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鑒於宗教戰爭和內戰的幽靈隨時威脅吞沒整個印度半島,分治事實上已成為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幸的是,雖然副王竭盡全力,但在被肢解的兩個省內,分治必然引起一場現代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悲劇。 為了滿足穆罕默德·阿裡·真納的要求,印度的天府之國旁遮普和孟加拉必需一分為二。旁遮普和孟加拉兩省之間相距一干五百公里,這樣,未來的巴基斯坦必然荒謬地被分裂為兩個部分。如果乘船從西巴基斯坦到東巴基斯坦,全部航程需二十六天,比從西巴基斯坦到馬賽的距離還遠。只有飛機可以中途不著陸地將兩部分連結起來,但是剛剛誕生的國家有能力購買如此現代化的飛機嗎?如果這兩個地區的民族和文化相同,那麼地理上隔離帶來的弊端也可得到彌補。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居住在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的穆斯林迥然不同,正如瑞典人和西班牙人不同一樣。他們僅僅信奉共同的宗教而已。 孟加拉人淵源于亞洲人種,身材矮小,性情活躍,皮膚黝黑。與此相反,在旁遮普人身上,三十個世紀來一直流著雅利安征服者的血液,他們的白皙皮膚和面部輪廓,與土耳其斯坦人、俄國廣闊草原上的居民、古波斯人、沙特阿拉伯沙漠裡的遊牧人、甚至古希臘諸島上的居民別無二致。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無論在歷史、語言和文化上毫無進行交流的共同之點。如果強行把他們拼湊在巴基斯坦內,這只能是違背一切邏輯原則的荒誕不經的結合。 旁遮普是印度皇冠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該省從西北部邊端的印度河之濱,一直延伸至首都新德裡的門戶,面積相當於法國的一半。全省境內河流縱橫,溪水潺潺,肥沃平原上一派豐收景象。在乾旱缺水的印度半島上,它是上帝恩賜的生機勃勃的綠洲。旁遮普一語,意即「五河之土」。由於五條河流流淌不息,全省境內沃土遍野。五大河流中,印度河列於首位,為世界最大河流之一,印度次大陸也由此得名。幾個世紀來,印度河谷歷來是異族入侵印度的必經之路。五千年的紛繁動盪歷史,造就了旁遮普的個性和氣質。在它那一望無垠的平原上,亞洲各國征服者騎著烈馬,縱橫飛奔,鏗鏘有力的馬蹄聲在空中回蕩。它那廣闊的大地,孕育了印度教聖書的絕世讚歌——《薄伽梵歌》,歌詞敘述黑天神⑾和戰神阿周那⑿之間富有神秘色彩的對話。大流士⒀和居魯士⒁指揮下的波斯軍隊,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的馬其頓人,曾經相繼在它的平原上安營紮寨。孔雀王朝⒂、斯基泰人⒃、瑣羅亞斯德教徒佔領過它,爾後被匈奴人和伊斯蘭教的哈裡發⒄們的洪水般入侵掃得無影無蹤。伊斯蘭教的哈裡發們,以他們信奉的一神教論取代印度教的多神教論。隨後經過莫臥兒王朝三個世紀的統治,旁遮普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各種流芳百世的穆斯林建築物遍佈全省各地。 ⑾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據說幼年時手持橫笛,一再把兇暴國王派來的妖魔殺死;他又善於助人,保護牛群,殺死國王,救出被囚禁的父母。黑天的英雄業績受到大神濕婆的尊敬,承認他是宇宙大神。在《薄伽梵歌》中,他被稱為「最高的宇宙精神」。黑天的形象在印度的民間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中經常出現。 ⑿梵文ArJuna,印度教崇拜的神之一。在《摩訶婆羅多》中,黑天是他的禦者和謀士。 ⒀大流士(?——前四八六年),大流士波斯帝國的統一者,公元前五二二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任波斯帝國國王。 ⒁居魯士(約公元前六〇〇——公元前五二九年),即「居魯士大帝」。古波斯帝國國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立者。 ⒂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公元前三二一年,旃陀羅笈多率軍趕走馬其頓侵略者,推翻難陀王朝所建。「孔雀」據說從其母名。 ⒃又譯西徐亞人,今中亞、東歐一古族名。公元前曾在黑海北岸建立古國。 ⒄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伊斯蘭教國家的領袖。 錫克人蓄著翹然而起的鬍鬚,留著長長的頭髮,頭上結著五彩繽紛的包頭布。他們征服了旁遮普,嗣後歸順于最後佔領者英國人的統治。 旁遮普省是個微妙而情況複雜的實體,如果分裂該省,必然在當地居民中引起難以彌補的精神創傷。旁遮普省擁有—千六百萬穆斯林,一千五百萬印度教徒,五百萬錫克教徒;他們雜居共處,分佈在全省一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個城鎮和鄉村。雖然宗教信仰把他們分成不同教派,但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傳統,同時為旁遮普人的固有個性而引以自豪。他們在經濟上相互依賴,關係密切。旁遮普省物產豐富,實屬人間一大奇跡,其富庶性質本身排除任何分治設想,英國人修建的龐大灌溉系統,使它發展成為印度的糧倉。一條條水渠猶如人體的動脈,從東到西橫貫全境,使人們得以向沙漠奪取耕地,同時改善了千百萬旁遮普人的生存條件。公路和鐵路運輸網遍及各地,與灌溉系統爭相比美,將旁遮普省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印度其他地區。因而,不管採用任何方式劃分邊界,必然將旁遮普人賴以生存的血管切斷。與此同時,任何分治不可避免地把自豪尚武的錫克教派一分為二,二百多萬錫克人昔日用汗水向沙漠奪取的沃土,以及他們的部分最神聖的寺廟將會併入穆斯林國家。 事實上,無論如何劃分分治邊界走向,數百萬人將陷入真正惡夢般的悲慘境地。只有進行一場人類史上絕無僅有、規模空前的居民交換,將印度教徒往東部遷移,而把穆斯林遷往西部,才能縮小分治帶來的巨大損失。從印度河流域到德裡郊區,在近一千公里的廣大地區,每個城鎮、鄉樹,每塊麥田或棉花地,均無一例外地受到伊斯梅勳爵受命起草的分治方案的威脅。 在印度半島的另一端,分裂孟加拉省孕育著另一種形式的悲劇。該省人口超過英國和愛爾蘭人口的總和。全省有三千五百萬印度教徒和二千萬穆斯林,分佈在從喜馬拉雅山叢林到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之間的遼闊地區。在孟加拉省,雖然兩大教派之間的區別涇渭分明,但作為一個實體,它的特性比旁遮普省尤為明顯。無論是穆斯林或者印度教徒,孟加拉人屬同一種族,操著共同的語言,擁有共同的文化。他們席地而坐的方式奇特別致,講話時每句話的末尾語調逐漸增強。每年四月十五日,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起慶祝新年佳節。詩人羅賓特羅納斯·泰戈爾,思想家奧羅賓多⒅,哲學家維韋卡南達⒆等人,均受到兩大教派的頌揚。 ⒅奧羅賓多(一八七二——一九五〇年),印度唯心主義哲學家、詩人。「整體吠檀多」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宣傳宇宙是由兩個世界,即「現象世界」和「超越世界」所組成。 ⒆維韋卡南達(一八六三——一九〇二年),印度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的思想家。他主張社會改良,通過吠檀多派學說的宣揚而在個人和民族中「建立特性」。 無論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絕大多數孟加拉人的身世可上溯到公元前的天地玄黃時代,當時佛教文明尚未在恒河三角洲地區繁榮發展起來。公元一世紀,印度教征服者抵達孟加拉後,強迫當地居民棄絕原來的宗教信仰,皈依印度教。時隔不久,東孟加拉的居民懷著欣慰的心情迎接穆罕默德的騎士們,他們興高采烈地擺脫印度教徒的壓迫,激情滿懷地信奉伊斯蘭教。自那時起,孟加拉又分為兩大宗教部落,穆斯林居住在東半部分,印度教徒生活在西半部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