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撒切爾夫人 | 上頁 下頁 |
七 |
|
總之,撒切爾夫人自躋身官場,從政務次官到教育大臣,的確走過了一段「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不平凡道路。隨著政治野心的膨脹,她要在大不列顛男人主導的政壇上殺出一條血路來,向更高的層次衝刺。 3.超級男性元老敗在女人手下 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一直未能擺脫不景氣的陰影,通貨膨脹直線上升,要求增加工資的工人罷工風起雲湧,聲勢浩大。毫無疑義,在英國經濟一蹶不振的情況下,誰能就經濟問題提出使人們感興趣的意見,誰就有希望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這是角逐政壇領袖的人不能不優先注意的問題。 就在擔任教育大臣的撒切爾夫人陷於四面楚歌之際,整個希思政府的日子也極不好過:經濟持續衰退,鈔票發行過多而使得通貨膨脹有增無已,政府赤字居高不下,罷工風暴此起彼伏,特別是礦工的罷工使希思政府焦頭爛額,腹背受敵。當然,保守黨在1970年重新執政之後也取得了一些具體成果:革新英國傳統的貨幣換算法,英鎊改用十進位制;1973年1月1日,英國第三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終於獲得批准,①昔日的「大英帝國」終於找到了這個世界上的新坐標,從而大大改進了英國同西歐大陸國家的關係。但就在英國加入歐共體的那一年的冬季,爆發了二戰後席捲西方世界的一次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再次使英國經濟蒙受重大打擊,復蘇乏術。這就是1973年10月中東贖罪日戰爭所造成的能源危機使希思政府陷入空前的危機:失業人數創二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英鎊繼續貶值到了二戰後的最低點,工業部門每週的開工天數低於三天。 ①1967年,當時的英國工黨威爾遜政府在繼1963年英國保守黨麥克米倫政府第一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遭法國戴高樂無情否決之後,又曾第二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時法國又以英鎊第二次貶值、地位不穩,以及經濟動盪,不可能給共同體帶來好處為由,再次予以否決。所以1973年保守黨的希思政府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是第三次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保守黨的希思政府被迫於1974年2月宣佈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以期通過大選改變議會中的力量對比,為政府工作開拓新的生機。 大選結果,工黨只領先保守黨4票,得票率非常接近。希思原想與自由党領袖談判籌組聯合政府繼續執政,但遭到自由黨的拒絕,希思無奈,只好向女王遞交辭呈,工党領袖哈羅德·威爾遜又奪回了執政權,重返唐寧街10號。 2月大選的失敗並沒有使保守黨人頭腦清醒,他們錯誤地認為大選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希思仍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保守黨能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在這次大選中,撒切爾夫人沒費吹灰之力就保住了她在芬奇萊的議會席位。 1974年10月10日,英國舉行了當年的第二次大選,結果工黨再次以3個席位的微弱多數險勝保守黨,哈羅德·威爾遜第三次出任首相,從此開始了工黨政府為期五年的統治。 1974年保守黨在兩次大選中連續敗北,說明保守黨必須進行全面反思,重新塑造它在選民中的形象。按照慣例,大選失敗的領袖應引咎辭職讓賢。但希思卻沒有這樣做,對黨內倒希思的一股潛流視若無睹。 這次,撒切爾夫人被希思任命為影子內閣的稅務發言人。她青年時期當過見習稅務律師,對稅務工作了如指掌。當時,圍繞著緩解通貨膨脹問題兩黨爭論的焦點是:工党企圖通過提高企業家的稅收來增加國家的收入,結合增發通貨來緩解失業問題;而撒切爾夫人的稅務政策則是減少稅收、降低利率、控制通貨、刺激投資,以這四項措施來緩解英國的通脹問題。她認為,只有把每年增長20%的通貨膨脹率壓下來,英國經濟才有希望。撒切爾夫人有句名言:「我是一個真正的保守黨人,我相信保守黨人治理這個國家比任何人都出色。而我看到保守黨正急劇地向左轉,似乎沒有人具有我這樣的想法和觀點,而這對於我的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在這裡,撒切爾夫人標榜自己是「真正的保守黨人」,批評「保守黨正急劇地向左轉」,不是毫無理由的。因為1970年開始執政的希思政府背棄了在大選中許下的諾言,重新使用國家干涉主義的手段刺激經濟增長,又企圖訴諸法律手段壓制工人罷工。而按照保守黨在1970年大選宣言中的各項原則,希思政府將減少對企業的資助,不再支持虧損企業,同時也保證不再用法律控制物價和收入。但上臺沒多久,希思政府就加強對企業、特別是破產和瀕臨破產的企業的資助或收歸國有;1972年又頒佈了《工業法》,授權工業和貿易部有選擇地對企業投資。接著又通過了一項法案,以控制物價和收入。但希思的「急劇地向左轉」,並沒能使英國擺脫經濟困境。這說明他這位超級元老黨魁為黨所指引的道路已行不通了。因而在1974年兩次大選(2月—10月)之間,保守黨對希思和希思以前幾屆政府做法的檢討與反思活動實際上業已露出了苗頭。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為希思政府中的社會事務大臣基思·約瑟夫,正是這位學者型政治家率先在思想與理論領域向希思的權威挑戰。1974年6月,約瑟夫即曾反戈一擊,猛烈抨擊希思政府的經濟政策。他指出:「在共產主義國家之外的發達國家中,我們更像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公共事業、政府控管範圍、收入政策等諸多方面,我們實行的都像是社會主義政策。」這話他雖是在攻擊工黨干涉主義的幌子下說的,但矛頭所指,不言自明。 1974年9月,保守黨的理論家基思·約瑟夫在普雷頓又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對凱因斯①主義大張撻伐,認為它只不過是戰後英國「歷屆政府用來減少失業的一種辦法,也就是通過赤字財政擴大總需求,其結果引起了通貨膨脹,而且對失業者也不能真有什麼助益」。 ①凱因斯(1883—1946),一譯「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主義的創始人。凱因斯主義主張國家必須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增加投資,以刺激消費。擺脫經濟危機,彌補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缺陷。凱因斯曾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1936),影響很大。 基思·約瑟夫在思想和理論上的挑戰,全盤否定了戰後的英國歷屆政府所沿襲的傳統政策。約瑟夫的這篇演說在客觀上點燃了變革保守黨的火炬,為新一代的保守黨領袖做好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工作。撒切爾主義的產生就是得益於這一沃土。 其實,通過幾年來在政府內外的政治實踐,撒切爾夫人的以貨幣主義為基礎的控制通貨、降低利率、減少稅收、壓縮公共開支的經濟政策正在逐步形成中。她那刺激私人積極性、縮小國家干預範圍的指導思想,業已局部或全部地反映到了她經手過的經濟、教育、住房、福利等各個領域。例如,撒切爾夫人特別重視住房的私有化問題,她把住房是公有抑或私有視為對社會財產基礎的改造問題。她認為房產公有,是從工黨的「社會主義理論」派生的,是工黨的政治統治基礎;而房產私有,則符合保守黨一貫倡導的理論核心。她因而主張實行「居者有其屋」的房改政策,認為即使給買房者以貸款補貼,政府最終將節省出一大筆錢,甩掉背負的沉重包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