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
五八 |
|
2. 1935年2月,蘇聯政府邀請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以國賓身份赴蘇演出,並成立了一個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柯、梅耶荷德和愛森斯坦①等文藝界著名人士組成的「梅蘭芳招待委員會」,熱情歡迎梅蘭芳一行。 ①愛森斯坦(1898—1948)蘇聯著名電影導演,電影蒙太奇理論的奠基人。 梅蘭芳在莫斯科和列格勒兩大城市,舉行了為期三周的演出,征服了廣大的蘇聯觀眾。 蘇聯党和國家領導人斯大林,還有文藝界名流高爾基、阿·托爾斯泰、謝苗諾娃,①以及專程來蘇聯迎候梅蘭芳的德國大戲劇家布萊希特,②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梅蘭芳的演出。 ①謝苗諾娃(1908—)蘇聯芭蕾舞演員。 ②布萊希特(1898—1956)德國著名戲劇家。 此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雖然疾病纏身,但依然堅持著,幾乎場場必看。 他也熱情邀請這位中國藝術家去觀看由他執導的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出,並誠懇地徵求客人的意見。 看完梅蘭芳的演出,藝術家們多次舉行座談,交流經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 「梅博士的現實主義表現方法,可供我們探索研究。……中國戲是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丹欽柯則認為,中國劇合乎舞臺經濟原則。 梅耶荷德最為激動,他說: 「俄國戲劇受西歐的影響,走上了自然主義,如同照相,失去了生氣。 梅先生的《打魚殺家》,沒有任何佈景,父女倆劃著雙槳,表現了江上風光,讓觀眾在想像中感受到江上生活充滿詩意。這種手法十分高明,我非常欽佩!」 這位易於動情的導演又滔滔不絕地說: 「梅博士的面部表情,特別是善於用眼神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令人嘆服!梅先生的手勢可真叫絕,使我們這些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也能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需要用心學習的。看了梅先生的手勢,我覺得我們一些演員的手應當砍掉!」 梅耶荷德的激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幾十年來苦苦探索,如今一下子遇到了藝術知音。 布萊希特也非常興奮。他說,他多年朦朧追求而尚未達到的,在梅蘭芳卻已發展到極高的藝術境界了。 會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邀請梅蘭芳到自己家中做客,進行交談,交流經驗。並在客廳裡拍下一張十分珍貴的合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貫主張現實主義的表演藝術,重視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同時也善於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 他對梅蘭芳說: 「要成為一個好演員或好導演,必須刻苦鑽研理論和技術,二者不可偏廢。一個演員必須通過演出,不斷接受觀眾的考驗,才能豐富自己,否則就成為無根的枯樹了。」 大師這一番話,極大地啟發和鼓舞了剛剛進入人生成熟季節正要展翅騰飛的梅蘭芳。 訪蘇演出,促成了梅蘭芳藝術的一次飛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和梅蘭芳三位大師,被國際戲劇界合稱之為「世界三大演劇體系」。三大演劇體系創始人的聚會,成了世界近代戲劇史上的一件盛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蘭芳屬不同的藝術流派,前者強調貼近現實生活,刻意求真,而後者則不拘於形似,極力追求神似,在講究形神兼備的同時,側重神韻。 可以用中國著名戲劇導演黃佐臨的話來概括三大演劇體系的不同之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舞臺上的第四堵牆,布萊希特要推翻這堵牆,而對梅蘭芳來說,這堵牆根本就不存在,無需推翻。」 也就是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張演員在舞臺上是「生活」;而梅蘭芳則是在繼承中國戲曲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戲曲既講入戲,又講程式,既講體驗,又講表演,這種特徵,可以使演員超脫時空的限制。 儘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梅蘭芳的藝術觀點各有不同,但兩人彼此都十分尊重對方,相互虛心吸取不同流派的精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