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
五四 |
|
一小時之後,印度事務部的一位高級官員在他面前攤開一張地圖。隨著他的手指移動,拉德克利夫漫遊在印度河河谷,掠過喜馬拉雅山的天然屏障,沿著恒河順水而下,最後順著孟加拉灣的海濱遨遊。這時,他第一次看到即將分割為兩部分的兩個幅員遼闊省份的輪廓。一張無形的彩色紙上,他朦朦朧朧地看到八千八百萬居民,一座座房舍,成片的稻田和黃麻地,綠油油的草地和果園,以及鐵路、公路和工廠。這一切分佈在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一張與此相似的地圖上,拉德克利夫即將劃分邊界線,正象外科醫生使用手術刀那樣準確,肢解這塊人類居住生息的土地。 西裡爾·拉德克利夫爵士動身前往新德裡之前,受到了首相的接見。克萊門特·艾德禮懷著自豪的心情打量著他,他的仲裁將會對印度的前途產生巨大影響,而三個世紀來,任何其他英國人採取的決定尚未引起如此深遠的反響。面對印度上空密佈的烏雲,首相至少感到稱心如意,因為和他一樣,眼前這位人物也是黑利堡大學的畢業生,真納和尼赫魯一致遴選他負責分割他們的八千八百萬同胞的故鄉。 * * * 路易斯·蒙巴頓剛剛爭取到印度領導人贊同他的分治方案,正在悠閒自得地回味著取得的勝利時,一個尤為錯綜複雜的問題猝然出現。這次,他的對話者不再是倫敦法律事務所培養出來的律師,而是康拉德·科菲爾德爵士率領的由五百六十五名滿身珠光寶氣的人組成的隊伍——印度土邦的摩訶羅闍和納瓦布。 這些君主們朝秦暮楚,言行莽撞,再次勾起人們的往日惡夢。如果說政治領袖們能夠分裂印度,那麼各土邦的王公們則有能力毀掉這個國家。來自他們方面的威脅不僅僅局限於分治,而使印度分崩離析成為無數個小國。他們可能將各地區由於語言、種族和宗教信仰不同而產生的裂變力量全部釋放出來。在印度全國虛弱的表面統一掩蓋下,這些地區始終處於潛在的分裂狀態。如果滿足王公們的獨立要求,印度半島必將陷入難以避免的四分五裂局面,印度帝國必將形成支離破碎的小塊采邑,它們之間相互敵視,毫無防禦能力。 康拉德·科菲爾德爵士秘密進行的倫敦之行取得了某些成果。內閣承認他所闡述的論據具有效力,王公們拱讓給英王兼印度皇帝權力,以此換取他承認他們的君主地位,現在這些權力必須直接歸還給王公們。上述情況意味著,英國撤離印度後,王公們將重新收復君主國的一切權力,從而也將獲得獨立。科菲爾德當機立斷,決心慫恿強大的土邦正式宣佈獨立。 蒙巴頓在致倫敦的報告中悲歎道:「任何人未曾提醒我,印度土邦的問題雖然沒有英屬印度的問題更為複雜,但同樣難以解決。」值得慶倖的是,蒙巴頓比任何人都具備與這些君主們打交道的優越條件。歸根結蒂,他是他們當中的一員。在他們的眼裡,他擁有無可置疑的佐證,即他與歐洲半數的王室,尤其是與長期保護他們的王室有血緣關係。二十五年前,在某些王公們的陪同下,蒙巴頓首次發現光怪陸離、神奇莫測的印度帝國,如今他打算摧毀他們的寶座。他曾是他們的座上客。他身騎巨象穿越他們的叢林,圍獵他們的猛虎;他和他們一起高舉銀盃,暢飲美酒,坐在璀璨奪目的金質餐具前,共同品嘗具有東方風味的珍肴佳饌;他在他們宮殿的巨型水晶吊燈照耀下,與一位女郎翩翩起舞,日後她成為他的妻子;他在他們的整齊如畫的草坪上,初步掌握了馬球技術,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馬球運動專家。他的摯友們親呢地稱他「迪基」,他們當中有數名摩訶羅闍,這次旅行之後,他與他們結下了深厚友情。 蒙巴頓雖然和王公們關係密切,與某些摩訶羅闍私交甚篤,但是他首先是一位酷愛自由原則的現實主義者。印度土邦王公們的先父,過去也許曾經是大英帝國的忠實盟友,但是在正在開創的當今時代裡,英國需要在國大党的成員中尋找新的朋友。如果蒙巴頓把一小撮違背時代潮流的封建領主的利益置於印度的民族利益之上,那麼他永遠難以爭取到新朋友。 對於昔日一代的繼承人來說,蒙巴頓能夠為他們作出的唯一重大貢獻,在於拯救他們擺脫自己,拋棄醉生夢死的怪誕生活,丟掉狂妄不羈的迷夢,而他們王國的紙醉金迷、遠離塵世的生活,進一步促使他們想入非非。蒙巴頓明白,某些摩訶羅闍可能貿然行事,莽撞發難,將他們的官殿變成屍體橫七豎八的戰場。他的政治事務秘書康拉德·科菲爾德爵士唆使他們走的道路,恰恰會導致一場令人目不忍睹的悲慘事件。 但是,不少王公認為,蒙巴頓將是他們的救世主,一定會使他們本人以及他們的特權倖免於難。他們完全打錯了算盤。與此相反,副王打算說服他的摯友們懂得,當前唯一的出路在於靜悄悄地被人遺忘。他希望他們放棄任何獨立的要求,並於八月十五日前公開宣佈,他們願意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至於蒙巴頓,他打算利用他對尼赫魯和真納的威望,盡力為王公們的個人前途爭取優惠的條件,以感謝他們的合作精神。 在這場交易中,蒙巴頓首先向負責解決王公事務的印度大臣瓦拉布貝·帕泰爾提出條件。如果國大黨一諾千金,確保摩訶和納瓦布們的封號、宮殿、年俸、豁免權、佩帶英國勳章的權利以及外交官身份,那麼他保證王公們簽署加入印度的契約書,從而將他們的封建領地移交給印度。 蒙巴頓的建議頗具誘惑力。帕泰爾清楚,在國大黨內部,任何人對於王公們的影響不能與蒙巴頓享有的威信並駕齊驅。 「但是他們必須一致同意加入印度。」帕泰爾對副王說道:「如果您能送我—只籃子,籃子內裝滿樹上的全部蘋果,那麼我願意接受;如果籃內沒有盛滿全部蘋果,那麼我表示拒絕。」 「難道您不能讓我十二個冥頑不化者?」副王爭辯道。 「十二個太多啦,最多讓你兩個。」帕泰爾咕咕噥噥地抱怨說。 「兩個太少啦。」蒙巴頓悲歎道。 副王和印度大臣猶如兩位地毯商一樣,討價還價,斤斤計較,逐寸爭奪相當於半數歐洲人居住的大片領土。雙方最後妥協讓步,達成讓出六個土邦的協議。蒙巴頓面臨的任務遠非輕而易舉。除去六個之外,仍然尚有五百五十多個蘋果須在八月十五日之前採摘完畢。 * * *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邀請出人意料之外,在此之前,任何英國人從未得到印度人如此盛情的邀請。在非殖民化史上,尼赫魯發出的邀請獨樹一幟,舉世無雙。唯有印度歷史上的先哲和雙方獨具慧眼的人物,才能對此作出解釋。尼赫魯鄭重地向印度最後一任副王發出邀請,希望他正式出任印度獨立後的最高職務——首屆總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