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喬治·皮杜爾總理代表法國,對甘地不幸逝世表示哀悼。他在唁電中指出:「所有相信人類博愛的人,將永遠為甘地逝世傷心地哭泣。」甘地的第一號政敵筒·斯馬茨元帥從南非拍來唁電,他不得不承認說:「全人類的巨擘剛剛離開了人世。」在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二世盛讚甘地是「和平事業的捍衛者和基督教徒的朋友」。中國人、印度尼西亞人和其他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廣大人民對亞洲獨立運動的先鋒的去世感到震驚。在華盛頓,哈裡·杜魯門總統指出:「全世界同印度一起悲哀地哭泣。」

  在莫斯科,難以計數的群眾來到印度使館,在印度駐蘇聯首任大使、尼赫魯的妹妹V·L·潘迪特女士設置的弔唁簿上簽名,對甘地去世表示哀悼。

  穆罕默德·阿裡·真納在慰問電中寫道,「面對死亡,一切爭論已不復存在,因為甘地是印度教派空前的最偉大人物之一。」當真納的一位同僚鼓足勇氣指出,甘地的影響遠遠超過他所屬的教派範圍時,穆斯林領導人表示不同意這種看法。半個月前,為了維護印度穆斯林的安全,拯救巴基斯坦岌岌可危的財政局勢,甘地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然而真納對此無動於衷。

  「不,同往日—樣,他只不過是一位偉大的印度教徒。」真納駁斥對方說。

  不言而喻,印度有幸向聖雄致以感人肺腑的敬意。《印度斯坦旗報》用通欄標題表達了這種心情。這家報紙的頭版全部套黑,以特大號字發表了一封簡短的唁電,表明這一事件引起的巨大反響:

  「聖父甘地被他自己的人民殺害了,為了解放他們,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受難發生在星期五,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前,耶穌也在這一天被判處了極刑。聖父,寬恕我們吧!」

  * * *

  午夜之後,聖雄的遺體從比爾拉寓所的平臺上移了下來。直至淩晨,它再次屬￿和甘地一起度過清苦生活的人:侄孫女摩奴和阿巴、秘書普雅雷拉爾·納西爾、兒子拉姆達斯和迪瓦達斯、以及為數不多的門徒。甘地一生的最後一年,這些信徒們和他朝夕相處,同甘共苦。

  按照印度教的正規傳統習俗,摩奴和阿巴在甘地臥室的大理石地面上撒下牛糞,然後在上面放置靈床。兩位少女在甘地的兒子的幫助下,為死者洗了身體,然後用聖雄的一位親友紡織的土布喪屍布纏包了遺體,最後把遺體放置在鋪有土布床單的靈床上。一位婆羅門祭司在死者的胸前塗抹一層檀香膏沫和藏紅花花粉,摩奴在他的額上點了一個吉祥點。阿巴和摩奴用月桂樹葉在甘地的頭部周圍組成了「唵,羅」①字樣,然後用花瓣在腳下組成神聖的「摩」字音節。此刻是淩晨三時三十分,甘地生前往往在這個時刻起床晨禱。親友們坐在遺體周圍,低聲唱起長別讚美歌:

  ①這裡指羅摩神。

  「你身入黃土吧,因為你與大地結為一體;你淨洗身體,穿上新衣吧。你一去不回還。」讚美歌聲聲悲切,不時被哽咽聲打斷。

  巴布的遺體歸還給在寓所外面焦急不安地等候著的人群之前,親友們為他作了最後一番打扮。他們知道,甘地生前極端厭惡為死者佩帶花環的風俗。迪瓦達斯於是在父親的頸項周圍放置一只用棉花團製作的簡樸項鍊,棉花球同他那天下午紡線時用的棉花團一樣,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將佩帶著這件惟一裝飾物走向冥間。

  * * *

  整整一夜,印度人民從四面八方過來,向他們的瑪哈德瑪表示哀悼。號啕聲、嗚咽聲和哭泣聲驚天動地,響徹街區上空。黎明時刻,靈床再次移到平臺上。聖雄甘地面色安詳,受傷的胸部覆蓋著鮮花,向他的親愛的人民最後告別。

  上午十一時許,靈床放置在軍車上。軍車將穿過沉浸在悲愴氣氛中的首都,然後來到甘地在人世間的最終目的地——拉傑加特火葬場。這裡距亞穆納河不遠,是火化歷代國王的場所。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淚流滿面,兩眼紅腫,他和瓦拉布貝·帕泰爾一起幫助摩奴和阿巴完成葬儀的最後準備工作。他們在遺體上覆蓋白紅兩色的布單,象徵死者毫無憾意地走向冥間。隨後,他們為國父走向火葬場時蓋上極為榮耀的外衣:獨立印度的紅、白、綠三色國旗。

  印度軍隊司令羅伊·布克將軍,負責指揮葬禮儀式。這位英國爵士視察了葬禮行列。具有尖刻諷刺意味的是,這是他第二次親自安排莫漢達斯·甘地的葬禮活動。一九四二年,這位不屈不撓的瘦小漢子進行聞名於世的二十一天絕食,以頑強的意志與死神搏鬥,當時正是羅伊·布克負責為他準備後事。

  為了尊重甘地厭惡現代機械化的思想,載運遺體的平板柩車不使用發動機作為動力,而由三軍的二百五十名士兵用四條長麻繩牽引。

  英國將軍一聲令下,送葬隊伍徐徐移動,穿過聚集在比爾拉寓所前的黑壓壓人群。送葬行列以四輛裝甲車和總督衛隊的一個騎兵隊為前導,象徵路易斯·蒙巴頓向英國長期淩辱的人表示哀悼。有史以來,副王古老衛隊的騎兵們第一次向一位印度人致敬軍禮。靈車過後,人群海潮似地湧上來,跟隨在送葬行列的後面,他們當中有政府各部部長、出賣苦力的人、各土邦王公、清潔工人、各省省督和佩帶面紗的穆斯林婦女。他們代表印度的不同種姓、不同教派、不同種族和不同膚色的群眾,所有人都沉浸在悲傷的痛苦之中。

  在通往亞德納河的長達八公里的路上,到處撒滿玫瑰花和茉莉花;到處是人山人海,人行道上、河堤上、樹枝上、窗戶口、房屋頂和電線杆上,數十萬印度人等候瞻仰聖雄的遺容。

  農夫朗吉特·拉爾緊緊抓住路燈杆,站在那裡等候送葬隊伍到來。昨天晚上,他趕了整整一夜的路程。當送葬行列緩緩來到他的腳下時,他看到了那位名振寰宇的人的面孔,頓覺一股感激之情湧上心頭。「是他給我帶來了自由。」朗吉特·拉爾暗自說道。

  阿倫·坎貝爾·約翰遜站在蒙巴頓宮殿的屋頂,遠遠望去,發覺帝國經常在那裡舉行慶祝活動的聞名大道,此刻變成了人的海洋,他不禁陷入沉思:為擊敗大英帝國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在去世之際享有的榮譽,遠遠超過歷屆副王的夢想」。蒼天也向他表示敬意。靈車途經市政府監獄的高大圍牆時,印度空軍的三架達科他式飛機撒下一片片玫瑰花瓣。印度的大救星曾在這裡被關押過。

  整整五個小時,長得望不見首尾的人流不斷增加送葬人。送葬隊伍來到了亞穆納河河濱廣場,火化遺體需用的木材已在磚石靈臺上準備妥當,這時,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數十萬名信徒,好像波濤洶湧的海水一樣向前擁擠。女攝影記者瑪格麗特·布爾凱·懷特凝觀看跟前的人群,不禁想道,「勿庸置疑,地球上從未聚集過如此眾多的人群。」她估計送葬隊伍多達一百萬人。

  在萬頭攢動的海洋裡,空軍部隊的士兵們組成一道圍牆,負責保護上百名各界知名人士的安全。路易斯·蒙巴頓的高大身影在柴堆前顯得尤為突出。

  當聖雄的兒子和侄孫女將遺體抬過頭頂時,一股強大的人流猛然間向前推動。在勢不可擋的潮流的湧動下,站在前排的人幾乎要被拋進火堆裡。蒙巴頓意識到情況危險,於是吩咐各部部長、名人顯宦和各國使節後退二十余米。然後他和妻子首先坐在地上,同時示意大家也坐下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