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一八


  這次旅行過程中,其他事件也時有發生。四天前,在甘地經過的路上,有人把一座用竹棍和黃麻繩編制的吊橋支柱弄壞。幸虧陰謀及時敗露,否則浮橋倒塌,甘地及其信徒們會從五公尺高的橋上跌落進泥沙滾滾的河流中。一天早晨,當他走在一條橫貫竹林和椰林的大路上時,甘地發現樹上釘著不少木牌,上面貼滿敵視他的標語:「滾開這裡!」……「你必須同意我們建立巴基斯坦的要求!」

  甘地對這些敵視活動漠然視之。他認為,一個人應當富有勇氣,敢於默默地忍受打擊,勇於迎著危險一往直前,這正是非暴力戰士應具有的基本品質。

  甘地遠遠望著孩子們的身影,一股強烈的痛苦在心中升起。他盡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繼續朝下一個村莊走去。入夜,天氣寒冷潮濕,蜿蜒曲折的小路佈滿露水,道路越來越泥濘難行。突然,大家都停下腳步,甘地把竹杖放在一旁,俯下身子看看地上究竟有什麼東西。原來,一個心懷敵意的傢伙在甘地赤裸雙腳經過的路上,撒滿玻璃瓶碎片和人糞便。甘地不慌不忙地砍下一枝棕櫚樹枝,然後俯下身子,一聲不響地用棕櫚樹葉打掃小徑。對一個享有種姓身份的印度教徒來說,這是件有失尊嚴的行為。

  * * *

  幾十年來,這位在小徑上耐心打掃糞便的老人在英國最頑強的敵手,始終是下議院那位難以馴服的演說家。溫斯頓·丘吉爾在其生涯中,多次發表令人難以忘杯的演講,其精彩片斷之多,足以編撰成厚厚一本文選。但在他的精彩的語句中,很少能夠象他那關於甘地的描述在輿論界產生如此深刻的反響。一次,丘吉爾譏稱甘地是「半裸體的游方僧」。

  事情發生在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七日。這件事標誌著大英帝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那天上午,聖雄一手拄扶竹杖,一手提著白色土布「拖地」的一角,慢步走上印度副王宮殿的紅色花崗岩臺階。當時甘地從英國人的監獄出來不久,面部仍然殘留著囚徒生活的痕跡。但他不是一位衣不遮體的乞丐登門哀求施捨恩惠,而是代表印度前來會見副王。

  在此以前,甘地手握食鹽,揮舞拳頭,揭開了反英運動的序幕。廣大人民群眾熱情支持他發動的運動,波瀾壯闊,席捲全國,副王歐文⑨勳爵最後被迫釋放甘地,並邀請他以代表民族願望的公認領袖身份到新德裡來談判。一九三一年,甘地已成為阿拉伯、非洲和亞洲一代革命領導人中的佼佼者,他和他們走過同樣的道路,將從英國人的牢房步入談判大廳。

  ⑨一九二六年四月至一九三一年四月任印度副王。

  溫斯頓·丘吉爾趁機利用副王和甘地會晤產生的影響。在聞名於世的下議院會議大廳內,他多次慷慨激昂地反對英國放棄印度,現在他在那裡措詞激烈地抨擊說:「昔日倫敦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今天衣不遮體的滋事生非的苦行僧,竟然踏上副王宮殿的臺階,平起平坐地與英王兼印度皇帝的代表談判,這是多麼令人作嘔,令人感到恥辱的場面。」丘吉爾富有遠見,預示了他十六年後發表的講話;他聲嘶力竭地叫嚷道:「喪失印度,對我們是決定性的致命一擊。它使我們逐漸變成一個微不足道、黯然失色的國家。」

  丘吉爾的叫喊在新德裡沒有引起任何反響。雙方談判長達三個星期之久,共舉行八次會議,最後達成「甘地——歐文協議」。協議條文酷似兩個主權國家簽署的條約,確認甘地的鬥爭已取得了勝利。副王答應釋放數千名印度人,他們與其領袖曾一起被捕入獄。甘地同意停止反英運動,同時赴倫敦參加討論印度問題的圓桌會議。

  八個月後,一九三一年十月,聖雄甘地身披一塊粗糙腰布,腳穿拖鞋,步入白金漢宮與英王兼印度皇帝一起呷茶交談。這是吉卜林筆下甘加丁⑩形象的生動寫照:他「衣著簡單,前不遮胸,後不遮背」。頓時,英國舉國上下為之譁然,悵然莫解。當甘地被問及身著這般服飾是否適宜時,他詭譎地回答說:「國王陛下有足夠的衣服供我們倆人受用。」

  ⑩英國作家拉迪亞德·吉卜林一小說中的主人公,後被搬上銀幕。

  圍繞這次會晤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表明甘地的倫敦之行具有重大意義。但是會談以失敗告終,因為英國無意承認印度獨立。甘地曾多次預見性地指出,真正的勝利「需在談判會場之外取得……今天播下種子,來日定會緩和英國人的立場。」英國新聞界和輿論界,對這位相貌奇特的矮小人物頗感興趣,他立志推翻大英帝國,同時甘願忍受侮辱。

  那天,甘地身披腰布,手持竹杖,一個人從船上走登岸,身旁既無副官,也無傭人和侍衛,僅僅數名門徒和一隻山羊跟隨他走下舷梯。那頭印度山羊,每天為聖雄提供一碗鮮奶。甘地拒絕到豪華旅館下榻,情願到東區①貧民區投宿。在同一個倫敦城裡,過去那位不善詞令的大學生,現在居然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甘地會見礦工、孩子們、坎特伯雷大主教、肖伯納、查利·卓別林以及蘭開夏地區紡織廠的工人。由於他在印度發起反英運動,現在這些紡織工人處於失業境地。總之,除了頑固拒絕和他會晤的溫斯頓·丘吉爾外,甘地和各方面人士進行了接觸。

  ①倫敦東區為勞動人民聚居區,西區為富人聚居區。

  甘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關「向食鹽進軍」的新聞紀錄片,已經使他名聲大振。當時,英國工業日見蕭條,失業人數與日俱增,社會不公正現象日益嚴重。對英國人來說,這位耶穌裝束的東方仁愛使者,是位既富有魅力,同時又使人惴惴不安的人物。此後不久,甘地在對美國一家電臺發表講話時,解釋了產生這一迷惑力的緣由。他在講話中說,印度為獲得獨立而進行的鬥爭,引起世人的注目,「因為我們為爭取自由,選擇了獨一無二的途徑……整個世界厭惡地看到鮮血流淌,它為此正在尋覓出路。我可以自信地說,唯有印度這塊古老的土地,可以為渴望和平的世人指引一條道路」。當時歐洲尚未成熟。對它來說,一隻山羊遠不如一支機關槍更起作用。然而當甘地動身時,數千名法國人、瑞士人、意大利人聚集在通往布林迪西②港口的鐵路沿線兩側,渴望一睹站在三等車廂玻璃窗下的瘦弱身影。

  ②意大利海港城市,位於亞得利亞海濱。

  在巴黎,歡迎的人群黑壓壓一片,整個北站被擠得水泄不通,甘地不得不站在行李車上,向前來迎接他的群眾發表講話。在瑞士,他受到摯友、作家羅曼·羅蘭的款待,萊芒牛奶工人工會主動要求為「印度之王」提供膳食。在羅馬,他警告墨索里尼說,法西斯主義「將一觸即潰,土崩瓦解。」他還前往西斯蒂納教堂,憑弔耶穌受難像。

  甘地的歐洲之行雖然受到熱烈隆重的歡迎,但他懷著沉重的心情返回印度。「我兩手空空地回來了。」甘地抵達孟買時,對前來迎接他的一群仰慕者這樣說道。不久,印度全國再次掀起非暴力抵抗運動。不到一個月之後,這位曾在白金漢宮和英國國王一起品茶的人,再次成為國王陛下的客人,不過這次是在耶拉維達監獄的牢房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