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
六 |
|
和甘地進行談判的英國人,很少人能夠理解他,對他產生好感的英國人更是屈指可數。不難理解,他們和這位瘦小老人打交道時所處的尷尬局面是可以想像到的。甘地集重要的倫理道德原則和離奇古怪的觀念于一身,有時甚至不惜中斷嚴肅的政治討論,而滔滔不絕地給你論述禁欲的好處,或者談論引起便秘的原因。 人們經常這樣說,甘地在哪裡出現,那裡即成為印度的首都。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這一天,這一殊榮降臨至孟加拉邦的斯里拉姆普爾村莊。這天,聖雄躺在地上,對整個印度大陸施展影響,他既不使用無線電廣播,也不求助於電話,然而電話局或電報局距他僅五十公里之遙。斯里拉姆普爾村莊地處諾阿卡利縣境內。全境交通不便,沼澤地裡小島星羅棋佈,分散在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帶。在面積僅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二百五十萬人口,其中穆斯林占百分之八十。他們居住擁擠,房舍破舊。各村莊之間,河流縱橫,溝塘密佈。如果要去另一村莊,你須乘小船或水牛拉纖的渡船,或者穿過搖搖欲墜的竹吊橋。橋下,河水混濁,水面常常漂浮一層風信子草。 元旦這天,甘地本來應該比往日更加喜悅。三十多年來,他嘔心瀝血為之奮鬥的目標不是即將實現了嗎?正當戰鬥的勝利曙光出現之時,他卻深深感到失望。失望的因由顯而易見,在斯里拉姆普爾地區隨處可見。該村的名字有幸在電文裡多次出現,那裡岌岌可危的局勢敦促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斷然採取決定。諾阿卡利縣的穆斯林獲悉加爾各答的穆斯林殘遭屠戮的消息後,個個怫然作色,怒火中燒,在其狂熱首領們的慫恿下,他們襲擊同村處於少數地位的印度教徒,燒殺掠奪,強姦婦女,逼迫他們吃神牛肉②。在斯里拉姆普爾村,半數茅屋被夷為平地,甚至甘地居住的那間房屋也部分被烈火燒毀。 ②印度教徒將牛視為神聖之物,他們嚴禁宰殺,不食用牛肉。 當時,這些暴力事件僅僅局限在個別地區,但由此產生的敵對情緒可能波及整個次大陸。加爾各答騷亂發生後不久,比哈爾省也爆發了同類事件。這些暴力事件規模巨大,致使英國首相局促不安,決定緊急派遣蒙巴頓前往新德裡。 這就是甘地在斯里拉姆普爾村莊出現的原因。正當他的同胞們即將擺脫桎梏,獲得新生之時,他們卻在那裡狂暴地同室操戈,老人為此痛心疾首,憂心如焚。在通往獨立的道路上,他們曾經追隨過他,但他們不理解指導他的行動的根本學說。甘地篤信非暴力主義。世界剛剛經歷的大屠殺,遊蕩在世界各地的原子彈破壞的幽靈,使他堅定地相信,只有非暴力能夠拯救人類。他急切地期望,一個新生的印度能為亞洲和整個地球指明一條拯救人類的非暴力道路。但是,如果他的人民擯棄他領導他們走向自由之路時所遵循的原則,那麼他還能有何冀求和希望呢?這只能是一場悲劇,獨立將成為毫無意義的勝利。 一九四七年新年伊始,印度分裂的陰影同樣使甘地心中悲戚。他忿懣異常,竭力反對分治可愛的國家。印度穆斯林首領們要求分治,同時不少英國人也打算表示同意。甘地認為,印度各族人民及其宗教信仰,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猶如一塊經緯交錯的東方地毯不可分割一樣。他堅定不移地相信,如果印度被瓜分,其核心必將破壞殆盡;同樣,如果地毯被割裂,其美麗協調的圖案必將紊亂失色。 第一次宗教仇殺事件,加深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兩大派別之間的鴻溝,甘地憂心忡忡地大聲疾呼:「黑夜茫茫,我看不到一線光明。五十年來我嘔心瀝血為之奮鬥的真理、仁愛和非暴力原則,看來已失去我所賦予的意義。」 為了覓求新的信念,尋找醫治疾病的處方,遏止病魔蔓延吞噬整個印度,甘地來到了洗劫後的斯里拉姆普爾村莊。幾天來,他走街串巷,發表演說,祈求神靈,默禱「心靈之光」。每當他遇到危機時,「心靈之光」往往給他指明方向。 一月一日晚上,甘地召集信徒們開會。他的「心靈之光」終於給他帶來了教誨。過去,印度的聖徒們赤著雙腳,雲遊四方,前往聖地祈求神明;現在甘地來到傷痕累累的比哈爾縣,前往各村進行遊說。七個星期內,他將光著腳丫,苦行遊說,前後行程一百八十五公里,走訪四十七個村莊。他作為一個印度教徒,置身于餘怒未息的穆斯林當中,走村串鎮,挨家挨戶地訪問,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安撫人心,恢復平靜。 他大聲疾呼道:讓那些政治家們在新德裡唇槍舌劍地爭論吧!讓他們無休止地討論印度的前途吧!過去的事實多次證明,解決印度問題的真正答案,必須到農村中去尋找。「這是我最近的深刻體會」。在鮮血和怨恨毀壞的村子裡,如果甘地能夠「重新點燃友愛之火」,那麼它們的影響將會振奮整個國家。他期望在比哈爾縣再次高高舉起非暴力火炬,驅趕宗教偏見的惡魔,清除分裂印度的幽靈。 在這次巡視遊說中,甘地祈求神靈時刻伴隨著他。只有四個門徒陪同左右,所有的人均靠村民們的施捨度日。年僅十九歲的侄孫女摩奴,對甘地忠誠不渝,在他旅行用的小包袱內裝上鉛筆、紙張、針線、陶瓷碗、木匙,此外,還有紡車和一尊甘地隨時隨地帶在身邊的象牙小雕象。雕象表現三隻小猴,一隻雙手掩耳,另一隻雙手蓋眼,第三只雙手捂嘴,象徵德行的三大秘訣:「勿聽邪惡,勿視邪惡,勿傳邪惡」。摩奴在另一隻棉布口袋內裝上《薄伽梵歌》③、《古蘭經》④、《耶穌行實與訓誡》和猶太教箴言集四本書,表明這位奇特調和使者的折衷主義思想。 ③印度教經典之一,約二三世紀成書,作者不詳。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第六篇「毗濕度」。它是綜合性的哲學詩,主要攝取數論、瑜珈、吠檀多三派的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宣揚通過修煉瑜珈,便個體靈魂「我」和宇宙靈魂「梵」相結合,達到脫離生死輪回的最高境界——涅槃。 ④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餘節,分「麥加篇章」和「麥地那篇章」兩大部分。 太陽升起時刻,甘地率領一幫人馬,登上遊說的征途。斯里拉姆普爾的村民們趕到村頭送行,望著這位七十七歲的老人遠遠離去。他手持竹杖,彎腰駝背,前去尋找幻滅的夢想。甘地走上崎嶇的小徑時,嘴裡哼起羅賓特羅納斯·泰戈爾⑤的詩詞。這是他喜歡的詩歌之一。甘地走遠了,他那細弱的聲音仍然縈繞在村民的耳際: ⑤泰戈爾(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印度著名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一九一三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他們不響應你的召喚,你走下去吧,獨自一人走下去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