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薩特 | 上頁 下頁


  想像是創作的直接前奏。如今,薩特不僅通過閱讀掌握了不少詞語的語音、字形和意義,而且通過劇烈的想像活動形成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薩特這年年僅7歲,卻已不可思議地站在了寫作這座神聖奧妙的殿堂門口,而不久,一個契機又使他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提供契機者仍然是外祖父。

  夏初,巴黎人紛紛湧向外國或外省的海濱消夏、旅遊,繁華、熱鬧的巴黎城一時竟顯得有些空蕩蕩的。外祖母、母親帶著薩特前往阿爾卡松小住,外祖父則由於學校還未放假暫且不能隨同。

  外祖父的字很漂亮,因此他是樂於寫信的。即使是短暫的別離他也要每星期寫三封信。每封信中有兩頁是寫給外祖母的,給母親的只有一句附言,但薩特卻能單獨收到一封用詩寫成的信,這無疑是外祖父對外孫刮目相看的又一重要體現。為了讓薩特好好領會這種幸福,母親教他學韻律學規則,很快薩特就明白了詩歌是怎麼一回事。這天,薩特又接到了卡爾的信,「為什麼我不能寫封回信呢?」這念頭一萌發便在薩特的腦中根深蒂固,直害得他坐臥不安。這天,薩特在一張紙上胡亂地寫著,但怎麼也寫不好那種叫「詩」的東西。

  恰巧母親看到了這一幕,興奮萬分的她鼓勵薩特把詩寫完,並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詩信」發出去了,每當談起收到它的外祖父會是怎樣一副驚愕的表情,外祖母和母親都會笑得連眼淚都出來了。很快,外公回信了,他熱情洋溢地讚揚薩特的詩。受到稱讚的薩特在母親和外祖母的慫恿下立即以詩作答。於是,這年夏天,薩特與外祖父有了單獨的鴻雁往來,而且都是採用詩的形式。外祖父還寄來一本音韻字典——一名「詩人」誕生了!

  會作詩了!激動無比的薩特很快就不滿足于只給外祖父寫信了,他急於尋找新的創作題材。鄰家有個叫薇薇的女孩真可憐,小小年紀就患了肺結核,只能成天躺在輪椅上。薩特很同情她,也很喜歡她,把她當作一位可愛的天使。他常常挨著她坐著,給她講他從書上看來的各種故事。既然會寫詩了,薇薇是不該忘記的,薩特寫了好幾首詩獻給薇薇,詩雖短,小女孩卻看不懂,但大人們對之讚不絕口。薩特很容易詩興大發,但生活中可用詩歌來描寫的東西太少了。還能寫些什麼呢?這個問題不停地在布魯的腦中縈繞。

  這時,有人送給薩特一本拉封丹的寓言故事集,薩特不喜歡這本書,上面的情節讓他很不以為然,看到最後他決定用12音節的亞歷山大詩體來對它進行改寫。這太超出一個孩子的能力了,大人們對這一想法並不支持,但薩特一意孤行,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改寫工作。終於他吃力地把自己在連環畫、雜誌上看到的那些動人心魄的冒險故事加了進去。而在不知不覺中,韻文變成了散文。

  一位有著非凡敬業精神的科學家,帶著他美麗的女兒以及一位強壯的青年探險家,一行三人沿著亞馬遜河而上,去尋找一隻珍貴的蝴蝶。這就是薩特所寫的第一部小說《為了一隻蝴蝶》的故事梗概。一個剛剛7歲的兒童就會寫小說?這對於即使是為寫作而生的神童薩特也是不可思議的。晚年薩特在回憶兒時生活時,曾坦率地承認:這本小說的基本情節、人物、探險的細節,甚至還有小說的名字,「都是我從三個月之前出版的一個繪畫故事裡借來的,這種蓄意的剽竊使我免除了後顧之憂:一切都是絕對真實的,既然我並沒有創造任何什麼……」

  不過,薩特的第一部小說並不是一字不漏地照抄不誤。出於一種潛在的創作欲望,他盡可能地對原作進行修改潤色,使人物、情節略有變動,並大幅度地將句子重新排列組合。無疑,這種「抄襲」是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的。儘管薩特暫且沒有能力寫出有自己獨創性的作品,但他已經在寫作過程中進入了角色。已如演戲時一樣,他寫到哪個人物就把自己變成了那個人。如果說一個有靈感的創作者就是一個在其內心深處已不是其本人的人,那麼薩特在這種「抄襲」中,已經找到了靈感的體驗。

  創作是一條自我摸索的路,沒有人鼓勵,也沒有人反對,日復一日,薩特坐在堆得比他的個子還高的書堆中,不停地「抄著」。「布魯在幹什麼?在練字嗎?」媽媽拾起薩特扔在地上的紙團,上面的字亂七八糟,她不由得皺了皺眉。沒有人發現雖說仍然是「抄襲」,薩特卻做得越來越高明了:他知道將原作品之外的東西塞進去了。這一手法是向儒勒·凡爾納學的。細心的薩特發現,每次寫到情節最緊要的關頭,凡爾納會突然停下來,兜售一段有關某種動、植物或某一風土、人情的知識。薩特很快就將這一招運用到實踐中,並發揮到了極至。他常常在「寫作」中停下來,給他想像中那成千上萬的讀者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如火地島人的風俗習慣、非洲的植物、沙漠的氣候等等,儘管他對於這些東西同樣也一無所知。既然薩特自己也不懂這些百科知識,他又如何能講給他的「讀者」聽呢?聰明的薩特自有辦法。

  那位蝴蝶研究專家和他的女兒在一次事件中不幸失散了。偶然的機會又使他倆坐上了同一條船,但他們並不自知。不曾想,輪船又不幸失事了,他倆被迫跳入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巧合又讓父女倆抓住了同一塊浮木。「爸爸!」「黛絲!」父女倆在驚濤駭浪中相認了。哎呀!不好,前面遊過來了一個發著白光的龐大的東西。天哪,鯊魚!它正在尋覓食物,它已經發現了兩個落難者。那不幸的父女倆的命運將怎樣?他們能逃脫死神嗎?寫到這兒,薩特便放下了手中的筆。他跑到外祖父的書房中找到了拉羅茲大百科辭典上從字母「P」到「Z」的那一冊,然後把它搬到自己創作的書桌上,極其熟練地翻到了印有詞條「鯊魚」的一頁。薩特另起一行,開始一字不漏地抄襲起來:「鯊魚常見於大西洋熱帶區,這些巨大的海魚兇猛異常,身長可達13米,體重可達8噸……」

  薩特就是這樣對《為了一隻蝴蝶》進行再創作的。在這一階段的「創作」時期,他抄了無數個詞條,一套拉羅茲大百科辭典幾乎被他翻遍了。不過,薩特的這種文字活動只能在半公開的狀態下進行,因為人們無法理解這種「自動寫作」。外祖父尤其不欣賞這一莫名其妙的行為,他原以為薩特能夠以其洞察力和所掌握的文辭描寫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但當他發現那個伏案工作的「神童」只是抄了一些無聊的故事時,大失所望;而其中隨處可見的拼寫錯誤更令他氣惱萬分。對於薩特花費了不少心血創作出來的第二篇小說《賣香蕉的小販》,他只隨手翻了翻,就不屑一顧地撇了撇嘴,走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