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一五


  返回故里的浪子,和二十一年前在南非登陸的年輕靦腆的律師相比,真可謂判若兩人。在南非這個不友好的國度裡,甘地發現了英國人魯斯金、美國人索羅和俄國人托爾斯泰三位導師。由於他們的教誨和他在僑胞們當中取得的痛苦經驗,甘地最後提出「非暴力主義」和「非暴力抵抗運動」兩項學說。在未來的三十年中,他依靠上述學說,將使地球上最強大的帝國蒙受恥辱。

  一九一五年一月九日,一位身體纖弱的人在孟買穿過印度門戶——帝國拱形凱旋門,受到密集人群的凱旋式的隆重歡迎。他隨身攜帶一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他的唯一財產——厚厚一疊手抄原稿。這部題為《印度自治》的著作告訴人們,對於甘地來說,非洲僅僅是他一生中真正戰役的演習場地。

  甘地在工業城市艾哈邁達巴德附近安頓下來。這裡距薩巴馬提河不遠。按照過去在南非的作法,他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講經所。他一如往常,濟貧救弱。在比哈爾省,他組織靛青小土地種植者,反對英國大地主的敲詐勒索;在孟買地區,他發動因遭旱災而破產的農民,拒絕交納田賦;在艾哈邁達巴德,儘管他創辦的講經所經常得到老闆們的資助,他號召紡織工人起來和老闆鬥爭。甘地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關心貧苦大眾的領袖。此後不久,印度偉大詩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賓特羅納斯·泰戈爾授予他「瑪哈德瑪——群丐之王聖雄」的稱號。在他有生之年,這一美稱永遠伴隨著甘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和大多數印度人一樣,對大不列顛忠心耿耿,因為他相信,英國定會懷著同情之心接受印度民族主義的要求。但是他上當了。英國於一九一九年通過了羅拉特法案。該法案殘酷鎮壓—切旨在要求印度解放的騷亂事件。數個星期來,甘地冥思苦想,尋找如何對付英國拒絕印度要求的辦法。他終於在睡夢中找到了。這個辦法既簡單又奇特。印度全國將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議。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在此之前,任何人尚無勇氣進行嘗試。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甘地將組織一次哀悼日,使印度全國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甘地的行動計劃,與過去他多次發起的政治倡議具有同工異曲之妙,反映出他善於提出簡單明確的主張。這些主張內容簡單,易於概括,便於理解和付諸實施。為了和甘地一起進行鬥爭,印度人無需觸犯刑律,也不會身遭警察棍棒的毆打。他們只需停止工作而已。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甘地領導全國舉行哀悼日。那天,印度人關閉商店,停止營業,走出學校,進行罷課,或者到寺廟裡去祈禱,或者乾脆閉戶不出,以示聲援甘地的反抗心聲。「讓整個印度沉寂無聲吧!讓印度的壓迫者們聆聽這沉默的啟示吧!」甘地喃喃地祈求神靈。

  不幸的是,印度群眾沒有在全國各地保持沉默。一些地區爆發了騷亂事件。最嚴重的暴亂發生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則。四月十三日,阿姆利則城數千名居民在賈利安瓦拉巴格廣場舉行和平示威遊行,抗議英國人對該城採取的報復措施。集會遭到英國人的禁止。賈利安瓦拉巴格廣場四周屋宇林立,僅有一條狹窄路口通向那裡。當遊行人群剛剛在廣場聚集起來,突然該城軍區司令R·E·戴爾將軍率領五十名英國士兵闖進會場,緊緊扼住廣場入口處兩側。英國人未發出任何警告,驟然向手無寸鐵的集會群眾開槍射擊。印度人陷入英國人設下的圈套,頓時廣場上亂作—團,哭聲喊聲混成一片。英國人發射一千六百五十發子彈,打死打傷一千五百一十六人。戴爾將軍完成「傑作」後,心滿意足地離開賈利安瓦拉巴格廣場②。

  ②由於阿姆利則大屠殺案件,戴爾將軍遭到譴責,後被迫辭去軍中一切職務。——原注

  在英印關係史上,這項「傑作」與六十三年前英國土著雇傭兵的大規模兵變③相比,產生了更巨大的決定性影響。對甘地來說,這次悲慘事件具有特殊意義,使他最終失去了對大英帝國的幻想。在過去兩次戰爭中④,他為效勞英國而犧牲了自己的和平主義。

  ③即一八五七年印度人民大起義。由於英國人對印度在政治、經濟、宗教和軍事上的統治,引起印度各階層不滿,德裡附近的英國土著雇傭兵首先於一八五七年五月發生兵變,印度中部各地英人統率的印兵群起響應,數月內席捲恒河上游的廣大地區。這就是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兵變」。

  ④一八九九年十月英國發動布爾殖民戰爭,甘地在南非組織了一個三百人的印度救護隊赴前線為英軍服務,一九〇六年四月至六月間,南非祖魯人爆發反英起義,甘地再次組織救護隊為鎮壓「叛軍」的英軍服務。但英軍叫他去照料祖魯傷員,這使甘地對受迫害的祖魯人產生了同情。義原則。這次事件之後,甘地竭盡全力,力圖控制一個代表印度民族主義願望的組織。

  一八八五年,一位相貌堂堂的英國官員創建了國民大會黨。當他想到國大黨某天可能發展成為印度人民群眾騷亂事件的鼓動者時,他內心感到焦慮不安,坐臥不寧。阿蘭·奧克塔維安·休謨在副王的贊同下,本來打算成立一個能夠控制知識分子階級的日益高漲抗議活動的政黨,使其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溫和色彩的組織,以使和印度的主宰者英國人進行君子談判。甘地登上政治舞臺時,國民大會黨正處於這種境地。甘地決心將國大党改造成以其非暴力學說為指導思想的群眾運動組織,他於一九二〇年在加爾各答舉行的黨代表大會上,提出一項行動綱領,並以壓倒多數獲准通過。從那時起,無論他是否在黨內擔任領導職務,甘地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和引路人,印度獨立鬥爭中無可爭議的公認領袖。

  正象他組織的全國哀悼日一樣,甘地剛剛提出的行動綱領內容簡單明確,歸納起來可概括為一句話,即「不合作運動」。印度人民將在各個方面抵制英國:學生罷課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律師抵制英國人的法庭;政府官員拒絕到英國機構任職;士兵拒不接受英國頒發的獎章。甘地本人也把他在布爾戰爭中與救護隊榮獲的兩枚勳章退還給副王。不合作運動的根本目標是,破壞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大廈,摧毀其政權基礎——經濟。當時,英國以低廉價格購買印度的棉花,然後運送蘭開夏工廠進行加工。棉花加工成產品後再運回印度,以高昂的價格在英國紡織品壟斷的市場上出售。這是帝國主義進行剝削的傳統手段。甘地為了挫敗英國工廠的機器,採用與此截然相對立的武器:世代祖輩相傳的木制紡車。

  二十五年來,甘地以驚人的毅力奮鬥不息,號召整個印度拒絕使用洋布,穿用數百萬輛木制紡車紡織的本色土布。甘地認為,印度人民貧困的根源,首先在於農村織布機的衰落,因而恢復這項手工勞動是振興廣大農村的關鍵。至於城鎮居民,紡線是他們通往真正精神救世的道路,不斷提醒他們想到與邊遠印度的關係,想到與印度五十萬個農村的關係。

  紡車後來發展成為甘地的象徵。在紡車周圍,他宣傳其念念不忘的學說。除土布運動外,甘地掀起一場教育運動,號召村民使用公共廁所,改善衛生條件,防治瘧疾,為孩子們建造學校,提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睦相處。他建議的綱領旨在改革整個印度農村的生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