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五八


  一九四七年三月錫克教派遭受暴力行為後,錫克人始終保持沉默,穆斯林和首都的政治預言家們對此既感到驚詫,同時也感到放心。人們在悄悄議論說,錫克人已失去傳統的好鬥激情,養尊處優的生活使他們的意志衰退,雄風銳減。

  這是嚴重的判斷錯誤。六月初,當副王和印度領導人在新德裡達成分治印度協議時,錫克教派的頭目們在拉合爾的尼道飯店秘密集會。會議旨在制定戰略措施,以應付未來分治將導致的局面。會上,一位狂熱獨眼人的呼聲控制了與會者,他曾用短劍砍下穆斯林聯盟的旗幟,煽動起三月份的騷亂事件。塔拉·辛格的支持者們稱他為「先生」,因為他是一所幼兒園的教師。在他一手製造的狂亂暴力事件中,他的家庭失去數名成員。自此以後,復仇的火焰時刻在他的胸中燃燒。

  塔拉·辛格在預示著旁遮普即將爆發悲慘事件的講話中聲嘶力竭地叫嚷道:「阿,錫克人!你們要時刻作好準備,要象日本人和納粹分子一樣作出崇高的犧牲。我們的土地即將被佔領,我們的婦女被污辱。勇敢地站起來吧!我們再—次消滅莫臥兒侵略者。我們的祖國渴求鮮血!讓我們用仇敵的血液解除它的乾渴之苦吧!」

  數月以來,錫克人暗中準備捲土重來,擬定了居住在旁遮普境內的數千名退伍軍人的名單,在嚴禁英國警察出入的寺廟內藏匿了大批武器。

  * * *

  當旁遮普西部被穆斯林驅趕的第一批錫克人和印度教徒難民抵達目的地時,阿姆利則的錫克人策劃對居住在他們地區的穆斯林進行報復。數名錫克人攜帶武器,在某村莊穆斯林居住區的入口處鳴槍挑釁,頓時居民們驚恐萬狀,慌不擇路地向街區另一端紛紛逃跑。與此同時,數百名其他錫克人手持長柄叉、短刀、大棒,分散隱藏在一片甘蔗地裡,等待穆斯林居民到來。一場大屠殺開始了。錫克人犯下了野蠻的罪行。

  如同在拉合爾城一樣,農村中的騷亂很快蔓延至阿姆利則,隨後導致一系列殘不忍睹的暴力事件。在這兩座城市內,刑事罪犯歹徒們往往帶頭參加屠殺活動。

  七月的一個夜晚,一位騎自行車的人飛快地鑽進拉合爾城一條小巷內,不遠處是一家顧客盈門的咖啡館,由這城臭名昭著的惡棍頭目安瓦爾·阿裡開設。騎自行車的人向露天座上扔去一隻大銅罐,旁遮普人平時用它來裝盛牛奶。銅罐滾來滾去,引起一片驚慌,顧客們紛紛四外逃散。由於未發生任何爆炸事件,一位侍者最後小心翼翼地走近銅罐。心毒手狠的安瓦爾·阿裡在罐中發現有專門捎給他的「音信」一件由阿姆利則錫克強盜們送給這位拉合爾暴徒的禮物,頓時臉上不禁浮現出驚恐的表情。

  * * *

  路易斯·蒙巴頓焦頭爛額,面臨一連串問題,其中尤以他匆忙選擇八月十五日為印度獨立日所引起的麻煩使他處境困厄。星相家會議經過反復磋商,最後通知印度領導人說,如果說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星期五為黑道凶日,不宜開創他們國家的現代歷史,那麼前一天則大吉大利,福星照命。副王如釋重負,深感寬慰,迫不及待地表示贊同尼赫魯提出的妥協方案,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於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午夜時分宣佈獨立。

  在印度大地的上空,土布製作的三色旗即將取代大不列顛的旗幟。三十年來,三色旗迎風招展,飄揚在渴望自由的群眾大會和示威遊行隊伍的上空。甘地親自為它繪製了圖案。圖案由三條藏紅、白、綠色橫帶組成,甘地在橫帶中心放置了個人的標記,一件樸實無華的物品,他建議印度廣大人民群眾以此作為和平自救的武器——紡車。

  現在,值此印度獨立前夕,甚至在甘地所屬的政黨內部,某些人對「甘地的玩具」在國旗上享有榮譽地位的權力提出異議。日益眾多的國大党成員認為,紡車是昔日的形象,是「老太大們的用具」,是古老落後、閉關自守印度的象徵。他們用另一車輪代替紡車,象徵印度第一個帝國的創始人阿育王⑿採納的佛教經典,表示世界實現大同。「法輪」由一對雄獅簇擁,是力量和勇敢的象徵。這一力量和權力的最高標誌成為剛剛獲得新生的印度的國徽。

  ⑿阿育王(?——前二三二年),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在位時,征服羯陵伽國,除半島南端外,統一全印度。特別扶植佛教,立佛教為國教。據傳建八萬四千個寺塔,派遣傳教師去四方傳佈佛教,甚至遠至敘利亞、埃及、希臘等國。

  甘地獲悉上述決定的消息後,心裡難過,苦不堪言。他在一封信中寫道:「不管圖案設計的藝術價值如何,我拒絕向炫耀此種學說的旗幟致意。」

  * * *

  甘地的失望僅僅是開端,一連串其他令人憂傷的事情很快接踵而來,撕碎印度救星的心靈。他心愛的祖國不僅遭到瓜分,而且分治後即將誕生的印度與他終生為之奮鬥不息的印度毫無相似之處。

  甘地時刻夢想建立一個嶄新的印度,它能為亞洲乃至整個地球提供倫理道德和社會理想方面的生動典範,在甘地的誹謗者眼裡,上述理想只不過是一位蠱惑人心的老朽的一派胡言,而他的支持者們則認為,在當今失去理智的世界裡,甘地的主張是一位頭腦清醒的年邁聖賢向人類拋擲的救生圈。

  某些人宣稱,印度的前途取決於它是否能夠仿效奴役印度的西方工業和技術社會,甘地強烈反對這樣的主張,他抨擊西方的一切根深蒂固的制度,相反他認為,印度的出路在於「善於拋棄它近五十年來發現的東西」。科學不應當支配人生價值,同樣,技術不得主宰人類社會,真正的文明不是無休止地滿足人類的需要,相反在於最大限度地限制人們需求的發展,以使所有生靈能夠分享最基本的生活必用品。西方文明賦予一小撮人強大的力量,而損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對西方國家的窮人來說,這種文明帶來的恩惠是不可靠的,同時構成對不發達國家人民的真正威脅。

  甘地希望在印度五十萬個農村裡,即在他所諳熟、熱愛的國家的各個方面,按照他的理想建設—個嶄新的印度,一個擺脫現代技術控制的印度,一個篤信神靈的印度。在那裡,季節轉換之際舉行盛大宗教節日,數十年內不再發生乾旱災害,數百年內不再出現令人可怖的饑饉幽靈。他期望每個村莊成為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自治實體,能夠承擔起教育青年、醫治病人的責任。甘地宣稱,「如果增加一碗米飯,亞洲的大多數戰爭即可避免爆發」,為此他經常尋覓新的食物,時而試驗大豆、花生,時而試驗芒果核碎粉,以養活饑腸轆轆的印度農民。他竭力反對使用機器碾米,因為它使糙米失去營養豐富的外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