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聖雄甘地 | 上頁 下頁 |
二 |
|
緬甸子爵路易斯·弗朗西斯·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頓,行年四十六歲,是英國名聲顯赫的人物之一。他軀高六英尺,體態勻稱。六年來,他雖然身負重任,但那張千百萬英國人從報紙上熟悉的面孔,絲毫未留下勞累或緊張的痕跡。他儀錶非凡,相貌堂堂,藍色的眸子在一頭棕色秀髮襯托下,顯得十分突出,那張倔強、高雅的面孔顯得更為年輕,猶如一位鬥士剛剛走出古希臘競技場。 蒙巴頓勳爵清楚自己被召回倫敦的緣由。自從他卸去東南亞盟國最高指揮部統帥的職務以來,首相多次邀請他作客,聽取他對該地區事務的意見。上次會晤時,克萊門特·艾德禮居然對印度問題頗感興趣,然而印度不屬蒙巴頓麾下的作戰範圍。他為此突然感到「某種不快」。他的預感是不無道理的。事實上,艾德禮打算任命蒙巴頓為印度副王,賦予其印度帝國的最高職務,一項由英國人世襲主宰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至高無上的職權。但是,克萊門特·艾德禮遴選蒙巴頓勳爵出任副王,不是為了統治印度,而是旨在安排英國撤離該國。對任何英國人來說,這是一項極為痛苦的使命。 這位超群逸眾的海軍上將,出身名門望族,絲毫無意扮演執行者的角色。他天真地希望迫使艾德禮收回成命,為此提出一系列條件,其中包括由他自己隨意挑選一幫助手、為他提供一架裝有4組發動機的專機。使他大為沮喪的是,首相滿口允諾,欣然同意他的全部要求。蒙巴頓無可奈何,因而今天決定再次提出更大膽的要求。 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面色慘白,神清陰鬱,身著一套質地低劣、佈滿皺紋的外套。這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蕭瑟、淒切的氣氛。年邁的工党領袖選擇風度翩翩的馬球運動員、英國國王的表兄弟,委任他親手毀掉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乍一看來,這一決定荒唐離奇,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這一抉擇頗具匠心,明智豁達。蒙巴頓軍服上一排排獎章,表明其卓越才能,而他在公開場合的形象,卻未能使人瞭解他的才華。在東南亞任職期間,他獲得有關當地民族運動的第一手材料。他曾和印度支那胡志明的同僚、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緬甸的昂山⒁,以及新加坡的革命工團主義者談判過。他堅信,上述人物代表亞洲的未來,因而他竭力與他們融洽相處,而決不能按照助手們的唆使行事,將他們剪除滅掉。如果他前往印度,他將和亞洲歷史悠久力量最強大的民族運動打交道。經過二十五年的鼓動和鬥爭,印度民族運動的領導人目前正領導廣大人民群眾,迫使人類史上泱泱帝國放棄在印度的統治。現在,英國明智地決定撤離印度,以免被武力驅趕出去。 ⒁昂山(一九一四——一九四七年),緬甸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一九四七年七月被英帝國主義雇用的兇手暗殺。 克萊門特·艾德禮向蒙巴頓介紹了印度的陰暗局勢。他說,那裡的局勢一天天惡化,現在必須當機立斷採取決定。然而歷史是那樣令人捉摸不定。當英國決定賦予印度自由的關鍵時刻來臨之際,它卻感到茫然失措,無從下手。英國在統治鼎盛時期最終結束其在印度的統治,很可能導致一場可怕的麻煩事件。與其他絕大多數殖民冒險行動相比,英國在征服、統治印度的過程中沒有流多少血,但當英國撤離該國時,由於突然失去警察維護秩序,一系列暴力事件可能會在當地居民中爆發。 產生這一悲劇的原因根深蒂固,很久以來,它使三億印度教徒和一億穆斯林陷入世代深仇之中。鑒於他們的傳統、歷史和宗教信仰截然對立,同時由於英國推波助瀾,竭力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目前雙方之間的衝突已發展到—觸即發的地步。現在,一億穆斯林的首領們提出要求,希望英國將多年苦心經營的印度一分為二.以便他們建立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如果他們的要求直到拒絕,他們不惜挑起一場迄今亞洲尚未經歷的大規模流血內戰。聚集絕大多數印度教徒的國民大會黨領導人,以同樣不可動搖的決心,堅決反對其敵手們的狂妄要求。在他們的眼裡,分裂印度次大陸,意味著大逆不道地褻瀆、肢解他們祖先的故土。 英國身居兩大派別不可調和的對立矛盾夾縫中間,愈來愈深地陷入泥潭,無力自拔。過去,它曾多次採取指施,但均以失敗告終。目前局勢令人失望,現任副王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元帥,剛剛向倫敦呈送一份關於印度帝國的破釜沉舟解決方案。勳爵在報告中最後建議說:政府「按照其本身利益,在適當的時候並以適當的方式,宣佈大不列顛撤離印度的意圖;任何阻撓這一行動的行為,將被視為戰爭行動,英國將採取一切手段予以回擊。」克萊門特·艾德禮最後明確說道:顯而易見,英國和印度正走向一場大規模災難。電報每天早上紛至遝來,告知倫敦說,新的流血事件在印度某地時有發生。因而必須儘快採取行動。現任副王已無力挽回局勢。這位驍勇善戰的士兵不善言詞。未能和巧舌如簧的印度對話者建立起卓有成效的關係。唯有另一人物登場,採取獨特的措施,危機才能得以圓滿解決。因而蒙巴頓應當把出任副王的職務,視作為國效忠應盡的職責。 首相陳述局勢時,海軍上將的面部表情始終令人難以捉摸。在他看來,「這是一項毫無成功希望的使命」。他瞭解韋維爾元帥,欽佩其卓越才華,他們兩人曾多次討論過印度問題。蒙巴頓暗自思忖:「他失敗了,難道我能成功嗎?」但是他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他不能推諉這一職務。他將被迫承擔這項使命,在執行過程中,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他在戰爭期間樹立起來的赫赫聲望也會因此而黯然失色。蒙巴頓由於不能斷然拒絕首相,因而決定提出某些政治條件,以期使命有一線成功希望。於是他表示同意接受任命,但作為先決條件,政府必須公開宣佈,英國保證停止行使主權,同意印度獨立的確切日期。唯有採取這樣明確的措施.才能向印度領導人表明,英國確實誠心誠意地打算撤離印度,從而使他們認識到必須立即進行注重實際效果的談判。 蒙巴頓隨後提出,在他任職期間,他享有充分的權力和完全的自由,而無需向倫敦請示彙報,尤其不允許倫敦經常干預插手。這是過去歷任副王不敢問津的特殊權力。不言而喻,克萊門特·艾德禮政府確定了航船的終點,但究竟如何抵達大洋彼岸,則完全由蒙巴頓一人決定。 「您大概不會要求享有特命全權,使您淩駕于國王陛下政府的權力之上吧?」艾德禮不安地問道。 「這正是我擔心的,也是我所期望的。」蒙巴頓回答說:「請您想想,如果內閣經常干預,我將如何認真地進行談判?」 面對年輕海軍上將的異乎尋常的要求,艾德禮首相大為驚愕。蒙巴頓滿心喜悅,暗暗玩味著這一要求產生的效果,急切地希望能夠迫使首相收回任命。然而艾德禮仍然無意改變主意。一小時後,路易斯·蒙巴頓走出唐寧街10號,滿面憂愁,怏怏不樂,擔負起痛苦的差事;出任最後一任印度副王,摧毀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輝業績。 蒙巴頓向汽車走去,一股不可名狀的思緒湧上心頭。七十年前的今天,幾乎在同一時刻,他的曾祖母在德裡郊區的平原上被宣佈為「印度女皇」。當時,印度各土邦王公聚集一起,祈天賜福,「祝願維多利亞女皇的君權和統治與天地共長久,與日月爭光輝」。 一九四七年元旦清晨,維多利亞女皇的重孫剛剛向英國首相提出要求,以期確定結束女皇永恆統治的日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