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穆斯林聯盟的民族主義領袖們一致通過拉赫馬特·阿裡的建議,廣大印度穆斯林群眾為之情緒振奮,漸漸沉湎于對未來新興國家的遐想之中。國大党的印度教徒領導人推行沙文主義,頑固拒絕對其穆斯林敵手作出任何政治讓步,從而促使阿裡方案進一步發展。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即甘地動身進行苦行遊說活動五個月前,一場規模空前的仇殺事件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爆發。事情發生在加爾各答。該城是大英帝國的第二大都市,僅僅次於倫敦,它以其殘忍和暴力事件聞名於世。在加爾各答城,犯罪活動由來已久,英語字典的「Thug」一詞來源於此,意即扼死人者。它是一個宗教團體的名字,該組織成員身帶手帕,四角縫製印度教毀滅女神的頭像,他們首先用手帕將受害者勒死,然後搜遍全身,掠走錢財。據傳,貧民窟中的不可接觸者首當其衝,深受其害。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是世界上窮人最集中的地方,在那裡,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雜居一起,擁擠不堪。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淩晨,一大群穆斯林狂熱分子,揮舞著棍棒、鐵棍、鐵鏟,發出駭人的咆哮聲,紛紛湧出肮髒陰暗的茅屋。這是對穆斯林聯盟號召的響應。穆盟在此以前宣佈,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為「直接行動日」,以此向英國人和印度教徒表明,穆斯林準備「隻身贏得巴基斯坦,如果局勢需要,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他們無情地屠殺印度教徒,把屍體扔進排水溝裡。警察被突如其來的局勢弄得驚慌失措,遲遲不敢進行干預。片刻功夫,印度教徒的商店付之一炬,濃密的黑色煙柱在加爾各答上空升起。數小時後,印度教徒湧上街頭,到處殺戮穆斯林。加爾各答在其騷亂事件史上,從未經歷過如此野蠻的二十四小時大屠殺。加爾各答城內,殘缺不全的屍體遍地狼籍,橫七豎八,流經城市的胡格利河上,幾十具屍體膨脹得猶如裝滿水的羊皮袋,順著流水向前漂移。手無寸鐵的弱者,往往到處倍受欺淩。在一個十字街頭,數名苦力活活被人打死,躺在他們的人力車把中間。大劫之後的加爾各答城,成為禿鷲經常出沒的地方。它們成群結伴,飛來飛去,不時俯衝下去貪婪地撕吞著六千具屍體。

  加爾各答大屠殺後,諾阿卡利縣也爆發了流血衝突,印度教徒隨之在附近的比哈爾省掀起了殘酷的復仇行動。加爾各答事件改變了印度歷史發展的進程。穆斯林多年前曾經預言,如果他們建立民族國家的要求遭到拒絕,印度必將被一場滅頂之災所吞沒。從此以後,他們的威脅已變成可怕的現實。促使甘地奔波于諾阿卡利縣沼澤地帶的內戰陰影,籠罩著天際上空。

  在另一個人的眼裡,當前出現的情景,為他提供了分裂印度,贏得巴基斯坦的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二十五年來,這位神情冷漠、才華橫溢的穆斯林律師,始終是甘地的勁敵。他就是穆罕默德·阿裡·真納。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正是他,而不是甘地掌握著印度前途的命運。當維多利亞女皇的曾孫抵達印度時,他不可避免地將和這位神態嚴峻、性格倔強的穆斯林彌賽亞⒆交鋒對陣。一九四六年八月,在孟買舉行的一次集會上,穆罕默德·阿裡·真納告誡其支持者說,必須從加爾各答屠殺事件中吸取教訓。他宣佈說,如果印度教徒準備挑起內戰,印度的穆斯林「將會毫不遲疑地接受挑釁」。

  ⒆猶太人期望中的複國救世主。

  真納雙唇緊閉,臉上浮起一絲蔑視的微笑,然後大聲地向印度教徒和英國人挑戰說:「要麼我們挑起印度分治,要麼我們使其毀壞殆盡。」

  ◎三 自由之路

  「我有件令人心煩意亂的事情,您知道嗎?」路易斯·蒙巴頓說道。

  在白金漢宮的一間私人客廳裡,兩位表兄弟親密地交談著,會晤無拘無束,不拘任何禮賓儀式。喬治六世國王和年輕的海軍上將肩靠肩地坐在一起,猶如一對同窗多年的同學在邊聊天邊怡然自得地呷著茶。蒙巴頓急切地盼望舉行這次會晤。對他來說,表兄喬治六世國王是最後一個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的人,是他擺脫掉割斷英國和印度關係的這一倒黴差事的唯一希望。因為英王畢竟也同時兼任印度皇帝,因而有權批准或者拒絕對副王的任命。

  「我知道了。」喬治六世面帶笑容心領神會地回答說:「首相已來這裡拜會過我,我對此表示贊同。」

  「您同意了?那麼您認真考慮過嗎?」蒙巴頓神情愕然地問道。

  「當然考慮過。我對此斟酌再三,多方權衡。」國王熱情洋溢地回答說。

  「然而這是一項極為危險的使命。」蒙巴頓固執已見地說道;「所有人都認為達成妥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時目前根本不具備達成妥協的條件。我是您的表弟,如果我親赴印度,把事情辦得糟亂一團,必然有損於王室的聲譽。」

  「事情確實如此。」喬治六世辯解道:「但是,如果您能成功,請您想想,這將給君王帶來何等榮耀。」

  「您對前景過分樂觀。」蒙巴頓一邊無可奈何地長歎一聲,一邊落座在沙發裡。

  年輕的海軍上將每次走進這間小客廳時,心裡不由自主地緬懷另一位表兄,他的摯友威爾士親王、溫澤公爵戴維。在威斯敏斯特舉行的結婚典禮儀式上,戴維曾是他的男儐相,他本來應當加冕登基,繼續出任英國國王。從兒童時代起,他們兩人過從甚密,友情甚篤。戴維國王愛德華八世,因在執政期間不能和其情人迪基①結合,於一九三六年毅然決定讓位。蒙巴頓當時多次表示,他們之間的友誼將一如往日,始終不渝。

  ①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執意與一離婚的美國女人結婚,遭到首相等人的強烈反對,英王決定讓位,並離開英國於一九三七年在法國巴黎與情人辛普森(迪基)結婚。

  「命運往往如此令人不解地嘲弄人生。」蒙巴頓暗自思忖。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他曾作為他所敬仰的這位表兄的副官,第一次來到了印度,而現在他將義不容辭地放棄這片土地。抵達的當天晚上,年輕的蒙巴頓在日記中寫到:印度「這個國家,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它,嚮往它」。在這次王室巡視過程中,他心滿意足,大開眼界。帝國當時正值鼎盛時期。王儲一行所到之處,受到極為隆重的歡迎和盛況空前的款待。他們乘坐副王的黃白兩色相間的專用列車,到全國各地旅行;逗留印度期間,王室牢不可破的盟友、印度各土邦王公,紛紛前來朝覲效忠。他們終日觀看馬球比賽,參加圍獵老虎活動,身騎駱駝在皎潔月光下悠閒散步,或者出席王公們舉行的盛大舞會和豪華豐盛的酒宴。離開印度的時候,蒙巴頓在日記中寫到:「印度是世界上無以匹敵的神奇國度,印度副王的御座令世人讚歎不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