人,只能是這個樣子。關於彼得大帝,他說他是整個時代的工具,他自己也感到痛苦,可是被命運指定要率領俄國去跟歐洲打交道。」

  ①亞·丹·緬希科夫(1673—1729)俄國國務和軍事活動家、大元帥。宮廷飼馬員之子,幼年曾當過勒福爾(瑞士人,1695年起任俄國海軍上將)的僕人和彼得大帝的勤務兵(1686年起)。

  後來這部未來小說的輪廓越來越清楚了。他承認彼得大帝完成了「一件偉大必要的事業」,開闢了通往歐洲文明的道路。但彼得大帝絲毫沒有把歐洲文明機械移植到俄國土壤的想法。用托爾斯泰的話來說,他明白「不需要拿文明來,只需要把文明的工具拿來發展本國的文明」。

  托爾斯泰認為,俄國人民就是這麼做的。俄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一切財富的創造者。任何其他歷史觀都會受到他的駁斥。著名歷史學家索洛維約夫在其多卷集史學著作裡把一切壞事都歸咎於人民,所有好事都歸功於政府。托爾斯泰讀了這部著作後,非常憤慨。托爾斯泰在日記裡寫道,假如俄國人民只會搶奪,不會創造任何東西的話,那麼,「人們揮霍的東西是誰創造的?是誰生產了糧食養活全國人民?是誰製造綢緞、呢絨、衣服、織錦供皇上和顯貴炫耀?是誰捕捉玄狐和紫貂供朝廷送給外國使臣,是誰煉出金和鐵來,是誰養育出馬、牛、羊來,是誰建造了房屋、宮殿、教堂,是誰運來貨物?是誰教育並養大了這個民族?

  是誰保存了宗教聖物和民間詩歌,是誰使赫梅爾尼茨基①歸順了俄羅斯,而沒有歸順土耳其和波蘭?人民生活著,在人民生活的排泄物理必然會有一些揮霍者、掠奪者、奢侈者、裝腔作勢者。而這是統治者——這些不幸者應當從全人類中消失。」

  ①赫梅爾尼茨基·波格丹(約1595—1657)烏克蘭國務活動家統帥、烏克蘭的蓋特曼。在他的領導下,烏克蘭併入俄羅斯。

  歸根到底,關於彼得大帝的小說在托爾斯泰的意識裡其實就是一部關於作為歷史推動力、創造力的人民的小說。

  整個1870年,托爾斯泰都在努力研究彼得大帝的時代,動筆幾次,可是只寫了些零散的草稿,並沒有接著寫下去。1871年,他忙著編《識字課本》,沒有動筆寫這部小說。1872年以及1873年初,他又下功夫要寫這部小說。他在給各種人的信件裡常常談到它。有什麼原因使他覺得這部小說寫不出來。例如1872年12月17日,他在給斯特拉霍夫的信裡說:「迄今為止仍未動筆。關於彼得及其時代的書搜集了一大堆,在閱讀,做筆記,竭力想寫,可是寫不出來。然而這對藝術家來說是個多好的時代啊。不管往哪兒瞧,到處是問題、謎,只有詩能提供答案。俄羅斯生活的癥結就在這裡。我甚至覺得我的準備工作不會有什麼結果。我斟酌太久,過於焦慮。假如一無所成的話,我不會傷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