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情有獨鍾 | 上頁 下頁
一四


  那種觀察到的彩斑模式表明某些基因會偶然遺失。環形染色體可以解釋這一遺失。如果一條染色體斷裂出斷片,那麼這一斷片的兩個末端能夠互相退火(或連起來)。這樣造成的環形染色體不復參加正常複製和分配,它將會「遺失」,結果形成一個缺失,極類似於一個環形染色體,原來的染色體重新組成時就沒有那種遺失的斷片了。

  她深信她去年夏天所看到的有彩斑的玉米一定有環形染色體。她寫信給斯塔德勒要求他種植更多的同樣的實驗材料,使她能夠對環形染色體進行檢查並發現它們。斯塔德勒是樂於那樣做的。她到密蘇裡去了,大約在用作細胞學試驗的植物準備就緒的兩星期之前到達。」我滿腦子全是環形染色體。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取笑我。他們對這件事的態度不嚴肅。他們取笑我好多天。當我到田間檢查穀物頂端時,我注意到他們管它叫做環形染色體的植物。那時我真吃驚了。我說:『天哪,在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環而且對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現在他們管它叫環形染色體植物了!』當第一棵植物準備就緒後,我剖開植物取出材料作試驗,我的手真的發抖了。我立即帶回實驗室試驗。它有環,正象設想的那樣。而其它我推斷是環形染色體植物的植物,都如我所期望的那樣具有環。」

  她當然激動了,同時也松了一口氣。純粹是出於熱情,她認為應該相信別人,但這一想法大大地困擾著她。她問:「為什麼我那樣肯定它們就是環形染色體呢?在沒有任何人看到過之前,我可以相信別人管它叫環形染色體。這就是,天曉得是什麼,真正的信念。我並不試圖勸說別人相信,但我是深信不疑的。我為什麼這樣相信它們必須是,而且除了是那個之外,不可能是其它東西呢?」

  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環形染色體是荒唐的,而她卻認為那是「絕對真實」的呢?是的,她認為那是真實的,因為它合乎邏輯。「邏輯是使人非相信不可的。邏輯本身一旦確立,就必須依照它來處理問題。你之所以非得相信環形染色體不可的原因,是因為問題本身一目了然。這個問題不是一般性的,它符合事物的全過程。你一開始就得從總體上來觀察它,它不是這一階段或那一階段才有的。在整個週期中它始終存在著。這樣你就會感到環形染色體(不過)是整個過程的組成部分了。」

  第二年冬天,她在加利福尼亞。她應邀到伯克利,那是最先報告斷片的實驗室。「那裡有很多專家,他們問我是否願意看一看顯微鏡,他們沒說(別的)什麼。我往顯微鏡一看,那裡正好有一個環形染色體!」

  在發現易位、倒位、缺失和環形染色體的同時,另一發現——麥克林托克認為這一發現是她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正在醞釀之中。很顯然,在錯綜複雜的玉米遺傳學研究方面她日益成為一位專家。前一年冬天(一九三一年至三二年),她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而T.H.摩爾根早在一九二八年就已移居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並很快建立了這個國家裡最激動人心的遺傳學實驗室。喬治·比德爾是他的一名新助手。比德爾在康乃爾讀完學位之後,一九三一年到帕薩迪納攻讀博士後課程。麥克林托克拜訪了許多好朋友:摩爾根、比德爾和摩爾根夫人莉蓮。她應邀住在摩爾根家裡,看來要在那裡過冬。

  使得她想入非非的是通常可在第六條染色體的末端見到的一個小物體,它在染色體同核仁附著物的附近——本身是相當大的一團,其作用當時還不知道。(後來確定核仁同核糖體的合成有關,反過來它又是合成蛋白質的「工廠」。)她對這小物體觀察了很長時間,雖然在這以前看來沒有其他的人注意過它。它經常同核仁聯在一起,她認為它肯定對核仁的發生起作用。有一次她應邀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觀察一些材料,她注意到一個特殊的情況:這個物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在它正常的位置,另一部分跟另外一條染色體聯在一起。這裡可能出現了一個研究這種奇異結構功能的機會。「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肯定這是關鍵所在。」

  既然沒有其他人想要研究它,她就同實驗室的指導E.G.安德森安排妥當,在下一年冬天再來,讓她自己進行研究。安德森為她種植玉米。這樣當她在一年以後回來時用顯微鏡研究的材料已為她準備就緒。「它是……令人動心的,我發現這一物體業已組織好材料,準備製造核仁。那就是我管它叫做核仁組織者的原因。……在前期,當核仁消失時,它吸收了染色體的材料,接著它從染色體中出來,通過組織者,以某種方式製造一個核仁……(材料)再次進入染色體,再出來重新再用。沒有組織者,你就得不到一個組織的核仁。」

  在當時,她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乃是一個精心的傑作——足足在三十年之後,生物學家才能有與麥克林托克從顯微鏡下觀察得到的過程相匹敵的分子水平的說明。馬庫斯·羅茲記得有一次對她說:「我老驚奇你在顯微鏡下從一個細胞中能看到那麼多的東西。」她說:「哦,你要知道,當我盯著一個細胞時,我就認真對待細胞並仔細查看。」他大笑了,說:「我將永遠忘不了這個。」這是從仔細查看中得到報償的許多例子中的一個。

  在未能說清楚她看見了什麼之前,她已能夠描述它的功能。除了未出現生物化學的專業名詞之外,這種描述同當代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麥克林托克的基本結論立足于核仁組織者區域(NOR)一定會出現已形成的固定核仁。普遍認為麥克林托克的研究成果的這個論文是無與倫比的。但她卻認為NOR的組織作用,絕大部分未經生物學團體鑒定。「我發覺只有相當少的人……真正掌握了核仁組織——即為什麼我管它叫一個核仁組織者。」甚至直到今天,幾乎五十年之後,她仍相信它所表達的確實含義依然沒有真正進入細胞生物學。我認為它比普遍承認的意義更重大些。他們還沒有認識到組織的含義。

  在她原來的論文中,麥克林托克未能研究出作為一個組織者NOR的作用究竟怎麼樣,但她把注意力集中於一個問題上,這個問題在試圖對分子結構作出分析,也就是涉及它的功能這個問題時被根本回避了。打從那時起,尖端的分析技術已顯示出NOR包含了DNA的遺傳信息傳向核糖體RNA的複製順序,但她的關於它是怎樣「組織」核仁的問題卻大部分未能解決。

  一九七九年第六次歐洲核仁專題討論會的一份報告建議,這個題目依然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問題。報告一開頭就說:「專題討論會開始討論我們現在對核仁結構的理解的概要,這一結構是由M.鮑特爾提出的。他強調鑒定分離的、暗淡色『島嶼』的核仁組織區域的重要性。」同一報告接下去引述了最新的證據,提出,「缺乏這樣一個暗淡色的『纖維中心』,核仁材料組織就不會進入核仁。由此可見是核仁組織者起聯繫作用的。」報告人的結論說,核仁組織和核仁組織者的實際關係「依然是留待將來解決的問題。」

  麥克林托克自己對此承擔了責任,她早期對這項工作是不熟悉的,論文所報告的內容「太散漫」,而且「寫得非常非常之糟糕。」這篇論文是一九三二年寫的,這一年她去德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