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斯諾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在美國流行的反共宣傳氛圍下,斯諾的報道顯然不太合時宜,被視為替共產黨中國作宣傳,斯諾的舉動甚至被認為是近于背叛祖國。《芝加哥論壇報》認為《今日紅色中國》是「相當狡猾而有手腕的文字宣傳」。《共和國》稱此書是「那樣有偏見而又天真無知」。《人類問題》則攻擊說「埃德加·斯諾說過毛澤東是農村改革者,但他卻已將中國六億人投入奴役勞動之中,難道埃德加·斯諾不應該閉上嘴嗎」?《紐約時報》否定索爾茲伯裡的肯定斯諾的書評,卻刊登了邁克爾·林特賽的嚴厲指責性的書評。美國國內的親蔣介石集團在斯諾旅行演講時公開騷擾會場,聯邦調查局也繼續跟蹤調查、監視斯諾。臘斯克公開否認斯諾的觀點有價值。 50年代雖已過去,麥卡錫也死了,對斯諾來說嚴冬將去,可春天姍姍來遲。斯諾感到60年代的美國與50年代的美國沒有實質性差別,「在這十年中曾想以有用的情況來影響政府政策的制訂,卻仍無成效」。逆風揚帆路艱難,奮力搏擊苦不堪。1966年索爾茲伯裡寫信給斯諾,「冰塊開始流動,但是速度緩慢」。斯諾繼續奮進,他要加速「冰塊」流動,要做報春燕。 第十章 光榮的使者 1.信鴿搏浪飛翔 年屆花甲,一般是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之時,而對於為了真理、為了既定目標而奮進的人們,卻沒有老之將至的感覺。斯諾就是如此。為了他的第一故鄉與第二故鄉(一個是東方的古老而年輕的、暫時落後但奮力進取的中國,一個是西方年輕而先進發達的經濟勢力強大的美國),為了促進雙方的溝通、相互瞭解及其關係正常化,他費盡了畢生的心血。這只單飛的信鴿不辭辛勞,飛越萬里波濤,跨越千山萬水,為中美人民傳遞信息,築起友誼之橋。 1964年10月18日,斯諾再次訪問新中國。這次,美國國內沒有哪一家刊物敢於贊助他,他是作為法國《新直言》週刊記者來到中國的。此前,斯諾得到《新直言》的支持在非洲採訪。恰在此時,周恩來總理正在做亞非歐14國國事訪問。在幾內亞首都科納克裡,斯諾與周恩來相遇,一談就是5個小時。這引起了新聞界朋友們的嫉妒和感歎,「斯諾成了壟斷中國問題的權威」。正是這次與周恩來的邂逅相遇,斯諾得到重訪中國的機遇。在談話中,斯諾表示了重返中國的願望,周恩來則代表政府歡迎他,他想去隨時可去。 各大報紙購買了斯諾與周恩來的談話記錄。談話中,斯諾瞭解到中蘇邊界糾紛及達成的協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重申了反對任何國家和任何人搞「兩個中國的政策」及其行為。在斯諾與周恩來見面後一星期內,中法宣佈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後有50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正因為這樣,斯諾作為法國《新直言》記者也就順理成章 。然而他的護照上的國籍仍為美國,他尚需得到美國批准。在申請之時,斯諾又因尿路結石住院治療,術後他立即趕到美國辦理手續。儘管美國國務院一再拖延,最終還是批准了,但洛伊絲卻未獲准同行。 與此同時他得到友人瑪麗·希思科特寫書的合約,德國的《明星》和意大利的《歐洲人》雜誌社也給予斯諾預付文章的酬金。10月,斯諾取道經香港至上海,這是斯諾第二次訪問新中國,也是中國「文化大革命」前最後一個訪問中國的外國記者,並且在1961—1964年間也沒有美國記者到過中國。而在此期間,他多次試探訪華的可能性均未成功。路易·艾黎和龔澎都回答說要等若干年或10多年,巧遇周恩來和中法關係正常化是一個歷史契機。假如再晚些時候可能真的要等這麼久了。 斯諾為能在災難過後再考察中國而慶倖。儘管這次旅行考察的範圍主要在城市,但他感到中國經濟恢復迅速,「而且頗為激動人心」。「如果我剛剛從我自己的祖國出來,面對此情此景,也許我會產生的是另一種印象」。他原打算為寫紅軍長征史收集材料,以實現30年代的夙願,面對此情此景,他只好把它擱置一邊。他認為去報道當前的中國現實更有意義,而長征史只有留給歷史學家們。 這次旅行訪問收錄的資料,不僅補充說明了他在困難中的1960年的觀感,而且作了更進一步的證實。他要以此進一步去說服他的同胞——美國人,美國完全可以像法國那樣體面地「越過尷尬困境」,中國人是不會依附或屈服於任何人的。事實上,中國與蘇聯關係僵持後,在沒有蘇聯的援助下,中國不但沒有衰敗,反而自立自強,更加沒有束縛,更為繁榮了;中國人「把自己從泥淖中解救出來」了。1960年的糧食短缺問題早已解決,共產黨中央號召全黨全國大辦農業,幹部們能實事求是,廣泛調查研究後制定正確政策。沒有蘇聯專家,沒有圖紙,靠自己奮鬥,自行設計建造了難以想像的奇跡般的工程。 在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領域都有喜人的成就。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代表共產黨中央和國務院,首次提出了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口號和遠景設想。斯諾由此向世界又作了預言性報道:20年後,中國的青年們,在科學教育、文化和身體素質方面所達到的平均水平,將不會低於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後來儘管有十年「文革」的貽誤,他的這個預言基本上實現了,80年代正是中國青年人才成長和發揮才幹的時代,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步伐已邁開。 斯諾又一次與中國領導人見面並交談,從中又得到許多啟示。他對周恩來採訪兩次,共達4個小時。周恩來大斯諾7歲,雖年過六十,但少生華髮,而且顯得精力仍充沛。周恩來總理回答了斯諾的所有問題,也使斯諾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從官方得到的那些統計數字,與他實地調查的結論基本相同。這些材料說明此時的中國,在糧食產量和工業生產與建設方面已達到較為令人滿意的水平。但斯諾窮追不捨,為什麼中國還在進口糧食?為什麼現在不提趕超英國?周總理向他解釋:進口一些糧,一是加工出口,一是用於工業生產,讓地方和國家糧食儲備增加。至於工業趕超英國,在「大躍進」中提出在幾種主要產量上趕超,現在回過頭來看不現實。一是兩國國情不同,中國有自己的特點,中國有的英國沒有,英國有的,中國還達不到,中國應從自身需要出發搞現代化建設。周恩來還告訴斯諾,要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完全現代化的國家,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 斯諾感到中國領導人傾向于務實,面向實際了。周恩來告訴他,「趕超英國不再是我們注意的中心了」,「在我們沿著自力更生的道路經過這些年的摸索,得到一整套經驗以後,我們開始認識到這不應當是我國的主要目標。我國的工業現代化,不能僅僅通過幾項工業產品數量的增加來實現」。「重要的事情是去研究我們的工業和技術的整體水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