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
七二 |
|
在旁遮普首府拉合爾,人們由於不如道邊界的準確走向,心情從未如此焦躁不安。英國人比利·理查正在結束著他的警察分局局長的工作。此前,他在仍然留在崗位上的警察幫助下,曾試圖制止暴力行徑,結果徒勞無用。在這個沒有季風的炎熱的夏天,莫臥兒國王們的一千零一夜城淹沒在恐怖與仇恨之中。把他親眼見到的最近幾起事件簡要地記錄在一個記事簿上,這是比利·理查留給後來人的一份令人傷心的報告。然後,他把他的穆斯林接班人叫了過來。 比利·理查取出移交權力的文書。這份文件一分為二,他在左面部分寫道:「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我移交了我的權力」,並簽了字。英國人向那位穆斯林行了個禮,同在場的同事們握了握手,垂頭喪氣地離去了。 當天下午,真納抑制住疲倦,一間一間地查看了寬敞的卡拉奇寓所。子夜以後,這裡就是他的官邸。他查得很仔細,在翻閱財產清單的時候,他發現缺少一副槌球遊戲用具。他氣勢洶洶地把副官叫來,發出了他作為巴基斯坦總督的第一道命令:請你找回槌球的網子和架子,並放置在原處。 首先作巴基斯坦「難以實現的美夢」的那個人,獨自一人在英國劍橋的一座樸素的小別墅裡度過了八月十四日這一天。拉赫馬特·阿裡永遠是一名學生,在他看來,卡拉奇永遠沒有勝利的遊行,也沒有人感激他。從今以後,他的夢想將屬另外一個人。他曾經建議這個人成為一名人民解放事業的捍衛者,但他的建議遭到了拒絕。拉赫馬特·阿裡在今天這個理想已經變成現實的光榮日子裡,卻專心致志地起草一份譴責真納接受分割旁遮普的傳單。然而,他早已輸掉了這一局。人民不久便將懷著感激的心情,花費相當於五億法郎的錢,在卡拉奇為穆罕默德·阿裡·真納修建一座陵園。臆造了巴基斯坦的幻想家,將僅在英國的紐馬克特義地擁有一座無名之墓。 * * * 他們在日落時分上路了。一名吹笛人象一隻水鳥一樣,跟隨在汽車後面穿過新德裡擁擠的街道。吹笛人每隔百米便停下來,蹲在柏油路上吹笛,笛子裡吹出來的氣攪得塵土飛揚,而車內的兩名乘客卻無動於衷。車上裡的是兩位出家人。他們晚年離開妻子兒女,捨棄自己的財富,兩手空空出家事佛。兩個人胸脯袒露,滿面塵垢,亂蓬蓬的長髮象麻繩一樣垂在瘦弱的雙肩上。他們是古老的印度的朝聖人。一根有七個木疤的長棍,一隻水瓢和一塊羚羊皮④,這些就是他們僅有的財產;當一個穿著紗麗的身影出現在出租汽車的玻璃窗口時,他們便把目光移開。他們屬印度最古老的一個教派。這個教派的組織十分嚴格。他們不僅要回避任何女人,而且無權目視女人。每天清晨,他們用灰塗面,以便記住人身瞬息即逝的特性。他們靠化緣度日,每日一餐,而且從不能坐下來吃飯。他們的食物也只有幾口牛奶、酸酪、淡奶油、牛尿和牛糞混合而成的稀粥。 ④正統印度教徒認為,坐在羚羊皮或虎皮上可以一塵不染。——原注 八月十四日傍晚,這兩位聖徒中的一位,手裡捧著一隻大銀盤,盆子上疊放著一件繡金白絲披巾,即神服。另一位拿著一隻權杖,一罐從坦喬爾河取來的聖水,一小袋聖灰,以及一袋在馬德拉斯附近的欣達姆巴拉姆廟由舞神納塔拉賈賜福過的米飯。 這一小隊人穿過首都的街道,徑直來到約克路十七號一座樸素的別墅門前。迷信與巫術的印度的使者,將要在這裡會見新印度、科學與社會主義的印度賢哲。如同昔日的長老向古印度王授權祝聖一樣,今晚,聖徒們將把古代的權威標誌授予那位即將成為現代印度民族領袖的人。 他們把聖水灑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身上,用聖灰塗抹他的前額,把權杖放在他的手中,給他披上神衣。對於一個聽到「宗教」二字便表示厭惡的人來說,這些儀禮令人懊惱地表現了他對自己的國家責怪不已的那些東西。然而,尼赫魯還是謙遜地順認了。他可能認為,未來的日子是困難的,任何方面的護佑都不應被拒之門外,即使是那些他並不相信的神秘玄奧的勢力。 * * * 在兵營裡,在官邸裡,在機關辦公室裡,在海軍基地上,在征服印度的第一個據點——加爾各答的威廉堡,在馬德拉斯的聖·喬治要塞,在西姆拉宮,在克什米爾、那加蘭、錫金,在阿薩姆叢林裡,數千面英國國旗被永遠地降下了。沒有舉行任何降旗儀式。三個半世紀以來,它們象徵著英國在世界這個地區的統治。蒙巴頓要求不舉行任何儀式。尼赫魯考慮到「不要觸怒英國人」,禁止為此舉行任何活動。 第二天黎明,英國國旗到處都被獨立的印度的藏紅色、白色、綠色國旗所代替。 在開伯爾隘口的山頂上,一直在這一帶值勤的唯一的英國人,開伯爾來複槍兵團團長助手,上尉軍官肯尼斯·丹斯聽見薄暮中七聲鑼響。按照印度軍隊的老傳統,每個鐘頭敲一次鑼,以便告訴那些買不起表或不會看表的土著印度士兵時間。最後一記鑼聲響過之後,丹斯爬上蘭迪科塔爾要塞頂端的哨所。那裡,一名號手正準備吹歸營號。在他們兩人腳下,一條羊腸小道,沿著碉堡的牆根通向山口,再往前就是賈姆魯德和那條歷來入侵者撲向印度平原必然要經過的通道。在小路的許多轉彎處,刻在石頭上的軍徽紀念著丹斯所屬部隊經歷過的戰鬥,使人想起他的同胞們為保衛這條通道而作出的犧牲。 號手立正,舉起了銅號。丹斯懷著痛苦的心情,在號聲中降下國旗。他把旗幟摘下來,仔細地疊好,決心把它帶回「他動身到印度來時告別的英國,把它放到一個可靠的地方」。隨後,他贈給軍團一個從孟買買來的大銅鐘,以代替崗樓的鑼。他讓人在鐘上刻上一句簡短的致意:「—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肯尼斯·丹斯上尉贈給開伯爾來複槍團」。 同一天晚上,在印度的另一端,一面九十年前升起的英國國旗也永遠地降落下來。勒克瑙省督府曾是印度帝國的聖地,是印度帝國最光彩的文物,也是象徵著英國的頑強力量的堡壘。一八五七年的一天,倖存的千名守軍歡呼援軍到來,使他們從印度嘩變士兵的八十七天的圍困中死裡逃生。這裡已成為—片廢墟。自那時起,沒有人重建過,遺址卻一直保存完好。 勒克瑙新任印度省督是一位婦女。降旗的時候,她也在場。著名女詩人莎羅吉尼·奈杜是甘地的大弟子之一。她參加了甘地發動的「哀悼日」,焚燒過英國製造的服裝。聖雄在海灘上示威,把攥著食鹽的拳頭朝天揮舞的時候,她也在那裡。英國警棍暴打過她,她在英國的監牢裡度過了將近兩年的時光。她一生都在追求著這樣一個時刻的到來:目睹英國國旗在印度的天空中消失。 然而,這位經過多少次鬥爭磨煉的印度婦女,此刻感覺到她的雙頰上淌著淚水。儀仗隊的士兵們把旗子疊好了。蒙巴頓下令把它送給喬治六世國王,作為他未能前來訪問的帝國的紀念物。然後,司令官把一把斧頭抓到手裡:另外一個國家的國旗絕不能在勒克瑙的神聖的旗杆上飄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