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傳 | 上頁 下頁
五二


  但是無情的事實很快就揭穿了鮑德溫的謬誤,而且消息來源於希特勒本人。1935年3月底,外交大臣約翰·西蒙爵士和艾登訪問了德國。在一次會見中,希特勒親口告訴他們,德國的空軍實力已與英國相等。英國政府於4月3日公佈了這一情況。

  丘吉爾在下院的發言中指出,即使到了這種地步,政府仍然沒有採取「與我們的需要相適應的措施」。他主張英國和歐洲的法、意以及其他渴望和平的國家「為了自衛而團結起來」,利用國際聯盟的權威,建立各種防衛力量,形成「集體安全的莊嚴結合」,「聯合起來,共同行動,使我們可以過著安靜太平的生活,使我們從可悲的錯誤估計中醒悟過來。我們現在就是這些錯誤估計的受騙者,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這個警告,也許有一天會成為它的犧牲品。」

  下院的議員們都認真地傾聽著丘吉爾的發言,但丘吉爾卻有一種絕望的感覺,他深信英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卻又不能使議會和全國人民信服和重視他的警告,從而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他感到這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

  許多保守黨議員原來指責丘吉爾危言聳聽,此時卻又因他們所信任的領袖鮑德溫被丘吉爾逼入困境而遷怒於他,使他陷於「光榮的孤立」之中。直到5月22日,鮑德溫才在下院作了他的有名的自我檢討。他承認:「我的錯誤在於對未來的估計。在這一點上,我是完全錯了。我們在那個問題上完全受騙了。」他就人們對空軍部備戰不力的批評重申道:「不管什麼責任,我們都十分願意接受批評。這不是某一個大臣的個人責任,這是整個政府的責任,我們政府內所有的人都要負責,我們全都有該受責備的地方。」

  鮑德溫不愧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擺脫了被動局面。許多議員和政府官員為鮑德溫的坦率發言所感動,「因他能坦率地承認錯誤和承擔責難,因而被認為已贖回他的罪責了」。但正如丘吉爾嘲諷的那樣:「他只憑他天生的剛毅和誠實,使自己擺脫困境,但可惜沒有使他的祖國擺脫困境。」

  在三十年代的前幾年中,希特勒政權瘋狂地擴軍備戰,從偷偷地進行到半公開直至明目張膽地以尋釁的姿態向全世界挑明,使德國完全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軍備的限制,從而擁有36個師團共55萬陸軍,相當於英國2C3的空軍並具備了很快超過英國空軍的潛力,海軍的實力也已達2.6萬噸。而在此期間英國卻一直唱著裁軍的高調,軍備廢弛,在許多方面失去了原有的優勢甚至已經落後。以至於在幾年之後,當精通《聖經》的英斯基普爵士于1936年3月被任命為國防協調大臣時,他引用《聖經》中的一個生動比喻,把他就任前的那段時間稱為「被蝗蟲吃光的年代」。

  §4 被蝗蟲吃光的年代

  形勢的發展迫使政府和議會對重整軍備問題的態度有了一些改變。丘吉爾除了在下院發表敦促重整軍備的演講外,還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直接而具體地參與了一些加強空防力量的工作。1934年夏,丘吉爾的密友、牛津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弗雷德裡克·林德曼教授在《泰晤士報》上發表讀者來信,指出防空科學研究方面可望取得突破性進展。9月,丘吉爾和林德曼專程從戛納趕到鮑德溫度假的埃克斯累班,要求政府成立高級負責機構研究這一問題。後來他們又請奧斯汀·張伯倫出面,與丘吉爾聯名給麥克唐納寫信提出此事。經過多方努力,終於成立了空防研究委員會,附屬於帝國防務委員會。

  丘吉爾於1935年6月7日也在下院提出了這一問題並作了說明。他說:「它所涉及的,是如何發明、採用或發現一些方法,使我們能夠使地面防空部隊控制天空,從地面來實施控制——甚至支配——高高在其上空的飛機……」丘吉爾認為,一旦發明了某種可以較容易打下來襲敵機的地面裝置,就可以大大增強人民的安全感,鼓舞士氣,所以,「應該以英國科學所能運用和我國財力所能擔負的一切資源來推進這項工作。」如果考慮到這一提議是在以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四年多提出來的,就應該說,丘吉爾關於軍事技術發展方面的預見是相當敏銳的。

  1935年6月,鮑德溫出任首相後,起用菲利普·坎利夫—裡斯特爵士取代倫敦德裡任空軍大臣,然後邀請丘吉爾參加空防委員會。丘吉爾要求保持自己對政府防務進行批評的自由權利,鮑德溫答覆說:「我的邀請,並不是想叫你以後不能暢所欲言,而是對老同事的友好表示。」丘吉爾提出林德曼也必須至少成為技術小組成員的要求也被同意了。於是,丘吉爾參與了該委員會的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英國建成了海岸雷達網,在以後的空防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以後幾年中,丘吉爾與海軍部也保持了一種密切的聯繫。海軍大臣霍爾爵士准許海軍部的官員們可以自由地與丘吉爾討論海軍部的各項事務。丘吉爾就戰列艦的建造和大口徑炮的安排問題都發表了極有見地的意見,為增強海軍實力作出了貢獻。

  在1935年中,還發生了一件影響世界格局改變的大事,被丘吉爾稱為世界和平又受到的「第二次重大打擊」,這就是繼英國喪失了空中均勢之後,意大利又投到了德國方面。事情起因於意大利對非洲小國埃塞俄比亞的入侵,埃塞俄比亞原稱阿比西尼亞,是阿姆哈拉族人建立的國家。十九世紀中葉它遭英國人入侵;該世紀末又淪為意大利的保護國。在1896年3月爆發的阿杜瓦戰役中,意大利人被擊敗,被迫簽訂和約,承認了埃塞俄比亞的獨立。此時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為了提高威望,鞏固自己的統治,決心不惜代價冒險入侵埃塞俄比亞。整個夏天,意大利的軍運船隊源源不斷地通過蘇伊士運河和紅海,將大量軍隊和軍需品集中到了埃塞俄比亞東部邊境一帶。意大利的侵略行徑引起了世界輿論和英國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丘吉爾認為,英國可以同國際聯盟一起去反對意大利,但是他「堅決勸告」有關大臣不要使英國在反意鬥爭中起帶頭作用,也不要過於突出地步在前面。

  因為丘吉爾一方面「感到德國的可怕和我國國防力量的減縮」,另一方面認為意大利在「一戰」中是主要的協約國之一,與英國「是有老交情的」,「當我感到反抗納粹重整軍備的可怖鬥爭已無可阻擋地、大踏步地迫近的時候,我實在很不願意看見意大利和我們疏遠起來,甚至跑到對方陣營中去。」

  鮑德溫政府同意丘吉爾的基本看法,但鑒於國內民眾的情緒,政府於1935年8月24日發表了將履行條約和國際聯盟決議中規定的義務的聲明,聲稱要支援埃塞俄比亞。丘吉爾對此很不滿意,他立即寫信給外交大臣霍爾爵士,提醒他防止「使外交工作走在海軍部署之前而造成的重大錯誤」。隨後在給奧斯汀·張伯倫的信中又說:「這個問題卻使我很不愉快。打垮意大利,這將是可怕的舉動,這將使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是政府的這一措施卻贏得了英國民眾的熱烈歡迎,鮑德溫的威望得到了空前提高。為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鮑德溫決定在秋天舉行競選,不久即宣佈解散議會。此時,英國的經濟狀況正逐漸從不景氣中復蘇,失業水平已有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得到了選民們的支持。投票結果表明,反對派只得到少數席位,而政府仍保持了多數議席432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