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南希外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


  「本和我正沿著德雷克旅館邊的東湖濱大道走,」其中一人說,「見到南希時我們剛吃過午飯。她向我們跑來,說她要離開這個鎮了,只想同我們告個別。她先一把抓住我,使勁吻我的嘴唇,還把舌頭一直伸到我的喉嚨裡。接著她又撲向本,同樣親熱一番。然後說一聲『拜拜』,便匆匆而去。我們倆都驚呆了,這件事弄得我們完全手足無措。震驚之下,我們倆又返回旅館,要了兩杯酒,捉摸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看看我們倆,都是已婚的男人,又是南希父母的親密朋友。我們不是那種對朋友的子女動手動腳的人,也絕不希望他們對我們動手動腳。就南希來說,那樣同我們接吻不衛生、不健康,是一種病的症狀。也許,這只是她對已破裂的同那個女性化男人的婚約所表現出的一種反抗。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感到震驚。

  「我們發誓誰也絕不再提起此事,但是,從此以後要保證誰也不要同南希單獨在一起……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仍然驚魂不定。」

  在以後的幾年中同南希保持緊密關係的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情人,絕大多數都是同性戀男人。她的世界似乎完全包圍在同性戀之中,而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她在藝術界工作的原因。她在後來的生活中,又同許多衣冠楚楚的輕浮男人有過純精神上的友情,這些人多是她在藝術、時裝、烹飪和室內設計等方面的導師。他們培養了她的鑒賞能力,把她引入了世故和老練的時期。她對這種關係所具有的溫情性質津津樂道,也正是這些人中的一些人使她情竇初開。1946年,她得到了《琵琶之歌》中的一個小角色,並同該劇組的一個輕浮的男舞蹈演員發生了戀情。許多年之後,他承認自己是個同性戀者,一生中只同三個女人睡過覺,南希便是其中之一。

  多利·哈斯後來接替了瑪麗·馬丁扮演〈琵琶之歌〉的主角,她仍然記得南希和她的同性戀情人到她化粧室裡去的情景。「她是個迷人的漂亮姑娘。那天她同那個年輕人來找我,」多利回憶說,她嫁給了漫畫家艾爾·赫希菲爾德。「他很想娶她,他們來徵求我對婚姻的看法。我給他們大大鼓吹了一番。」

  南希的母親同紮蘇·皮茨頗有交情,後者幾個月前雇用南希扮演了《破爛的旅店。一劇中的艾麗斯。這是一個小角色,但卻是她作為演員得到的第一份工作。當時該劇組正在巡迴演出,準備前往百老匯。南希在劇中只有三句對話。「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在底特律加入了劇團。原來扮演這個角色的姑娘正準備離開。」南希說,「這個角色微不足道,但卻是一個開端。」該劇的首場和末場演出都在紐約。

  然而,沒有幾個月,南希又利用父母的關係回到了百老匯。這一次她扮演的是《琵琶之歌》中的那個沒有臺詞的角色思春,該劇由尤爾·布林納和瑪麗·馬丁擔任主演,瑪麗執意要把她的宮廷大侍這個角色交給南希。

  「她是在我來當導演前受雇的,」約翰·豪斯曼回憶說,「到排練的第二或第三個星期,我對製片人建議說,南希的體態不適合扮演一個矮小的中國侍女。他回答說:『找瑪麗(馬丁)說去。』我去了。瑪麗說:『約翰,我沒有後臺靠山,而南希的父親洛耶·戴維斯卻是美國最有名氣的(神經外科醫生)。我們可不打算放南希走!』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

  《琵琶之歌》在百老匯上演了5個月,評論家們對華麗的佈景和服裝嘖嘖稱奇,而對這個劇本身卻不置可否。南希的表演未能獲得好評。演出剛一結束,紮蘇·皮茨就打來電話,邀請她扮演《科迪莉亞》一劇中的小角色——米利森特。這個劇是喬治·巴特森的作品,是為了表現女主角的喜劇才能而創作的。但是,這個劇演到紐黑文便終止了。

  南希回到紐約繼續上她的戲劇課,仍舊住在第51街上的比克曼普萊斯公寓裡。她的朋友羅伯特·弗賴爾記得她的房間「收拾得無可挑剔」。

  南希在經濟上有家庭的支持,喜歡獨自一人住在曼哈頓。她幾乎不同那裡的女人交朋友,只有她父母的一些年長的女性朋友除外。這些人實際上充當了她的代理母親的角色。至於她結交的同齡女友,也多是同她家庭來往密切的戲劇界的朋友。「休斯頓夫婦(沃爾特和南)的公寓就在不遠的拐角處,」她說,「我們家的另一位朋友莉蓮·吉什也住在附近。他們常常帶我出去吃飯或看戲,或邀請我參加一些小型晚會。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看斯彭斯(斯潘塞·特雷西)排練一個叫《崎嶇之路。的新劇目。」

  紮蘇又一次突然降臨,向她提供了另一個巡迴演出中的角色,這次是扮演《已故的克裡斯托弗·比恩》中的蘇珊·哈格特。《芝加哥先驅美國人》報給她表演的評價是:「天然無雕飾的甜蜜」。

  馬裡蘭州的奧爾尼是巡迴演出中的一站,南希在奧爾尼劇場與公司當地演員詹姆斯·卡倫分別扮演女主角和男主角。

  「我想我在台下對她說的話還不到10個字,而她對我說得更少。」他說道,「實際上南希相當拘謹,總是一本正經的模樣——不太可能同我們這些混雜的吉卜賽人交往。現在多年已經過去,回頭想想,這可能同她當時的尷尬處境有關——一個年輕姑娘同紮蘇·皮茨和佐莉亞·塔爾馬兩個老婦人結伴而行,不能同當地公司的年輕人交往。

  「觀眾中有許多成年人,他們對魯思·查特頓、利特賴斯·喬伊、約翰·卡拉代恩、勒諾·烏爾裡克和紮蘇等來訪的明星印象很深。所以,當他們來到鎮上演出一周時,人們為他們付了100美元。一周後,明星們又出發前往其他城鎮。人們看到這些在二三十年代就已聞名遐邇的演員都已經漸漸衰老,感到十分好奇。在他們之中,有些人仍然幸福、漂亮、生活富裕,而另一些人卻在艱辛的職業重負下變得衰老、醜陋、沮喪,早已一蹶不振。我一直不明白紮蘇的生活狀況,因為她當眾總要喋喋不休地抱怨羅斯福的『新政』剝奪了她的一切,但是她看上去還是那麼富有。南希幾乎完全受紮蘇支配。她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梳妝打扮,從不同我們和當地人來往。她們來到劇院,工作一完就回到華盛頓的旅館裡。」

  1947年底,南希在巡迴演出將近尾聲時回到了紐約,並同艾爾弗雷德·德雷克有過一段短暫的戀情。艾爾弗雷德是40年代百老匯的音樂喜劇王子,主演過《命運》、《吻我吧,凱特》和《俄克拉何馬!》等劇。雖說好景不長,但是南希仍然為能同他交往而神魂顛倒。後來她遇到了克米特·布盧姆加登公司的總經理、曼哈頓首屈一指的製片人馬克斯·艾倫塔克,便窮追不捨,儘管有人認為她的野心勝於愛情。有人曾說:「與其說這是個人感情,不如說是職業需要。馬克斯可以給她提供角色。另外,對她來說他是一個禁果。她怎麼可能嫁給一個猶太人呢?因為她非常敬佩她的繼父,而他是一個強硬的反猶太主義者。」以後在好萊塢,這個問題又再次被提出來。

  「我們這麼說吧:她喜歡馬克斯勝過馬克斯喜歡她,」艾倫塔克的秘書說。在她的記憶中,南希·戴維斯是一個「臉蛋迷人、身穿華麗裘皮大衣的女人。看上去她不像一個奮力抗爭的女演員,而更像一個社會女郎。

  「有時,當她來約馬克斯吃午飯時,馬克斯就從後門溜之大吉,她就沒完沒了地纏著我。於是,我們就出去吃點東西,我勸她忘掉這個瘦骨嶙峋的高個兒猶太人,到好萊塢去,見識一下像克拉克,蓋博那樣的真正男人。我知道斯潘塞·特雷西曾經幾次安排她結識蓋博。真的,我對此印象極深。我也知道她母親是斯潘塞·特雷西的好朋友——公司上上下下對此都印象深刻——所以,我勸她利用所有這些關係,走出紐約,到西海岸去。我一直認為她在紐約當戲劇演員是不會有出息的。當然,她本人倒是雄心勃勃,但是一直沒有多大發展,雖然她人很好。她缺乏幽默感,但是心地相當善良。」

  她同克拉克·蓋博在紐約有過三次約會,這使許多來到紐約的男人都要給她打來電話。這些人中間就有本傑明·索,他是洛氏公司的副總裁和米高梅電影公司負責演員角色分配的頭兒。作家安妮·愛德華茲認為:「南希是那種人們爭抄她電話號碼的姑娘。」

  索當時已年滿51歲,尚未成婚。他帶著這個28歲的女演員去觀看斯潘塞·特雷西演出的《崎嶇之路》,然後又同她去共進晚餐。幾年之後他回想起來了,他曾在餐桌上隨口對她說,他有可能讓她到好萊塢試試鏡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