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二〇


  絕食勝利後,另一場考驗接踵而來。原來為甘地準備火化用的檀香木,現在用來焚燒他妻子的遺體。這位目不識丁的女子,甘地十三歲那年同她結婚,於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二日與世長辭。彌留之際,她的頭倒在甘地的懷抱裡。妻子生命垂危時刻,甘地拒不同意違背他提倡的原則。他相信自然療法,認為使用皮下注射器為病人注射藥物,是一種與非暴力學說背道而馳的行為。英國人獲悉病人患急性氣管炎,生命奄奄一息時,決定派遣飛機緊急運送盤尼西林進行治療。甘地得知需通過靜脈注射藥物,斷然拒絕醫生接觸他妻子的身體。

  嘉斯杜白去世後,甘地的健康每況愈下。他身染瘧疾和阿米巴痢疾,不久健康急劇惡化,生命危在旦夕。丘吉爾出於無奈,被迫下令釋放甘地,擔心他死在英國監獄內。

  甘地也無意在英國人統治下的印度與世長辭。回到孟買後,他居住在一位富有的支持者的別墅裡,身體逐漸得以康復。副王多次急電丘吉爾說,印度饑饉日益嚴重。首相在電報中簡明扼要地回答說:「為什麼甘地至今仍活在人間?」

  數天之後,一位客人走進聖雄的房間。那裡,一位門徒正苦練瑜伽⑤,但見他雙腳朝天,頭部著地,全身保持平衡狀態;另一門徒雙腿盤坐,宛如坐蓮,心靈深深陷入冥思之中;第三位躺在地上,臉皮上放著一隻偌大土袋;至於聖雄,他安坐在便桶椅上,目光遠視,茫然若失。面對這番情景,來訪者難以抑住自己,不禁放聲大笑。

  ⑤瑜伽是梵文Yoga音譯,意為「相應」,是印度古代哲學的一個學派。瑜伽派學說建立在所謂四品的理論基礎上,即三味品、方法品、通神品和獨存品。其中以達到三昧,即禪定的方法的學說最為發達,尤以坐法、靜慮二支行法最為一般人所接受。現在瑜伽派的實用哲理在印度仍很普遍,到處可見靜坐入定的人。

  「你為何發笑?」甘地愕然地質問道。

  「布巴,」⑥客人回答道:「請您看看這房間裡的人。他們一個倒立,一個與彼世對話,另一個正在酣睡,而您作為他們的首領,正坐在寶座上大便。您想想看,您帶領這幫人馬能解放印度嗎?」

  ⑥印地語,意即先生、父親。這裡指聖父。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日,諾索爾托機場晨光熹微,蒙巴頓勳爵的座機停在跑道上,隨時準備起飛。傭人查爾斯·史密斯在機艙內放置好印度最後一位副王的私人行李,共計大小箱子、手提箱六十六件,其中裝有一套鐫刻有緬甸蒙巴頓子爵字樣的銀制煙灰缸。飛機起飛時刻,突然發現一個鞋盒不翼而飛,頓時引起一片驚惶。原來有人隨手把鞋盒放在座椅下面,而盒內卻裝有價值連城的家珍——一頂圓錐形鑽石皇冠。蒙巴頓女士登上印度副女皇寶座那天,將戴上這項桂冠。

  在機艙的各個角落,到處堆放著一捆捆副王及其參謀班子在未來幾個月內所需要的文件、備忘錄以及其他卷宗。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僅有兩頁之多,今天早晨由克萊門特·艾德禮親手簽署,但其內容則是由蒙巴頓起草的。文件明確規定了副王的具體使命。在此之前,歷屆副王從未取得內容如此明確的委任狀。文件命令年輕的海軍上將不遺餘力地保證在一九四八年六月三十日之前,將英國的主權移交給統一的、獨立的印度,並使其成為英聯邦成員。如果穆斯林繼續要求建立一個獨立國家,蒙巴頓必須尋求一項妥協解決方案,即在中央政權領導下,建立一個由兩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但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訴諸武力,強行解決問題。如果蒙巴頓在六個月內不能達成任何協議,維護印度的統一,那麼他可提出其它解決辦法。

  當機組人員對飛機作最後一次檢查時,蒙巴頓和他的兩位老朋友正在跑道上來回踱步。他的辦公室主任、海軍上校羅納達·布羅克曼,首席副官海軍少校彼得·豪斯將和他一起飛往印度。布魯克曼此刻想到,這架經過改裝的「蘭開斯特」式轟炸機,曾經無數次載著蒙巴頓飛往緬甸熱帶叢林的前沿陣地,或者前去參加重大的軍事會議。在他身旁,感情一向外露的海軍上將,此時面部表情顯得異常嚴峻。駕駛員最後通知說,現在一切準備就緒,飛機即將起飛。

  「好吧!」蒙巴頓長歎一聲:「我們現在動身吧。我實在不想到那裡夫,他們也確實不歡迎我去。我們將來返國時,很可能全身都是彈痕。」

  他們三位登上飛機。馬達開始轟鳴作響。約克「MW102」座機在跑道上滑行一段後,轉瞬間離開地面,徑直朝東方的印度飛去。三百五十年前,威廉·霍金斯乘坐「咆哮號」大帆船,鼓風揚帆向東方駛去,開創了大規模的冒險活動,如今,這場冒險活動的最後一幕即將上演。

  ◎四 登基大典

  他勇往直前,任何力量,任何人不能使他停頓下來。這位老者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拖著鮮血淋漓的雙腳,從這一村莊走向那一村莊,以其仁愛藥膏醫治遍體鱗傷的印度。創傷業已逐漸癒合。感人至深的身影所到之處,相互仇視的怒潮漸漸平息下來。

  在諾阿卡利地區,慘遭洗劫的水鄉剛剛開始恢復平靜,一個新的不幸事件隨之而來,加重了聖雄心靈上的痛苦。悲劇的性質使甘地最忠實的支持者們也感到不快,千百萬印度人為之心神不安,歷史學家為之茫然莫釋。在未來的歲月裡,歷史學家將從各個方面研究這位不凡的人物。七十七歲那年,這位印度的靈魂突然在內心深處展開一場劇烈的鬥爭。

  這場危機與甘地進行的政治鬥爭毫無關聯。它不涉及他親赴諾阿卡利處理的流血暴力事件,同時,與印度擺脫帝國主義統治的鎖鏈後處於被分治的危險悲劇毫無關係。這場危機雖然僅僅和他本人有關,但它對整個印度的歷史產生一定影響。印度人民可能對指引他們在自由之路上前進的聖雄的信念產生動搖。

  四十年來,甘地奮鬥不息,節制性欲,使其昇華至崇高的理想境界。他的不幸正在於此。由於一位十九歲的少女、他的侄孫女摩奴經常在他身邊,不幸事件終於最後釀成。摩奴童年時代失去雙親,成為孤兒,後由甘地一家養育成人。甘地吩咐她來到監獄,照料他那位病篤的妻子。嘉斯杜白去世之前,把這位女孩委託給丈夫,囑咐他照管孩子。自那時起,摩奴形影不離地一直生活在甘地身邊,他既是她的「母親」,又是她的精神生活的帶路人。甘地對摩奴的生活關懷備致,體貼入微,從服飾穿戴到飲食起居,從文化教育到宗教培養,他均要一一過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