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釋迦牟尼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當時小乘戒律一般只食用「三淨肉」,即「不見,不聞,不疑。」 不見者,不眼見為我故而殺的畜牲;不聞者,不聽為我故而殺的畜牲;不疑者,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①這些戒規出現於佛滅度大致百年後,約為公元前三百多年。 ①見《十誦律》、《四分律》和《五部律》。 佛教傳入中國後,南北朝時期影響最大的經典有《涅槃經》、《楞枷經》等,都主張禁止一切肉食。到了南北朝後期,梁武帝虔誠信佛,在京城建康②廣建寺廟,他本人又捨身同泰寺,受一些高僧的影響,自身戒食酒肉,把戒酒肉和善惡果報、生死輪回的教義結合起來,說「酒為放逸之門」,「肉是斷大慈種」。自梁武帝提倡素食以來,已曆一千五百多年,中國的佛教一直認為,若食酒肉,「即同畜牲豺狼禽獸,亦即具殺一切眷屬,飲啖諸親」的罪過。 ②即今南京。 至今,無論出家僧人或在家居士,都以不殺生列為五戒的首要戒規,認為世上一切生物都是有情的眾生,斷絕有情眾生的生命,是一種殘忍的行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戕殺有情生命是違反佛門教義的。 佛陀接受了頻婆婆羅王贈送的這座宏大莊嚴的精舍,為後來弘揚佛法得到了很多方便。然而,在當時印度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那時,婆羅門教不僅風雲一時,而且占絕對統治地位。他們的教徒自稱是古印度的征服者,在社會上有絕對的權利,一直雄居崇高的統治地位,是名副其實的印度第一等級。他們左手捧著《摩奴法典》;右手舉起血淋鋒利的寶劍,橫眉豎目地對眾生大喊:「信者來念我的天經;疑者在我的寶劍下斷首!」 在王舍城裡有兩位學術界的權威人士,一個叫舍利弗,另一個叫目犍連。兩個人均是婆羅門的首領,他們門下都有自已的弟子。這兩個人天資慧敏,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早年於印度大學問家刪闍耶的門下深造。後來,由於他們慧悟超群,才情卓越,便離開了師長,想在學術上獨樹一幟,實屬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舍婆誓手托缽盂,在王舍城中沿街乞食募緣。他的穿戴和儀錶,令人一看就知道是佛陀門下的弟子。正巧被舍利弗遇見。舍利弗大搖大擺地走上前來,問道:「喂,你是竹林精舍裡的出家人嗎?」 「是的,先生。」阿舍婆誓點點頭。這樣說來,那個山野村夫釋迦牟尼就是你的老師嘍?」 「是的。」年輕的出家人沉吟有頃,搖搖頭:「不過,他不是山野村夫,佛陀從前是一位尊貴的太子。」 「那麼,他在竹林精舍裡整天都對你們講些什麼呢?」 「先生,對不起。我出家不久,還不能完全領會佛陀的弘化,所以我不能對你隨便宣說師父的微妙法理,那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嗨,」大學者舍利弗近前一步,「出家人,你也太固執了。你難道就不能憑著自己淺顯的領會,略談一二嗎?」 阿舍婆誓閉上眼睛,尋思一會兒:「佛陀常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他還常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師父昨天還說『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阿舍婆誓僅僅簡略旁引了佛陀的隻言片語。哪料,聰慧不凡的舍利弗一聽,驚呆了。只見他撲通地跪倒在地,面朝竹林精舍的方向,揖了又揖,拜了又拜,口中欽佩而虔誠地喃喃有詞:「佛陀啊,四海天下的聖人,千年萬代的賢者。相比之下,我舍利弗太膚淺,太慚愧了!……」他頓開茅塞,佛陀倏忽間就佔據了大學者舍利弗的心靈。 舍利弗一直認為,人生的一切因和無因,雖然無所作為,但均由自在天①主宰,今天從佛陀弟子口中聽到這因緣弘法,了然到一切諸法不是人作,也非天作,乃是因緣而生,也將由因緣而滅。世間萬物,均是依此生生滅滅,輪回不止。他受到這一啟示後,立時解除了一直凝聚在心中的疑雲和憂煩,使他豁然開朗,大放光明。他越想越覺得佛陀慧明偉大,並慚愧自己多年苦修參學,還不及佛陀的幾句話! ①自在天是婆羅門教信仰的最高神。 舍利弗自慚弗如,甘居下風,立時放下了傲岸清高的架子,恭敬謙虛地與阿舍婆誓攀談起來,約定一有機緣,就去拜訪佛陀。倆人告辭分手後,舍利弗徑直去找自己的老朋友目犍連。一見面,他就將阿舍婆誓在路上說的佛陀之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朋友。目犍連聽了,大為震驚。經兩個人商議後,決定帶領弟子們前去拜見佛陀。 第二天,竹林精舍一改往日的安詳寧靜。 佛陀正坐在講堂裡給弟子們說經揚法,忽見兩百多人浩浩蕩蕩地擁了進來,領頭是兩個舉止瀟灑、氣宇軒昂的中年人。當即經人傳告,一個是舍利弗,另一個是目犍連。佛陀早有耳聞,這倆人博學多聞,才情卓絕,他們的威望為國人所矚目。同時也清楚,這倆人雖然素負盛名,然而高傲得目空一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