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一七


  三個世紀來,一小撮創建、駕驅大英帝國人的意志,在英國議會下議院的圍牆上空回蕩。他們的辯論和決議,主宰著分佈在世界各個角落五億人的命運,將歐洲少數優等白人的基督統治強加於地球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帝國的創業者們,世世代代地登上議會講臺,發表演說,陳述大不列顛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豐功偉績。作為昔日強盛時代的默然無語見證人,大廳內巍峨的橡木護壁板,曾相繼聆聽過威廉·皮特⑥的演講,他在講臺上宣佈,英國已經併吞加拿大、塞內加爾、安的列斯群島、佛羅里達,變澳大利亞為殖民地,探險家詹姆斯·庫克⑦揚帆出海,乘坐一艘懸掛有英國國旗的帆船作環球旅行;迪斯雷利⑧宣佈,英國已經佔領連接大不列顛與印度帝國的生命線——蘇伊士運河,征服德蘭士瓦,平息祖魯人叛亂,擊敗阿富汗人,決定在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加冕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約瑟夫·張伯倫宣佈,英國野心勃勃地打算從開普敦到開羅之間修築一條鐵路線,把非洲緊緊地包圍在英國的鋼鐵環帶之中。

  ⑥威廉·皮特(一七〇八——一七七八年),英國政治家,曾任國防大臣和首相。

  ⑦詹姆斯·庫克(一七二八——一七七九年),英國航海家,曾三次環球航行。第三次探險時,在今夏威夷一帶被土著人打死。

  ⑧迪斯雷利(一八〇四——一八八一年),曾任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領袖。他於一八七六年決定宣佈維多利亞為女皇。迪斯雷利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帝國主義的代表人物。

  一九四七年二月一個淒涼的下午,下議院的議員們坐在聞名遐邇的議會大廈裡,等待首相宣讀大英帝國的誄詞。大廳內沒有暖氣,幽暗寒冷,氣氛愴然。在野黨的席位上,溫斯頓·丘吉爾身著黑色大衣,神情巍然地端坐在那裡,儼然一尊威嚴的花崗石雕像。

  五十年來,丘吉爾以年輕的騎兵軍官躋身于新聞和政界,之後加入議員行列;在議會裡,他的聲音代表大英帝國的夢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象徵英國的靈魂,激勵它奮勇向前。作為政治家,他遠見卓識,對信念堅定不移。他無比熱愛大英帝國。在帝國遼闊、風光旖旎的疆土中,印度在他的心目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他以全部身心鍾愛這個國家。年輕時代,丘吉爾曾在那裡服役,擔任女皇第四輕騎兵團的軍官,親身經歷了吉卜林筆下描述的驚險生活。他曾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玩馬球,手執長矛追蹤野豬,或者圍獵老虎。在開伯爾山口,他攀登陡坡峭壁,或躍馬揚鞭,追趕西北邊界地區的帕坦人。一件小事說明丘吉爾與印度的牢固關係:在他離印返英五十年之後,他仍不間斷地每月給他過去在班加羅爾的傭人郵寄兩英鎊錢。

  除了熾烈的感情外,丘吉爾堅定不移地信賴帝國的繁榮昌盛。他多次聲稱,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取決於印度帝國的強盛。他赤膽忠心地擁戴維多利亞的理論信條。按照這一理論,在英國統治之下,「這些失去法律保護的人民的生活,遠比在當地一小撮專制暴君的桎梏下幸福得多」。

  任何人或任何力量不能改變丘吉爾的信念。在他看來,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永遠是正義的事業,它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莫大好處,印度人民大眾對主子感恩戴德,而要求印度獨立的政治煽動家,則僅僅是一小撮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不能反映人民的願望和利益。在多次世界性危機中,丘吉爾頭腦十分清醒,然而面對印度的悲劇,他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自一九一〇年來,他反對任何導致印度獨立的企圖。他藐視甘地和大多數印度政治家,把他們視為「凡夫俗子」。

  在出席那天會議的議員中,丘吉爾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識到,接任他的首相恣意匆忙地分割帝國。過去,他一直拒絕為這一企圖充當工具。一九四五年大選中,丘吉爾被對手擊敗,世界為之驚愕不已。然而這頭衰老的獅子在上議院仍占絕對優勢。這一有利局勢使他至少能夠贏得兩年寶貴時間,推遲悲劇事件的到來。溫斯頓·丘吉爾咬牙切齒,注視著他的工党繼任者走上講臺。

  克萊門特·艾德禮即將宣讀一項簡短聲明,講話稿的大部分段落出自他派往印度的年輕海軍上將之手。現在他的名字將在會上公諸於世。路易斯·蒙巴頓以其慣有的膽識,終於按照自己的意圖取消了艾德禮原來準備就緒的冗長講話。現在,新起草的聲明明確規定了副王的使命,以及海軍上將認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具體細節。他認為,如果聲明不包括這一細節,印度這個棘手的問題無望得到解決。蒙巴頓和艾德禮經過六個星期磋商,最後終於在講話稿中補上了這一具體細節。

  艾德禮開始宣讀具有歷史意義的聲明時,一陣寒氣掠過會議大廳,空氣突然變得令人窒息不安。「國王陛下政府希望明確地告知諸位,它打算堅定不移地採取必要措施,以期在一九四八年六月以前,將印度主權移交給負責任的印度當局。」

  頓時,出席會議的議員們呆若木雞,每個人默默地掂量這句話的確切分量。在此以前,他們意識到歷史進程中的動盪不安局勢,瞭解英國在印度斷然採取的政治方針。但是,當他們想到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帝國僅僅還有十四個月的壽命,一種悲愴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英因人主宰人類命運的時代正在結束。正如《曼徹斯特衛報》指出的那樣,「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大撤離」即將成為現實。

  當輪到丘吉爾為帝國發表最後一次辯護詞時,一個威嚴的身影從在野黨的席位上站起。丘吉爾因寒冷和激動身體微微顫抖。他在講話中揭露「政府陰謀利用戰功卓著的人,妄圖掩蓋一場災難性的、令人憂傷的交易。」他指責艾德禮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拋棄印度,屈服于「甘地最狂妄的要求」,因為甘地大聲呼籲英國人返回老家去,「讓印度聽憑上帝的安排支配……」丘吉爾悲歎道:「我懷著極為沉痛的心情目睹大英帝國被分割,它的崇高榮譽以及為人類帶來裨益的壯麗業績遭到毀壞。過去,無數人為捍衛大不列顛奮起與敵人搏鬥,如今,竟然無人敢於挺身而出為它辯護,與內部敵人進行鬥爭……願諸君不要可恥地逃遁,不要過早地毀掉它,願諸君至少不要在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痛苦心靈上,為可恥的行為塗脂抹粉,推波助瀾。」

  這是一位富有雄辯才華的演說家發自內心的呼聲,它枉然地企圖阻止太陽沉落西山,投票表決時,下議院以壓倒多數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批准英國於一九四八年六月前結束在印度的統治。

  在諾阿卡利縣境內,隨著甘地一行日益向沼澤地腹地進發,他們的使命也愈來愈加艱巨。甘地在頭一批訪問的村莊裡,受到穆斯林的熱情款待,這件事卻使另一批村莊居民的首領們怏怏不快。他們認為,甘地的出現威脅他們的聲望,因而決定發動村民敵視聖雄。

  一天上午,甘地來到了一所穆斯林學校,一群七八歲的孩子們圍坐在教長身邊,正在露天課堂上上課。甘地好象一位年邁的爺爺看到心愛的孫子們一樣高興,笑逐顏開地疾步向孩子們走去。這時,教長倏然站起身來,一邊慍怒地打著手勢,吩咐孩子們回到破舊的教室裡去,好象甘地是帶來厄運的巫師。甘地神情驚詫,木然地站在教室前面,心情沉重地向隱約可見的呆在昏暗茅屋內的孩子們招手致意。孩子們憂鬱的眼睛充滿不知所措的好奇神情,遠遠地望著這位老者。甘地把手放在腳前,按照穆斯林的傳統方式向他們致意,但是沒有受到任何答禮。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甚至也無權接受他的關於仁愛的啟示。甘地喟然長歎,轉身離開學校,繼續向前趕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