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穆斯林譴責種姓制度。他們認為,伊斯蘭教體現教友之間無與倫比的兄弟關係。伊斯蘭教熱情、寬仁、慷慨,吸引著成百萬其他教徒。顯而易見,在歸依伊斯蘭教的新教徒中,絕大多數來自原來信奉印度教的賤民,即不可接觸者。加入伊斯蘭教後,他們的地位迅速得到恢復,擺脫了不虔誠教徒昔日遭受的指責和淩辱。然而過去人們允諾說,他們必須等待遙遠的轉世,才能恢復自己的地位。

  十八世紀初葉,莫臥兒王朝衰敗崩潰後,一場復興印度教運動在印度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從而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激起不斷的流血衝突。爾後,英國人來到了印度,建立了英國式和平,暫時出現了一段平靜時期。然而兩大教派仍然互不信任,滿腹疑懼。印度教徒不會忘記,絕大多數穆斯林是不可接觸者的後嗣,他們改換門庭,皈依伊斯蘭教,以期逃脫原來的厄運。印度教徒拒絕同任何穆斯林一起進餐,在他們看來,和穆斯林在一起會玷污他們的聲譽。如果一位婆羅門和穆斯林的身體接觸,那麼他必須多次參加洗手淨身禮。

  在甘地巡視過的諾阿卡利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共同居住在一起,同樣,在印度北部地區、比哈爾省、聯合省和勞遮普省,他們混雜居住在成千上萬個村落裡。日常生活中,如果說他們之間尚能相互往來,甚至互借工具,參加雙方組織的節日活動,那麼他們的關係僅僅如此而已。兩大教派之間互不通婚。他們分別居住在各自的街區。通常一條大路或者一條小徑作為中心線,把兩大教派分隔開來。穆斯林居住在邊界的一邊,印度教徒居住在另一邊。他們各自在自己教派的井內汲水,印度教徒寧願活活渴死,但決不能到近在咫尺的穆斯林井內打水。村子裡有學問的人用印地語教授印度教徒的孩子們讀書寫字,而清真寺的教長們則用烏爾都語教育年輕的穆斯林。至於用野草或牛尿配製的祖傳藥丸,即使治療同樣的疾病,它們的創作秘方和用藥劑量也大不相同。

  除上述社會和宗教方面的不同情況外,經濟上的不平等嚴重地分裂兩大致派。印度教徒反應敏捷,比穆斯林較快地認識到英國教育和西方思想為印度帶來的利益。從社會階級上看問題,儘管英國人感到更接近穆斯林,但是印度教徒能使英國行政機構的各個環節正常地運轉起來。印度教徒很快成為金融家、商人和董事長。他們和古波斯崇拜聖火的瑣羅亞斯德教徒的後裔襖教徒⒄一起,一手壟斷印度的保險、銀行、證券交易和新興工業部門。在全國城鎮,他們發展成為商界的統治階層。在全國各地,印度教徒幾乎掌握了全部高利貸行業,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辦事幹練,另一方面,由於古蘭經嚴禁穆斯林從事金融交易。

  ⒄印度一教派,亦稱「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流行於古代波斯、中亞等地。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這教在本土逐漸衰落,後傳入印度,在南亞次大陸得到發展。

  穆斯林大資產階級中,大多數人是莫臥兒征服者的後裔,他們或者是世襲大地主,或者投身軍界。至於眾多的穆斯林市井細民,鑒於印度社會的結構狀況,他們極難擺脫昔日賤民的悲慘境遇,儘管他們歸依伊斯蘭教。在廣闊的農襯裡,他們再次淪為無地農民,世世代代遭受印度教徒或者穆斯林大地主的盤剝,在城鎮裡,他們往往從事小手工業勞動,受到印度商人的奴役。

  經濟上的不平等,必然進一步加深兩大教派在宗教和社會方面的鴻溝,使得他們之間隨時可能發生相互殺戮事件,正象斯里拉姆普爾村莊剛剛爆發的流血衝突事件一樣。星星之火可以爆起熊熊烈焰。各個教派擁有傳統的挑釁手段。對印度教徒來說,音樂是他們挑起衝突的絕好武器。星期五清真寺前,一場吹吹打打、鼓樂齊鳴、褻瀆神明的音樂會,頓時打斷穆斯林鄰居的祈禱活動,使他們勃然大怒;對於穆斯林來說,一頭瘦骨嶙峋的牲畜足以挑起一場衝突。在印度各城市和農村,被視若聖物的「神牛」,經常怡然自得地漫步街頭,受到印度教徒的頂禮膜拜。

  在印度,對牛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雅利安人部落向次大陸遷徒途中,將自己的命運與牛群的生命緊密地連在一起。過去,古代猶地亞⒅的猶太教教士禁止猶太人食用豬肉,以防止傳染毛線蟲病,同樣,古印度的聖賢們將牛奉若神明,使得人民賴以生存的牛群免遭任人宰割的厄運。

  ⒅巴勒斯坦中部山區,以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古遺址聞名。

  一九四七年印度擁有兩億頭牛,平均每兩人一頭。這個數字當時居世界之首,相當於法國本土人口的五倍。在這兩億頭牲畜中,四千萬頭每天產奶不足一公升,其他四五于萬頭用於拖拉車輛或耕犁土地。所剩一億餘頭中,一部分滴奶不產,一部分衰老無用,終日懶洋洋地漫遊在鄉村和城鎮,每天吞食相當於一千萬印度人的菲薄口糧。為了勉強地生存下去,人們本來應當把這些牲畜送到屠宰場去。然而封建迷信思想是那樣根深蒂固,致使印度教徒認為,屠宰一頭牛被視為大逆不道,好象犯下不可補贖的罪過。甚至甘地也大聲疾呼,保護牛畜意味著維護上帝的整個事業。

  面對這種狂熱崇拜,穆斯林感到極度厭惡。他們把牛趕往屠宰場時,故意惡作劇地經過印度教廟門前。幾百年來,這種挑釁活動不可避免地引起流血衝突事件,成千上萬個生靈伴隨牛群死於非命。

  英國人佔領印度期間,為了便於他們的統治,甚至不惜利用兩大教派的矛盾,最後終於在他們之間保持住微弱的平衡。起初,一小撮才華出眾的知識分子,獻身于為印度獨立而鬥爭的事業。為了共同的奮鬥目標,他們置種族和宗教偏見於不顧,肩並肩地一起進行鬥爭。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正是甘地破壞了這一親密無間的團結。

  在宗教影響無孔不入的印度,自由之戰不可避免地帶有聖戰色彩。甘地仁慈,待人寬厚。在領導解放運動的過程中,他努力聯合穆斯林,然而人們首先把他視為一位印度教聖徒。因而他所發起的獨立運動必然披上一層印度教色彩,不久便使穆斯林疑竇叢生。後來,隨著敵手不斷在地方政權中霸佔他們應佔有的職位,穆斯林對印度教徒愈發猜忌。穆斯林惴惴不安地意識到,一旦印度獲得獨立,他們持再次身陷印度教徒的統治之下,在他們的祖先莫臥兒人征服的國度裡,他們將淪為手無寸鐵的少數民族。唯有分治,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穆斯林才有可能逃脫如此悲慘的命運。

  建立穆斯林自治國的方案,於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八日首次在一份文件中提出。文件長達四頁半,在英國劍橋一家村舍裡起草打印。方案起草人拉赫馬特·阿裡是位印度穆斯林大學生,行年四十歲。阿裡認為,把印度視為一個國家的主張純屬「荒誕不經的騙局」。他在文件中寫道:「我們決不會把自己釘死在印度民族主義的十字架上。」阿裡呼籲,必須統一印度穆斯林人口最多的西北地區諸省,如旁遮普、克什米爾、信德、西北邊省和俾路支。他甚至建議,未來國家的名字將稱作「巴基斯坦」——精神上純淨人的國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