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當丘吉爾步入舉行保守黨大會的會議大廳時,他「受到極大的歡迎,與會者起立,熱情鼓掌歡迎」。在澳大利亞的大選中,兩大政黨爭相把丘吉爾的光輝名字與自己聯繫在一起,大選中獲勝的聯合黨的口號是「孟席斯(該黨主席)同丘吉爾站在一起」,「支持政府就是支持丘吉爾」。 英國戰時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困難:戰略物資和購買戰略物資的資金。英國參戰時,有45億美元的資產,包括美元、黃金和可折算的在美投資。後來通過在南非開採新的金礦和向美國出售商品又增加了20億美元。在宣而未戰的「晦暗不明的戰爭」中,英國政府的政策是儘量節約使用美元;而當1940年5月以後,戰況急轉直下,此時上臺的丘吉爾政府面對可怕的現實,「遵循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政策,也就是說,我們盡可能地訂購一切物資而把未來的財政問題交給『永生的上帝』去解決。」自6月以後,英國又把法國在英國的訂購單全部接了過去,使其外匯開支幾乎增加了一倍。 到11月止,英國按照一年前美國在廢止中立法之後確定的「現金購貨,運輸自理」的新原則,付清了所收到的一切貨物的貸款,支付了45億以上的現金。剩下的20億美元中,大部分是不能即刻售出的投資。而且即使全部賣掉英國的黃金和海外資產,也不夠新近訂貨的一半貨款,何況戰事的發展必將使訂貨以10倍的需要增加,而英國政府為了應付日常使用,還得在手頭上留點錢。若是因為沒有錢就削減訂單,這也是不能考慮的。丘吉爾認為:「歸根到底,最大的節約就是縮短戰爭。」剩下的唯一辦法,似乎就是說服美國人盡可能地對英國給予援助。 11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了《三國條約》。國際形勢的這種變化,預示著戰爭衝突可能不會再局限於原有的地區範圍。德國對倫敦、考文垂等著名城市的野蠻轟炸,也激起了美國民眾同情並欽佩英國人民的巨大熱情。非常熟悉美國情況的洛西恩侯爵認為,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顧問們肯定正在尋找最適當的途徑幫助英國,他勸丘吉爾給羅斯福寫信陳述英國目前的處境。丘吉爾與洛西恩侯爵一起商量了這封信的寫法。寫成後又經參謀長委員會和財政部一再審核和經戰時內閣批准,最終於12月8日定稿並立即拍發給羅斯福。 羅斯福在乘「塔斯卡盧薩號」前往加勒比海視察西印度群島上的新基地時收到了丘吉爾的長信。在這封信裡。丘吉爾對戰爭的總形勢及其在新的一年中的發展作了展望,詳細地說明了生產和運輸兩方面的緊急問題,以及德國飛機和潛艇襲擊造成的危險,坦率地擺明英國財政的困難狀況,並要求美國更迅速地提供更多援助。丘吉爾最後在信中說:「你們能夠支援我們的軍火和船隻越迅速、越豐富地源源而來,我們的美元存款就消耗得越快,我們不能再以現金支付船舶和供應品的時候即將到來。當我們作出最大的努力,不惜任何正當的犧牲用外匯來支付的時候,我相信你會同意這樣的看法,即: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鬥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財,以致在我們用我們的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武裝以防不測的時間之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其結果對雙方都是不利的。這樣的方針在道義上和經濟上是不符合於我們任何一國利益的。我不相信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會認為把他們慷慨答應給予我們的援助限制於要立即付款才能供應的軍火和商品,是符合於指導他們行動的原則的。我們滿懷信心地把其他的事情留給你和你的人民去考慮,我們深信,你們是一定能夠找到將來為大西洋兩岸的子孫後代讚揚的途徑和方法來的。」 據說,羅斯福坐在他的帆布椅上一再看這封丘吉爾自稱為是「最重要的信」,然後絞盡腦汁,默默沉思。羅斯福得出的決策是「把造好的船隻租借給」英國使用。這樣做,既有法律依據,也有大量先例可循。 此後經過兩個月的「美國歷史上最激烈的辯論」,大多數美國人都贊同了羅斯福的想法。丘吉爾認識到DD租借法案」一經美國國會通過,馬上就將使整個局面得到改觀。「它使我們能夠通過協定而無拘無束地為我們一切的需要制定包羅萬象的長期計劃。沒有規定償付的條款。甚至連以美元或英鎊計算的正式帳目也沒有。」 12月30日,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爐邊談話「他指出:「危險就在眼前,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但是我們深知,我們不能爬上床去,用以被蒙頭的辦法逃避危險,如果大不列顛一旦崩潰,所有我們整個美洲的人即將生活在槍口之下,槍膛裡裝滿一觸即發的子彈,經濟和軍事的子彈都有。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就我們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產武器和艦隻。」 最後,他推出一個廣為傳誦的著名論斷:「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大兵工廠。」 1941年3月8日美國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最終通過了「租借法案」。從此英美之間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更為密切的新階段。而這一局面的形成,是與丘吉爾以政治家的深邃遠見和外交家的巧妙手腕,經過多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難以分開的。由於「租借法案」在支援英國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後來丘吉爾把羅斯福總統的這次勝利,稱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轉折點」(丘吉爾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五個轉折點。其餘四個為:一是法國淪陷;二是不列顛之戰;四是德國進攻蘇聯;五是珍珠港事件。)當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不列顛之戰,為在法西斯德國野蠻的狂轟濫炸和虎視眈眈的入侵威脅之下頑強抗擊的英國人民的命運而擔憂時,丘吉爾及其領導下的英國人民不僅始終保持著沉著堅定的態度,而且對獲得反法西斯鬥爭的最後勝利始終抱著極大的信心。 丘吉爾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的集中象徵。 在丘吉爾當選為保守黨領袖時,《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