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撒切爾夫人 | 上頁 下頁


  這時的希思也似已認識到了這個女人對自己構成的威脅。他在私下與自己的心腹商討提升撒切爾夫人時曾經說過:「懷特洛(按:指希思派的幹將、政壇老手,後來又成為撒切爾夫人的心腹的威廉·懷特洛)認為她是最有能力的人。但他說她一旦出人頭地,我們就休想對付得了她。①」這話後來不幸而言中。1974年,正是這位希思既重用又提防的女校友,終於把他趕下了台。這當是後話了。

  ①就是這個對撒切爾夫人敬畏有加的懷特洛曾經說過:「我發現她十分能幹,很有能力,在我還不充分瞭解她的時候,我就覺得她很可怕……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懼怕,但就是怕。她的能力之強和知識之淵博,使我望而生畏。」

  1966年3月,執政不到兩年的工黨提前舉行大選,目的是利用當時的有利時機,擴大工黨在議會中的多數。哈羅德·威爾遜首相如願以償,工黨在大選中領先的席位數由1964年的4個增加到了97個。不過,撒切爾夫人卻在自己的芬奇萊選區輕易獲勝,第三次當選為下院議員。這主要是她在選區的辛勤工作的結果,當然,在全國政壇上嶄露頭角也幫了她的大忙。1969年10月,希思擢升她為影子內閣的教育大臣,她隨即義無反顧地反對工党政府廢除文法學校、強制推行綜合教育的做法。

  原來在60年代末期,威爾遜的工黨政府為了消除教育中明顯的「階級界限」,決定把文法學校和技術學校合併為綜合性學校,以使工人家庭的子女有更多的入學機會。這和英國從中世紀起延續下來的「道統」相左;堅持傳統的人士則反對這一做法,認為它勢必降低教育質量,進而影響社會風氣,助長無政府主義的蔓延;一些教師和家長也憤怒地抨擊工党政府教育大臣愛德華·肖特的取消文法學校、建立綜合學校的方案。

  作為影子內閣教育事務發言人的撒切爾夫人,在1969年10月22日的一次講話中,表示她要保住那些在初等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文法,主張在保守黨執政後將本著發展選拔性教育的精神,保留傳統的文法學校,只在新建城鎮中推行綜合性學校。她說到做到,以毫不妥協的精神與工黨政府的教育大臣肖特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1970年,工黨政府的威爾遜首相趁國內經濟形勢稍有好轉的有利時機,再次宣佈舉行大選。大選的結果卻大出兩黨人士的意外,希思領導的保守黨竟以30個席位的領先多數獲得了勝利。工黨在執政六年之後又再次淪為了在野黨。

  保守黨的勝利提高了希思的威望與權力,他當即宣佈要「進行一場徹底變革」,「以改變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進程」。

  大選勝利後,原任影子內閣教育事務發言人的撒切爾夫人,被希思新首相任命為政府的教育大臣。這是撒切爾夫人頭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擔任政府大臣一職。擔任政府高級職務後,就從下院底層那間逼仄的辦公室搬入寬敞明亮且配有空調的教育部辦公室,那裡有專為大臣配備的大寫字臺,有一大批文官隨時聽候差遣,還可享用政府為她提供配備有司機的大轎車,她就再也不需要自己駕著那輛舊車子奔波於議會和選區之間了。可惜的是,瑪格麗特的父親艾爾弗雷德·羅伯茨卻在她成為政府大臣的前幾個月去世了。

  同任何地方的官場一樣,英國內閣中也存在著金字塔差別:首相之下是財政、外交、國防和內政等部門的大臣;教育大臣則屬￿較低一級的閣員。這時撒切爾夫人已不滿足於自己擔任的角色,而希思首相出於防範其野心的膨脹和對女性的歧視,一直沒有滿足她的意願。撒切爾夫人忍無可忍,她與希思的衝突也就勢所難免了。

  為此,撒切爾夫人除據理力爭,從財政部為教育部爭取到了大批經費外,還經常在內閣會議上對教育部門以外的事務陳述己見,有時甚至用事實和數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種「越位」表現和咄咄逼人的架式,常常使那些對情況瞭解不多的主管大臣啞口無言,甚至使希思首相尷尬異常。因此,她便喪失了人緣,首相和其他男性閣員都不歡迎她,甚至冷落她,譏諷她。撒切爾夫人在內閣中受到孤立的同時,與她主管的教育部下屬官員的關係也弄得十分緊張。此外,在擔任教育大臣的三年半時間內,她在全國也是個「不受歡迎的人物」,經常遭到不同意她政策的教師、學生、家長們的圍攻和左翼報刊的抨擊。她在任期中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逆潮流而動,廢除前工黨政府在全國推行綜合教育的有關「通告」,下決心加強初等教育,主張縮小班級規模、擴大師資比例、改建初級學校陳舊校舍等,來展示個人的雄圖大略。但是,這一舉動卻激怒了贊同工黨計劃的全國教師聯合會,而且遭到新聞界和地方政府的批評。在撒切爾夫人出任教育大臣的三年半期間,她實際上收到3000多份建設綜合學校的計劃,她否決的還不到10%,這表明她在時代潮流面前也只能相機行事。但就是這樣,她還是遭到幾個方面的指責。她想借1972年全國教師聯合會年會的機會來解釋自己的方針,想不到竟有幾百名教師中途退場以示抗議。這是她從政以來所從未遇到過的事。而在英國財政拮据的情況下,要擴大師資,修建或改建校舍,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撒切爾夫人原計劃「以5年為期」,「消滅19世紀修建的初級學校」,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一廂情願的設想。據有關報道,截至1984年,倫敦內城的小學仍有近半數校舍是1900年以前蓋的。」

  另一是改革國家統包學生福利的舊政策,包括由教育部撤消對8至11歲學童每天免費供應牛奶的規定,這樣每年能節省800萬英鎊的巨額開支,以及教育部於1972年決定不再給大學生貸款。這兩項重大「改革」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觸犯眾怒是必然的。人們和媒體把撒切爾夫人說成是「牛奶劊子手」、「英國最不受歡迎的女人」、「誤人子弟的大臣」、「反動的野蠻女人」等等,極盡侮辱和謾駡之能事。撒切爾夫人儘管蒙受這一切的謾駡、攻擊,甚至圍攻、毆打,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她說道:「我發現,因為牛奶問題,我被貼上了種種標簽,但我照舊要幹下去。」

  其實,「牛奶事件」使得撒切爾夫人在全國聲譽掃地,只表明她是做了希思政府的替罪羊。原來希思政府根據第一任財政大臣麥克勞德的計劃,決定削減三億英鎊的政府開支。經過討價還價,反復攤牌,撒切爾夫人主管的教育經費還是被削減了一部分。為了完成既定指標,撒切爾夫人不得不採取一切可行的「挖潛」措施。她認為大多數家長都付得起自己孩子的牛奶費,政府的要務是提供他們所支付不起的教育經費。撤消牛奶支出既能完成政府有關教育經費的削減任務,又可不影響到正常的教育支出,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加上中學生的免費牛奶供應早就被上屆的工黨政府取消掉了,也沒有在社會上掀起怒潮。而她一撤消學童的免費牛奶供應,竟會激怒整個社會,每當她站起來講話時,人們就怒斥「母狗滾出去」。這是極不公平的。原因只能歸咎於她是一名女性,撤消牛奶的命令出自一個本應關心兒童的崇高母親之手,她才不為人們所接受,一切憤怒都朝她瘋狂發洩而來。要是命令出自一名冷酷的男性之手,事情可能就不一樣了。1980年,政府發佈的「教育法」便正式規定學校不再向學生免費提供牛奶服務。撒切爾夫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