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薩特 | 上頁 下頁
一七


  §4、存在主義

  1945年,薩特和波伏娃同萊裡、梅洛·蓬蒂、加繆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給世界人類提供一種新的思想體系。於是他們商議一起創辦一個雜誌,這就是不久聞名世界的《現代》雜誌。

  《現代》雜誌的編輯部幾乎聚集了新法蘭西所有最活躍的力量。莫裡斯蓬蒂任該雜誌的總編和政治負責人。從倫敦的自由法國區返回巴黎來的雷蒙·阿龍是當時任新聞部長的安德烈·馬爾曼的顧問,他還是編輯部成員。《戰鬥報》的原三位負責人之一阿爾貝·奧利維耶也加入了《現代》編輯部。薩特的女友波伏娃負責紙張問題,他自己是副編、新聞記者。

  第一期《現代》雜誌報於1945年10月15日出版。薩特在這一期上闡述了他介入文學的思想和作家的革命作用,這一種思想使某些知識分子感到驚愕。薩特在《境況》第2卷中寫道:「人在生前被當作一個公共紀念碑並不令人愉快」。波伏娃也發現:「我被置於眾目睽睽之下」。果然第1期《現代》獲得了巨大成功,從此《現代》雜誌也一炮打響。

  一位評論家注意到,在同一星期內,薩特的劇本《白吃飯的嘴巴》上演,同時,薩特發表了他的著名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並在《現代》雜誌第1期上出版了。

  存在主義,這個無人理解的詞,成了最為時髦的一個字眼。薩特即將成為這一哲學的大師。這一哲學像漲潮似地從四面八方滲透到巴黎的生活中,最出乎意料的所有角落之中。因為所有的人可以通過《現代》看到這種新思想的出現。

  存在主義哲學,按照薩特的名言來定義為,「存在先於本質」。存在本身無法證明,它在哪裡就在哪裡,它作用於意識。為了證明人的存在,賦予人的生活一種意義,「不抱任何目的出生」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當然,這個有被置於一個由歷史條件和物質條件構成的總和中,這種總和確定了他的處境。當然每個人都應該自己去親自經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自我完成生來就存在的意義。

  在薩特和波伏娃看來,人被交給了他自己,就不可能希冀任何上帝和任何現成思想理論的救助,由此導致了「憂慮」。它就是「我們全面深刻地對責任感」。

  的意識。每個人都應該在行使自由的同時承擔這個責任。

  一個人一旦固守傳統、理論、系統、觀念,他就成了一個「混蛋」,他拒絕自覺地接受他的現狀,他沒有接受的誠意。只有真誠的行動才能去接受他的現狀,並在行動中超越現狀。他的行動一旦完成,他也就無可挽回地為自己下了定義:「人是自我完善的」。

  「人不是別的而是他自己變成的」。他不停地面對新的選擇,因為生活是無窮無盡的。這就是薩特他們對人的存在論。

  薩特的無神論存在主義不像受宗教影響的加布裡耶·馬爾塞勒的存在主義為人理解。馬爾塞勒把上帝的存在這個價值的源泉,與人的自由調和在一起。

  而薩特的無神論存在主義就夾雜了趕時髦的成分。

  不久,法國的一切都成為存在主義了。社會中出現了存在主義罪行;存在主義運動衫,存在主義長頭髮,存在主義地下室舞廳和酒吧間,人們在那裡跳舞,喝酒,唱存在主義歌曲,格雷高是一位存在主義女歌手,穆魯迪被稱作存在主義演員、歌手、小說、繼承者都是存在主義。

  薩特成為這個「冒失人王國中的國王」,波伏娃是「王后」。這個國王只存在于愛開玩笑的記者和喜歡在馬路上看熱鬧的人的想像中。攝影記者對薩特和波伏娃糾纏不休,人們在街上尾隨他們,向他們索要照片。

  有關薩特和波伏娃的輿論與日俱增,毀譽不一,他們只好接受這種引起紛紛議論的榮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