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格拉底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從發生學的視角審察,上面已經說明修辭學出現的各種因素,但是誰是創建修辭學的首位學人呢?在歷史文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公元二三世紀的傳記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學名家生平紀實紀聞》第8卷第57節中記述道:「……亞裡士多德在《智者篇》中說恩培多克勒斯是修辭學的創始人,正像芝諾是辯證法的創始人一樣。」遺憾的是亞氏的《智者篇》已經散佚,未能傳承下來,不能核驗。亞裡士多德在他的另一著作《修辭學》中提及與恩培多克勒同時代的另一位學人科剌克斯(其鼎盛年代為公元前467年),說此人撰寫過一部《修辭術》,傳授別人如何辯駁。科剌克斯擬定出一些規則,例如在受傷害別人指控時,如果此人是一個弱者,就說: 「我比他體弱,能夠傷害他嗎?」如果此人是強者,就要這樣說:「難道我是一個傻瓜,會去傷害一個弱者嗎?」這就是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一部《修辭課本》(第2卷第24章 )。科剌克斯是西西里人,修辭學這門技藝不是在雅典,而是在西西里生髮出來的。這與當時西西里的環境有關,因為在這不大的區域裡,古代希臘人建立了20個城邦,各自間有聚合,也有摩擦,所以這種「說話的技藝」能起到縱橫卑闔的作用。因此,修辭術首先在西西里生髮,然後才傳到雅典,是自有其原因的。 上面談到古希臘的智者、修辭術及修辭學等,還必須談談當時希臘人所重視的「德行」。關於「德行」,在這裡就是指處理私人事務及政治事務的能力。智者的出現,就是迎合大眾有學習並獲得這種德行的需求。智者就是傳授德行的教師。普羅泰戈拉斯等智者認為,如果一個人想在政治上出人頭地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掌握真理,而是要具有論辯的才能。所以智者主要傳授的是有關文詞的修飾。這就是修辭術或修辭學。它是一種以「德行」為本質,運用巧妙和雄辯的言辭使人信服的學問。 普羅泰戈拉斯等智者認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首要的功能,就是培養有關詩句、言辭及說話技藝方面的才能。所以,投身在智者門下經他們教導出來的政治人物,是不具有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的,甚至還弄不清真理為何物。他們所追求的就只是「言之成理」,也就是強詞奪理罷了,只要大家說不過你,又何必管什麼是非黑白呢? 蘇格拉底卻與這些智者不同,他明確地認識到,如果忽略了事實,只是孤立地鑽研「說話的技藝」,是與哲學的精神不相符的。智者們與人辯論時,總是處心積慮地迷惑對方,使對方陷入圈套。要是這樣做行不通,就換一種手法:或是用聲勢來嚇唬人,或是用華麗的詞藻,生僻、閃爍的文詞,使對方聽了感到不知所云無法對答。蘇格拉底卻不是這樣,他的態度十分平靜,溫文爾雅,所用的言辭都很平易,而且言簡意賅。他就是這樣和別人討論的。蘇氏執信,通過辯論及省察能探索出真理。蘇氏所提出的辯證法也基於此。 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智者應運而生。他們的出現使某些人的思想和行動得以磨練,哲學思維也因此從天上,即自然哲學,回到人間。因此,智者的功績在思想發展史和哲學史上是不可埋沒的。所謂智者,按語源剖析,其中就含有「使知識的功用變得更好的學人」。對智者的這一作用蘇格拉底是瞭解的,所以蘇氏也說智者是「使人變得更為聰明的學人」,或是「教育與指導他人的學人」。但是,蘇格拉底也審視到「知識本身也有可怖的一面」,如何傳授與教導是關鍵的所在。那些盲從與無識別能力的人是不適於投身到智者的門下的。 智者與蘇格拉底有其相似的一面,即他們已著手探索人類的心靈、靈魂等,但彼此間所採用的方法及所持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在當時也出了幾位自然哲學家,如阿那克薩戈拉斯、恩培多克勒斯等,他們都是按照傳統從事自然哲學研究的。但是智者則不太注意宇宙萬物的事情,他們所著力的是人際間關係等問題。由於智者對當時的時代要求及走向十分敏感,所以能順應潮流,如含貶義,他們是見風轉舵,研究自己的進身之道。從智者的視角來審察這一問題,知識和辯論都是有用的事;傳授知識及說話的技藝,並由此得到報酬,對於授與受的雙方都是利益均沾的。 智者除了上面所論述到的各方面之外,還有一處明顯的功績,就是他們在論辯術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首先立頭功的是普羅泰戈拉斯。普氏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是——任何命題均具有相反的兩種論斷,論辯的目的及主要的技藝即是如何使弱方的論證變為強有力的論證。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其《哲學名家生平紀實紀聞》第9卷的第51節中寫道:「普羅泰戈拉斯首先提出任何一個命題都具有互相反對的兩個邏各斯,他使用這種方式進行論辯因而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人。」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又說道: 「而且在他(普羅泰戈拉斯)的辯證法中,他忽視詞義而追求華麗的詞藻,許多證據表明他是全部論辯術的始祖,因此蒂蒙說:『普羅泰戈拉斯是全人類的縮影,我以為他是文字戰方面的能手』。他又是最早介紹被稱為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方法的。可惜的是,普羅泰戈拉斯本人沒有留下有關這方面的具體材料。所有這些只能從柏拉圖的《普羅泰戈拉斯篇》及《泰阿泰德篇》中才可以窺視到些須縮影。」 蘇格拉底研究人類的出發點並不是為個人現實的物質享受,他對生活的舒適與否是不太關心的,對是否能在國家社會中嶄露頭角,蘇格拉底並不在意。蘇格拉底年輕時曾執信阿那克薩戈拉斯所主張的「理性為萬物種子」說,並作了進一步的鑽研,繼而,蘇氏又對此表示失望,而且放棄了研究自然,專心探討人類,並由此創建出一套自己的「辯證法」。蘇格拉底對「得爾菲的神示」永銘不忘,並以全人類的前途與命運為己任。 3.思想與精神 所謂思想,即是指內心所萌發出的念頭。它是誕生於生活中,而且是指引生活和行動的觀點。通過思考由此產生的意識,這也是一種思想的表達。這樣,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具有變化、昇華的可能性。精神和思想密切相關聯的,難於截然分開。當然,思想與精神是對人而言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及一般心理的狀態。 對蘇格拉底的思想與精神進行探討,首先必須考慮的是他的思想及精神由何而來,這對他的思想及精神的形成是起主導作用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及精神屢經思考、修正、充實與發展,最後才定型。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蘇格拉底的那份面目。蘇氏是一位具有十分成熟「自覺性」的學人及思想家。他本人將自身的這種「自覺性」視為一種思想,使之更臻自覺,並將這份自覺看作一種使命。什麼是使命呢?一般地講,就是所給予的任務,並令其完成。如果一個人被任命為使者,就一定要賦予他一項特定的任務,讓他完成。發出任命的人,一般來說,在地位上及其他方面都要高於受命的人。對蘇格拉底,則是神示所給予的使命。神示來自阿波羅神,蘇格拉底就是阿波羅神的使者了。 蘇格拉底將自己已經成熟的思想及精神看作自身的「天職」,而這一「天職」又與蘇格拉底的「赴死」密切相關。蘇格拉底最終以一死完成使命,貫徹了他奉行的原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