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二八


  娜達莎的確不能理解,她那狹小淺薄的心胸又怎能懂得人的高尚感情呢,莫怪她苦惱得流出了眼淚。她的感情越真實,就越引起人們的憎惡。

  娜達莎這一形象是契訶夫的得意之作。再加上後來經過它的扮演者莉琳娜的藝術創造,這個形象在舞臺上具有獨特的魅力。

  契訶夫給藝術劇院先寄來這個劇本的第一幕,當時劇名還未定下來。隨後又寄來二、三兩幕。10月底,他到莫斯科,親自將第四幕送到劇院,這時他才給劇本定名為《三姐妹》。

  劇院舉行了一次請作者參加的劇本朗誦會,在朗誦之前先請作者給予指示,可是契訶夫難為情地說:「我都寫在劇本上了。」

  朗誦完畢,演員談感想。從大家的發言中,契訶夫發現自己的劇本沒有被人理解。他失望地悄悄離開了會場。

  戲開排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柯儘量利用作者在莫斯科的機會,竭力想搞清劇本中需要弄懂的地方。然而和往常一樣,契訶夫的答覆總是寥寥數語。他只反復強調:「要真實,要樸素。」

  15.

  《三姐妹》的總排尚未開始,契訶夫就因病必須離開莫斯科,到法國尼斯過冬了。他遠在異國他鄉,卻無時無刻不惦念著正進行排演的戲。一封封信箋寄到劇院,對各幕各場的安排處理提出自己的意見。他寫信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您寫道,在第二幕裡,娜達莎夜晚到各間房子巡視。吹滅燈火,並在家具下找到小偷。可是我覺得讓她舉著蠟燭,順一條直線走過舞臺,什麼也不看,像麥克白夫人①一樣倒更好些。這樣更簡練,更可怕。」

  ①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中的女主人公,一個陰險狠毒的女人。

  克尼碧爾在《三姐妹》中扮演二姐瑪莎,這是一個婚姻不如意,但又無法擺脫不幸命運的少婦。契訶夫在給克尼碧爾的信中囑咐她:「啊,注意!

  在任何一幕裡,都別做出悲傷的表情。生氣的樣子可以,但別悲傷。凡是很久以來就滿腔悲苦而又習慣了這種悲苦的人,反而吹口哨,常常發呆。所以你在舞臺上在談話當中,也應當常常陷入沉思,明白嗎?」

  契訶夫不時從國外寄來短箋,提出在某一場戲、某一句對白後添一句什麼話之類。

  又一次,契訶夫從尼斯寄來的信中提出,把第四幕裡安德烈(三姐妹的哥哥)的一段長達兩頁的精彩獨白刪掉,用三個俄文詞Жé??естьЖена(太太不過是太太唄)來代替。

  安德烈原來的臺詞,尖銳地抨擊了當時俄國上層社會婦女的淺薄和庸俗。大概契訶夫覺得,對這類俗物難道值得浪費筆墨嗎,所以他把整段臺詞勾掉,換成一個短句,變得既簡潔又含蓄,並恰到好處地道出了安德烈那種千頭萬緒無從說起的複雜心情。把長達兩頁的臺詞提煉成三個字,並能概括原來的內容。也就是說,在這三個字的背後,有一段內容豐富而深刻的潛臺詞,這在契訶夫的作品中是非常典型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三姐妹》的劇本主題思想是,當代俄國知識分子中兩種敵對勢力的衝突。儘管庸俗勢力在表面上得到了勝利,但道德的勝利,卻還是屬￿反庸俗勢力的三姐妹和軍官韋世甯這些正直善良的人們!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本裡,明確地強調了劇本的樂觀因素:契訶夫劇中的主人公與黑暗的現實生活相對立的理想。

  三姐妹和韋世寧們,極力要擺脫日常生活勢力,極力要衝出庸俗的王國。

  此種渴望構成了演出的行動軸心,而這軸心貫串著演出的全部因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導演總譜裡,勾畫出了演出的貫串行動。

  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在契訶夫的主人公周圍凝聚著沉重的、窒息人的生活氣氛,甚至在最細微的生活小節上都是如此,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啦!」因而不可避免地就發生了與現實之間的衝突。可是這種衝突只有當被它捲入的人都成為反抗的力量時才會變得真正積極有效。

  同演員進行排演時的主要困難也就在於此。然而,在那些對周圍的庸俗勢力不但不進行公開鬥爭反而退卻,那些只一味痛苦、愁悶、毫無作為的人身上,如何去揭示那種積極的因素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憶說,在排演中並不是一下子就做到這一點的:「演員們工作得很起勁,因此非常快就把劇本排演得一切都清楚、明瞭、正確了。

  可是儘管如此,劇本仍舊沒有演出來,沒有演活,顯得枯燥冗長。它缺少點什麼呢?……來到排演場,用心排練,失望,各自回家。第二天又照樣重複一遍,然而毫無起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接著寫道,正確地處理是在某次排練中被他「突然」找到的,一直到那個時候,「契訶夫的人物才活了起來。」他發現,「原來,他們根本不是一味沉溺於自己的苦悶,正相反,他們尋求愉快、歡笑、爽朗的心情;他們希望生活,而不是混日子。我感到像這樣來看待契訶夫的人物是正確的,因而我直覺地懂得了應該怎麼去做。」

  《三姐妹》的「最高任務」,就是這樣經過長久而痛苦的過程才找到的。

  而演出開始獲得充分的生命力,只是當它的「最高任務」得到最後確定的時候。

  藝術劇院在排演契訶夫這齣戲的過程中,實現了劇作家曾提出的要求:

  「演得太多了,應當一切都同在生活中一樣。」

  在排演中找到了實現這一要求的正確途徑,找到了揭示「最高任務」和「貫串行動」的途徑,使演員們能夠真正進入契訶夫人物的生活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劇中扮演韋世寧,這是一位夢想家,崇高、嚴謹和純正。對光輝未來的憧憬,使他能支撐並忍受惡劣的環境和他個人的失敗與不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扮演的這個角色,賦有了甚至比原作中的人物更高的精神力量。

  在創造韋世甯這個形象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把他少年時代的家庭教師、莫斯科大學學生、「阿列克賽耶夫劇團」首任導演李沃夫的某些性格特徵,融入自己的角色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