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甘地圓滿結束受理的案件後,決定在南非定居。這時,他在當地印度人中深孚眾望,同時律師業務也興旺起來。他雖然反對英國推行的不合理種族歧視,但又忠於大英帝國,同時和英國人一道參加布爾戰爭,負責指揮一支救護隊的工作。 抵達南非的第十個年頭,甘地一次乘火車到外地旅行。這是他一生中第二個重大轉折點。一九〇四年一天晚上,當他登上從約翰內斯堡開往德班的列車時,一位英國朋友送他一本題為《獻給後來者》的書。書的作者是哲學家約翰·魯斯金⒅。整個旅途中,甘地通宵未眠,如饑似渴地閱讀這部著作。它改變了甘地今後的生活道路。翌日早晨抵達目的地之前,甘地立下誓言,決定拋棄人世間一切物質財富,遵照魯斯金所闡述的思想去生活。這位哲學家在書中寫道:財富僅僅是產生奴隸制度的工具;一位手拿鐵鍬勞動的農夫,和一位能言善辯的律師,同樣為社會作出貢獻;那些耕耘土地的人們的生活,是唯一有價值的生活。 ⒅約翰·魯斯金(一八一九——一九〇〇年),英國文藝批評家、社會學家、作家和哲學家。 甘地的抉擇非同小可,因為這時他生活富裕,年薪高達五千英鎊,這在當時的南非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產。然而兩年前,一種遲疑不決之感在他身上萌生。《薄伽梵歌》關於一切大徹大悟必須經過苦行生活的訓戒,常常在他腦際縈繞。現在他已決定走這條道路。他自己剪頭、洗衣服:打掃廁所,甚至為妻子接生最後一個孩子。魯斯金的哲學思想使他更加堅定地循著這一方向走下去。 幾天之後,甘地帶領全家和一批朋友,來到鳳凰村附近的一塊五十公頃土地上安家落戶。這裡距德班港口二十公里,位於祖魯人部落中心地區。農場土地荒蕪,滿目淒涼,僅有一所破舊的農舍,幾棵桔子樹、桑樹和芒果樹。一眼泉水淙淙流淌。此外還有隱伏著的無數蛇蟲。甘地在鳳凰村培養的生活習慣,成為主宰他今後一生的行動準則,首先拋棄物質財產,然後通過勞動以最低微的標準滿足個人需要,所有這些必須與集體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在集體生活中,每個人的勞動具有同等價值,所有財產供大家分享。 多年來,「節欲」的誓言一直困擾著甘地,現在他需作出痛苦的犧牲,以完成這一意願。父親彌留之際在他心靈上留下的深刻創傷,不打算再要孩子的願望,日益強烈的宗教熱誠,所有這一切促使他下定決心,斷然節制性欲。一九〇七年仲夏的一個晚上,甘地莊嚴地向妻子嘉斯杜白宣佈,他已立下節欲的誓言。甘地的性生活從十三歲風華之年開始,到三十七歲那年正式結束。 甘地認為;節欲不僅僅局限於控制個人的情欲,同時要達到控制所有感官的境地。這意味著必須控制感情,克制胃口,少言寡語,消弭怨氣,清除暴力和怨仇,總之,必須努力使自己昇華至毫無欲念的完善境界,正如《薄伽梵歌》所主張的那樣。甘地的這一抉擇,標誌著他決心沿著禁欲主義的道路走下去。這是他改變自我的最後努力。在他一生採取的決定中,任何決定沒有象節欲誓言在他內心深處掀起一場如此激烈的鬥爭。在他有生之年,他必須以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將這場鬥爭進行下去。 甘地在南非為印度兄弟的利益鬥爭時,提出「非暴力主義⒆」和「非暴力抵抗」兩項學說,從而使他名聲大振,名揚全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正是《新約全書》促使他提出非暴力主義的主張。耶穌勸告其信徒說,當你們的左臉遭人打時,你們要把右臉扭過來,要甘願再受欺淩。耶穌的訓戒使甘地心潮起伏,難以平靜。這位矮小的漢子,曾多次本能地按照這一原則行事,泰然自若地忍受白人的羞辱和毆打。甘地認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原則,只能導致人類喪失理智,人們不能砍掉別人的腦袋強迫他改變信仰,同樣,人們不能用槍彈穿透別人的心臟,強行灌輸仁愛之心。暴力孕育暴力。甘地主張以仁慈的典範改造人類,以上帝的意志使他們和睦相處,而決不能利用矛盾使他們分道揚鑣。 ⒆英文為Ahimsa(阿希莫殺),意即不殺生、非暴力。 一九〇六年秋天,南非政府為甘地提供了實施上述理論的機會。事情的背景是由一項法律草案引起的。按照這項法律草案規定,所有年滿八歲的印度人,必須在警察局戶籍薄上註冊登記,領取帶有個人手印的特製身分證。同年九月十一日,一群憤怒的印度人在約翰內斯堡帝國影院集會,甘地在會上發表講話,抗議南非政府的法案。他大聲疾呼說:「如果接受法律,意味著我們同意毀滅印度僑民團體。」「我認為只有一條出路,即反抗到底,直至犧牲,而決不能屈服於這種歧視。」甘地平生第一次,公開號召群眾在上帝面前莊嚴發誓,決心反抗不公平的法律,不管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但是他沒有向聽眾說明,究竟他們採取什麼方式進行鬥爭。勿庸置疑,甘地自己也不大清楚。然而唯有一點是清楚無疑的,他們的反抗是非暴力的, 這天晚上,政治和社會鬥爭的新原則在帝國影院問世,不久以「真理的力量」一詞聞名於世。甘地帶領大家抵制辦理註冊登記手續,在各登記中心入口處,設置赤手空拳的罷工糾察隊。甘地由於發動印度人反對法律草案,第一次被捕入獄。 在牢房裡,甘地閱讀了美國作家亨利·索羅所著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一書。這是他閱讀的第二部世俗讀物⒇,對他今後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索羅在書中指責美國政府恣意寬容奴隸制度,反對它在墨西哥進行的非正義戰爭。他認為,任何人有權不遵守專橫的法律,拒絕服從暴戾恣睢的統治政權,理性的勝利和遵守法律相比,前者要顯得無比高尚。 ⒇第三部世俗讀物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作品。甘地欣賞這位俄國作家將其倫理道德原則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非暴力、教育、飲食、工業化問題上,兩人觀點酷似,並多次就此問題通信聯繫。——原注 索羅的著作促使甘地進一步思考多年來在腦際翻騰的想法。獲釋出獄後,甘地決心把這些想法付諸實施,反對德蘭士瓦①政府驅趕印度僑民的決定。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六日,他率領二千零三十七名男人、一百二十七名婦女和七十七名孩童,向禁止印度人入境的土地進發示威,進行非暴力抵抗運動。 ①南非的一個省。 這支令人憐憫的隊伍,滿懷信心地走在甘地的後面。他望著他們,頓時一種新的想法掠過心頭。這群可憐人,他們得到的將是棍棒和牢房。數千名荷槍實彈的軍隊,在德蘭士瓦邊界等待著他們。然而甘地的決心在激勵著他們,為了維護他指引的事業,這些男女老幼熱血沸騰,沿著他的足跡奮勇前進,隨時準備「以自己的默默忍受,深深打動敵人的心靈」。面對這支勇往直前、蔚為壯觀的遊行隊伍的沉默決心,甘地懂得了非暴力群眾行動的偉大意義所在。在德蘭士瓦邊界上,他親自領略了他所發動的這場運動的巨大力量。跟隨他前進的上千名印度人,有朝一日將發展成一支幾十萬人的遊行大軍,一片波濤洶湧響聲震天的海洋!在非暴力理想的堅強信念鼓舞下,他們將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這次遊行慘遭鎮壓,不少人被毒打、監禁,或者受到經濟制裁,但甘地發起的非暴力抵抗運動有增無減,不斷高漲。一九一四年,這場運動以全勝告終。那一年,甘地已四十四歲,正準備整裝返回印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