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松下幸之助 | 上頁 下頁
三〇


  §四、適應戰爭

  從1932年下半年度起,日本的經濟情況明顯好轉。

  松下幸之助正銳意擴充業務,忽逢日本國內經濟轉入佳境,這對他來說,真好像大旱遇甘霖,幸運到了極點。以他舉行創業紀念典禮為一轉機,確立了公司經營的基本理想,全體從業人員意氣風發,而公司內部體制完全齊備。此時,經濟恢復,對松下電器事業的成長,有了一個有利的大環境。

  1932年下半年,松下電器製造廠晝夜開工生產,仍無法應付急劇增加的需要。業務興旺,盛況空前。松下幸之助舉行創業紀念典禮時,忽然想起以前曾計劃要設立一個公司從業人員訓練所,於是托人介紹充當所址的土地。經向各處物色,在大阪府管轄的「門真街」地方,購得一塊3500坪的寬闊空地。

  松下電器公司以當時經濟情況好轉為背景,所有工廠儘量全力開工生產,但明顯看出,潛力已經達到最高限界。松下電器製造廠迫于必須增加產量,有關增產體制,急應予以調整。突然之間,松下幸之助構想,將大阪的總管理機構及總廠遷移到新購土地門真街來。

  因此,在1932年,在鄰接從業人員訓練所的地方,又新購進5000餘坪的土地。松下幸之助公開向外表示,決定從這一年年底起,將松下電器公司的總管理處與總廠遷至門真街,並在此處建築正式的總辦公廳及規模較大的總廠。可是,當時雖然說是經濟恢復景氣,但因工商企業長期萎縮不振,日本國內經濟界人士記憶猶新,創傷未愈,無論如何大多數人對經濟發展情況,都依然存有戒心,不免懷抱消極主義和懷疑主義。電機製造業是一種新興企業,平日都頗引人注意,所以松下電器製造廠這一項計劃公佈之後,立刻惹起各方面的重視和種種不同的批評。人們紛紛議論,有一半是對松下電器製造廠的成長、發展感覺驚訝和讚賞;另一些人則心懷羡慕及任意批評。

  一向有業務往來的住友銀行,對松下幸之助的信用,在此時真是百分之百的確信不疑。如此,雙方借款談判,很快圓滿結束。於是松下電器公司正式決定建設新總廠。1933年1月,舉行動工奠基典禮,約於半年以後的7月裡,新屋提前落成。至8月,總管理處遷來新房辦公。當新總廠落成之際,松下電器公司寄出大批請帖,設宴招待各界人士,在請帖之內,松下幸之助毫無隱瞞地記述建設這一新廠所需資金,大部分系從銀行借來,否則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一家企業,不掩飾資金短缺,而暴露真相,致使來賓大感震驚。松下幸之助對事物的想法和做法,往往與眾不同,這又是一次天馬行空、費人疑猜的行動。

  松下電器公司總管理機構遷入門真街新建的辦公廳前後,恰逢松下電器公司對內部組織實施重大改革。

  其辦法是以每一種產品的生產部門為一獨立單位,賦予各獨立部門絕大權限,這就是松下幸之助所構想的分權組織制度。新組織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第一部門為收音機部,第二部門為腳踏車車燈及乾電池部,第三部門為配電線器具及電熱器之製造與銷售部。

  最初,關於產品銷售業務,嚴格來講,在各部門並沒有設立這一職責,因為在日本國內各地區,早就設有分公司,各部門生產的商品運來分公司以後,便發給代理店,或直接賣與零售商。一切推銷活動,都由各分公司一手包辦。

  但是,後來松下幸之助覺得像上述分權辦法,不夠徹底,認為既施行分權組織制度,就應該做到名實相符,而又能獲致最大效果才是。

  1934年3月,松下再一次著手改革組織。這回,將電熱器具的製造和銷售職責,從第三部門分劃出來,又新成立一個第四部門。並且這次改革的最重要一點,是在各部門設立營業課,責成營業課專門負責辦理各部門的銷售業務。其詳細辦法為:各部門在營業課之下,又在全國各地設立營業所或聯絡所,透過營業所或聯絡所同代理店、零售店打交道,推銷貨物。這樣,生產部門與銷售部門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繫,從而推動整個產銷工作。這種分權組織制度,本來的目的,可以說就是徹底加強生產和銷售兩方面人員的職責。

  松下電器公司推行分權組織制度的時候,在日本國內的實業界,不管用什麼名稱,尚找不出任何一家企業能這樣明確劃分權責,徹底實施這種分權管理方式。即使企業經營管理技術比他國特別進步的美國,在1930年以前,除杜邦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少數幾家大企業外,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實行松下電器公司所施行的分權組織制度。松下幸之助熟悉日本的風土人情,憑自己經營事業的體驗和基於創辦企業的理想,研究出了這一方案。

  松下幸之助當初創設分權組織制度,還有兩種用意:(一)事業經營責任劃分清楚;(二)培養經理人才。前者是將公司內部分成若干獨立部門,各部門的盈虧各自單獨核算,絕不允許以另一部的盈利來彌補某部的虧損;也就是廢止從前各部間損益抵補的辦法。

  各獨立部門要負責任地憑自己的努力和創意去爭取營業利潤。

  於是,松下電器公司內部的各獨立部門,幾乎與一家獨立企業機構一樣,活動完全自由,全權處理業務。從此,各獨立部門的業績是好或是壞,就要看該部門的負責人的能力高低了。在這種情況下,日常獨立部門的負責者,對各獨立部門的業務,自能兢兢業業,慘淡經營。如此一來,自然也能達到上述第二個目的。因為各獨立部門的負責人長期在自己的職位上接受磨練。這就是經理人才最好的訓練和教育,而不必再向外界去尋求,慢慢地從公司內部便能夠培養出優秀的企業經營人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