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釋迦牟尼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哪料,他們一進來就禮拜,頌揚佛陀氣度恢宏,學問超世,令人嘆服,請求改弦易轍,隨佛陀出家學道。佛陀並不想跟他們攀談佛理,議論學問,只想探一探他們的心靈是否空靈徹悟,廓然靈朋。於是,便問他們,昨天弟子阿舍婆誓對舍利弗說了些什麼。當佛陀知道後,就順便問他們:「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含義何在?」 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致回答說:「世人以四大觀身,而入如幻法門。所謂四大,即在身體中,堅者是地,潤者是水,暖者是火,動者是風,雖然各有名目,然如幻如影,似有似無……」 心有靈犀一點通。 他們的解釋很有見地,看得出來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佛陀很滿意,認定他們確實是婆羅門中的佼佼者。 佛陀當天就接納他們為自己的弟子。 舍利弗和目犍連,這兩位蜚聲古印度的大婆羅門,大學者,後來成了佛陀十大弟子中的人物。此後他們一直輔佐佛陀以正法教化人間,對佛陀教義的弘揚,勞苦功高,其德性一直為後人所景仰。舍利弗聰慧過人,辯才出眾,人稱他「智慧第一」;目犍連修煉絕妙,據說「能飛上兜率天」,故人稱他「神通第一」。不幸,後來自犍連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杖擊致死,成為偉大的殉教者。 現今的一般寺院中,站立在釋迦牟尼左右的兩位比丘像,一老一少,老的是摩訶迦葉,少的是阿難陀。也有另一種佛像,佛陀左右兩比丘年齡相仿,即是舍利弗和目犍連。 在他們皈依稍後,佛陀證悟前的妻子耶輸陀羅公主、佛陀之子羅睺羅和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王妃,也都相繼剃度,皈依佛門。舍利弗和目犍連,與他們齊名列入史冊,載入真經。佛陀靈心慧眼,對舍利弗和目犍連這兩個洞達人生、修持絕卓的門徒,一生懷著深厚的師生情誼。在幾十年後,佛陀於拘屍那伽河邊涅槃的前夕,還沉吟著: 「學我者,舍利弗和目犍連也。知我者,舍利弗和目犍連也!」 可惜,這兩位賢德弟子在佛陀涅槃以前,就先師而歿了。 自從舍利弗和目犍連率眾脫離婆羅門,皈依佛陀後,對印度宗教界是一次很大的衝擊。一時間,眾生競相信仰和皈依佛門,每天前來禮拜、聽法和皈依者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竹林精舍門庭若市,京城裡的人都渴望到這裡來化顛倒為清靜,求得方臻圓妙的今生和自在受用的來世。 於是,婆羅門和其他三教九流對佛教嫉恨得如瘋似狂,他們唯恐佛教的勢力日益崛起,於是各教派傾巢出動,到處散佈流言蜚語,毀譽佛教。這種衝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佛教的羡慕和嫉妒而引起的。一時之間,各教派四下出動,造謠中傷,甚囂塵上,沸沸揚揚,胡說什麼近來從他鄉異地來了一個花花太子,妄圖以宣講教義為名,破壞和離散眾生的家庭,斷絕眾人的宗嗣。他誘惑世人剃度出家,乃是從母親懷中奪走兒子,從賢妻身邊奪去丈夫……居心叵測,最後要達到人間斷子絕孫、毀滅人群的目的…… 智者尊嚴;勇者寬宏。 佛陀聽到這些閒言碎語後,安撫弟子們不要牽繫於心,真正的佛教,是引導眾生了達人生的真諦,卻滅生老病死的哀苦,非但教人要做人,而且教人做完美的人;非但教人群繁衍,而且要教人建創一個永遠安詳和平的世界。學佛並非要把世間的房舍都改為廟寺,也無需人人剃度出家,在家中信奉佛陀之法,也能近而體味人生的苦澀,遠而洗去迷惘,徹悟正覺,修善成佛。 於是,佛陀的弟子們,朝夕乞食,行走在街上,逢人就宣講佛陀的道理。感情會通暢,理智會昇華。沒過幾天,空疏冷漠者開始親近佛教,固執頑強者開始瞭解佛教,到竹林精舍來拜望佛陀的人更多了。 佛陀白天在經堂裡給弟子們演說修行的真經,晚上叫他們練習背誦。於是,每到夜靜更深時,整個王舍城都能聽見竹林精舍裡傳出來的誦經聲。那是世間最動聽、最悠揚的聲音,伴著那響亮的鐘磐聲,顯得清新而又哀怨。任何心靈上有一點污垢的人,均能滌蕩清淨,悔悟自新…… 竹林精舍的經聲情真意切! 那是淨化和洗滌眾生心胸肺腑的聲音! 使險惡者聽了捫心自悔; 使善良人聽了勤於覺照。 在琅琅的誦經聲中,今世緩緩地消退,來生的太陽冉冉升起,熠熠生輝。…… 在參禪上做得最為鑒知自心、出類拔萃者,就是三千弟子中的兩位大學者舍利弗和目犍連。這兩位叛離婆羅門教的善知識者,可謂後來居上,知心了悟,處處無往,處處能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