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契訶夫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經過清理、整修、擴建之後,到處顯得煥然一新了。後來契訶夫又買來一些雞、鴨、鵝飼養,甚至買了一條牛犢。他感到非常滿足,在信中對蘇沃林說:「我太高興了,因為我再也無需在莫斯科住公寓了!我一輩子從來沒有感到這麼方便。」「坐在有三扇大窗戶的工作間裡,我感到心曠神怡。」 他,一個農奴的孫子,小商人的兒子,在年方32歲的時候,居然像托爾斯泰那樣,有了自己的一塊土地,有了自己的莊園,而且不是父母留給他的,是靠自己的辛勤寫作換來的,怎能不由衷地產生出一種自豪和幸福的感慨呢! 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環境優美,設備完善的地方,不僅對契訶夫的生活、寫作、疾病的療養和健康的恢復大有益處,而且使他實現了自己的「如果我是醫生,就必須有病人;如果我是作家,就必須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夙願。 他和大自然更貼近了,和俄羅斯的普通人更貼近了。 在這僻遠的鄉村裡,來請求他治病的人比城裡更多,幾乎每天都有一些農民、工人和拖兒帶女的農婦從方圓25俄裡的地方趕來找他治病。他在搬到這裡來的時候,就帶了一車藥物和醫療器材,完全可以開一個診所,他每天上午接待病人,有條不紊,每一個病人填一張病歷卡,他親切和藹地為他們診斷,並給他們提供藥品,給他付錢的人很少,幾乎是免費治療。每天,天還沒亮,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病人就在他的院子裡排起長隊等待了。當家人們還在夢鄉裡的時候,這個院子就已經完全像一座診所了。瑪麗則盡力幫助哥哥,當護士,紮繃帶,發藥,打針。 這一時期契訶夫很少去莫斯科和彼得堡了,整個生活都在鄉村裡度過,除了給農民、工人治病外,還經常到附近村子裡、工廠裡閒逛,找人交談,詢東問西,噓寒問暖。農民們很喜歡他,當他在村子裡行走時,就有一些女人有禮貌地、溫存地走上前去表示歡迎。農民們有什麼疾苦、煩惱都愛找他傾訴,他跟那些莊稼人一起忍受著痛苦。契訶夫後來寫的《農民》《新別墅》《在峽谷裡》等短篇小說,正是從梅裡霍沃黑暗、混亂、毫無出路的農村生活中獲得素材和靈感的。另有一篇寫工廠生活的題為《出診》的小說,也寫的是這地方的事。 3.為人的尊嚴抗爭 在90年代初,在梅裡霍沃那段時間,契訶夫開始對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表示關注,對沙皇政府的黑暗、專制和暴虐,對普通人的被侮辱、被損害、被摧殘懷著極大的不滿和憤慨。他開始用自己的筆桿子,用自己的作品進行控訴和抗爭,為維護人的權利、尊嚴而呼喊。 契訶夫從薩哈林島返回途中,在印度洋的輪船上親眼目睹兩名因重病和海上顛簸而死亡的乘客的屍體用帆布包裹著沉入幾俄裡深的海底的悲慘情景。回到莫斯科以後,他利用在輪船上獲得的素材寫了一篇題名《古謝夫》的小說,這是薩哈林旅行的第一個成果。 這篇小說描寫了沙皇政府對人的卑鄙的愚弄和侮辱。輪船上載著服役期滿退伍的士兵從遠東回故鄉去,在健康的士兵中夾雜著幾位重病號。小說取名《古謝夫》是借用了一個生病士兵的名字,他在航行中由於晚期肺結核即將死去。 小說的另一位主人公叫巴維爾·伊凡內奇。這是一位有知識有頭腦的人,他也在遠東服役,一直跟長官的關係很僵。他也得了肺結核病,失去了生的希望。但他一點不考慮自己的病,他想的是其他被欺騙被愚弄的病人,想的是古謝夫——他的吊床的鄰居。巴維爾·伊凡內奇對古謝夫說了這樣的話: 「……我一直覺得奇怪,你們這幫傢伙明明害了重病,人家卻把你們往船上一扔,讓悶熱的空氣,海浪的顛簸把你們折磨死……你們在軍營裡簡直成了累贅,你們一死不要緊,他們的統計表就不體面了……所以他們要丟開你們,這並不難。需要的只是:第一昧掉良心,不顧人道;第二瞞過船上人的耳目……在400個健康的水兵中夾五個病人是不惹眼的。他們把你們送上船,把你們夾在健康人當中匆匆忙忙地點一點數,趁著忙亂,一點馬腳也露不出來。輪船一開,這才發現:原來有幾個快要咽氣的癱子和癆病鬼躺在甲板上……」 巴維爾接著說:「這真可惡,他們明明知道你們經不起長途旅行,卻硬叫你們上船。就算你們勉強活到了印度洋吧,以後又怎樣呢?想起來真叫可怕……你們忠心耿耿當了幾年差,人家卻這樣報答你們……」 「你們是沒人照應的人,是可憐蟲……我可不同,我的頭腦十分清醒,我像是在陸地上空飛翔的老鷹,全都看得清清楚楚,什麼事我都明白。我經常抗議,看見不負責任的官僚作風,我就抗議;看見假仁假義,我就抗議;看見得意洋洋的豬玀,我就抗議……任什麼東西也壓不倒我,……就是把我的舌頭割掉,我也會用手勢來抗議……」 這個巴維爾沒過多久就在激動的情緒中撒手人寰了。大約過了三天古謝夫也隨之而去。水手們用帆布把古謝夫包好,用針線縫起來,為了使他沉一點,還塞進去兩個鐵架。然後把他抬到甲板上,借助一塊木板慢慢滑下去,接著頭朝下,栽到海水中去了。帆布包在海水中往下沉著,一條鯊魚遊過來,懶洋洋地張開嘴,露出兩排牙齒。 在這篇小說裡契訶夫展現了像吃掉古謝夫的鯊魚那樣吞沒成千上萬人的殘酷的現實生活的可怕情景。他以自己震撼人心的強烈抗議的小說為武器,揭露譴責了當時的君主專制制度。巴維爾·伊凡內奇的抗議反映了契訶夫的心聲,他的堅定精神也就是契訶夫精神。 《薩哈林島》是又一部抗爭主題的作品。它是契訶夫在梅裡霍沃時期,在進行其他作品創作的同對,斷斷續續寫成的。1893年在《俄羅斯思想》雜誌上連載。契訶夫用客觀的寫實的手法,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深刻而準確地反映了薩哈林監獄當局專橫、暴戾、殘忍和說謊行為,反映了苦役犯所遭受的駭人聽聞的虐待和他們感到沒有生還的希望而失去理智的生活以及孩子們虛弱、疾病、墮落的情景。 這是一本關於冤枉地葬送了生命的人的書,是一本繼《古謝夫》之後對專制制度無情揭露,憤怒抗議,強烈譴責的書。俄羅斯這一社會潰瘍一經揭開,在科學界和文藝界,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幾乎形成全社會的抗議。致使沙皇政府不得不作出決定向薩哈林島派遣一個調查委員會,並於調查結束之後,採取了某些措施改善苦役犯的生活條件。 4.對君主專制的憤慨 契訶夫的薩哈林島之行和在他寫《薩哈林島》一書的過程中,腦子裡產生出一種幻景,好像整個俄羅斯是令人恐怖的監獄,好像是圍著柵欄、安著崗哨的四堵牆內的生活。這種禁錮在四堵牆內的苦惱簡直超過了薩哈林島。 由於有這種思想,他寫了《第六病室》這篇小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