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二六


  12.

  1900年4月10日,藝術劇院的全班人馬,包括演員、導演和職員,以及家屬,帶著幾出戲的佈景、服裝、道具,浩浩蕩蕩地從莫斯科出發了。跟隨劇院長途跋涉的,還有專為撰寫通訊報道的記者、戲劇評論家,以及契訶夫和藝術劇院的狂熱的崇拜者。

  為了增加收入,劇院決定在去雅爾達的途中,在塞瓦斯托波爾演出幾場。

  這是藝術劇院的春天,是它年輕生命中最馥鬱歡暢的時期。到達白色的塞瓦斯托波爾①——世上罕見的美麗城市,白茫茫的沙洲,白色的房子,白色的山崖,藍色的天空,飛濺著浪花的大海,在眩目的陽光下,飛過白色的海鷗,劇院的全體成員被這奇景震懾了!

  ①烏克蘭港市,在克裡米亞西南岸,瀕臨裡海。

  契訶夫知道劇院人員已經到了塞瓦斯托波爾,便從雅爾達乘船來了。他蒼白、瘦削,咳嗽很厲害,眼神憂鬱,一副病態,可是卻竭力露出愉快的微笑。演員們見他這個模樣,真要哭出聲來。大家紛紛關心地詢問他的健康情況。

  「我很好,身體非常健康。」契訶夫回答。顯然,他不喜歡別人問到他的病。

  晚上,《萬尼亞舅舅》在塞瓦斯托波爾首場演出。契訶夫也前來觀看。

  劇終,博得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觀眾要求作者出來同大家見面。契訶夫很窘,但還是走了出來。掌聲一次又一次地把這位靦腆的劇作家請到了台前。

  契訶夫每天都到劇場來。他愛同演員們一起,坐在劇場前面那片陽光和煦的空地上聊天。

  「聽我說,①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值得驚歎的事——你們的劇院。」他不止一次這樣說。

  ①這是契訶夫的口頭語。

  談到演出,他很滿意,只是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阿斯特洛夫在最後一幕提出一點意見:「他應該吹口哨。萬尼亞哭起來,他就吹口哨。」

  當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覺得不可理解。他想,為什麼是這樣呢?憂鬱、絕望,卻吹口哨。

  經過反復思索和多次藝術實踐,他終於領悟到了契訶夫的提示:是的,阿斯特洛夫必須吹口哨。他對人,對生活已經失去信心,他變成一個玩世不恭的人,什麼事都不能讓他感到悲傷了。

  契訶夫曾說:「廣大群眾無時無刻不受著痛苦的壓迫,感覺便麻木了……

  他們到了過於痛苦的時候,反而只吹一聲口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從口哨這一細節,領略到了契訶夫刻畫人物心理的本領。

  接著上演《海鷗》,但契訶夫沒有看成。因為天氣驟然變壞,狂風暴雨,他感到身體不適,只好回雅爾達。

  《海鷗》在塞瓦斯托波爾獲得巨大成功。演出結束,觀眾聚集在劇場門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拿著雨傘走出來,一群中學生立刻一擁而上把他抬起,要把他抬回旅館。由於他身軀魁梧,孩子們只抬起了他的一條腿,他不得不用另一條腿跳著。學生們拖著他往前走。他想跟他們談判一下,但小夥子們不斷大聲歡呼「烏拉」,①什麼也聽不見。他的傘也不知丟在哪兒了,大雨把他澆成個落湯雞……莉琳娜在後面著急地追趕,生怕他被摔壞。快到旅館門口,那群魯莽的學生沒有力氣了,才把他放開。

  ①意為「萬歲」。

  13.

  在塞瓦斯托波爾演出結束,劇院全體成員乘船奔赴雅爾達。那裡碼頭上已經聚集著一群身穿節日盛裝、手拿鮮豔花束的人們。

  演員們剛剛在旅館裡安頓下來,就見他們的夥伴維希涅夫斯基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來,興奮地大聲喊道:「我見到高爾基啦!妙極了!他答應給咱們寫劇本,雖然他還沒見到咱們……」

  第二天清早,藝術劇院全體成員第一件事就是登門拜訪契訶夫。契訶夫精神飽滿,帶著他那永不消逝的微笑迎接藝術家們。

  在契訶夫家裡,幾乎聚集了俄國文藝界的全部代表人物。他們仿佛事先商量好、專門趕到雅爾達來觀賞藝術劇院的表演似的。在這裡的知名作家有高爾基、布寧、①庫普林,②還有演員、音樂家。當時年紀雖輕卻已嶄露頭角的音樂才子拉赫瑪尼諾夫,③也是契訶夫家的座上客。

  ①布寧(1870—1953)俄國作家,十月革命後僑居國外,193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②庫普林(1874—1938)俄國作家。

  ③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俄國傑出作曲家、鋼琴家,十月革命後僑居國外。其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

  客廳裡有一張總是擺好碗盤的餐桌,接待絡繹不絕的客人。一桌吃完,又擺出一桌。瑪麗雅忙得不可開交,作為未來主婦的克尼碧爾立刻卷起袖子,敏捷地幫助瑪麗雅準備茶點,招待客人。

  在客廳的一角,正進行著關於文學問題的爭論。花園裡,一群人像孩子似地,比賽看誰把石子擲得最遠。而那邊,布寧津津有味地說什麼,契訶夫在旁邊笑著——布寧最善於讓契訶夫開懷大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