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南丁格爾 | 上頁 下頁 |
七 |
|
這個性情溫和、心胸寬大的紳士將對人類的愛心常表現在慈善事業上。他在對少年罪犯服刑的環境改善上,也是不遺餘力的。 整個夏季,理查德數度拜訪恩普利,他愛上了南丁格爾。當然,要追求南丁格爾,必先成為母親樊妮、父親威廉和姐姐芭斯的朋友。在他們前往李哈斯特之前,理查德已經和南丁格爾一家非常熟悉。只有南丁格爾自己對於理查德的追求不敢輕易動心,儘管她自知不妥的虛榮心已得到滿足。 就在這一 就在這一年夏天,英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大饑荒。 城市和村莊一片貧瘠荒涼,到處充斥著饑餓和髒亂。污穢不潔的空氣彌漫在倫敦城中。疾病和搶劫事件在四處繁衍滋生。貧民收容所、醫院和監牢之中,擠滿了人群,不幸和淒涼流蕩於每一個角落。 南丁格爾在劄記上寫道:「當我一想到人們的苦痛,就感到萬分的難過。這些困苦強烈襲擊著我,使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我不再以為世界猶如詩人讚美的那般光明美妙,因為我所看到的,是一個被不安、貧困和疾病肆虐的世界!」 她已經有所明白上帝的召喚——為人群服務,為悲慘的人們服務。 但是,她還不甚明瞭,具體採用什麼形式。 這年秋天,她拜訪了本生夫婦。她詢問本生爵士:「現在,有那麼多的人正在蒙受苦難而又孤立無援,我們應當怎麼做,才能解除或是減輕他們的痛苦呢?」本生爵士在回答中提到了弗利德納牧師的事。 弗利德納夫婦在德國的萊茵河畔凱撒堡的清教徒①醫院中,訓練護士照顧貧窮的病人。這些護士還可以成為婦女牧師的候選人。當時的南丁格爾,還不曾想過要照顧病人,所以並沒有對此事特別注意。 ① 清教徒,基督教新教教徒(包括教士)中的一派。16世紀中葉起源於英國。原為英國國教會(聖公會)內以加爾文學說為旗幟的改革派,後又從其中發展出一些脫離國教會的新宗派(如長老會、公理會等)。要求「清洗」國教內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文,反對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而提倡「勤儉清潔」的生活而得名。16世紀末開始形成溫和、激進兩派。 但是到1843年7月,當南丁格爾全家再度回到李哈斯特的時候,她已決心將所有的心思放到窮人身上。 南丁格爾開始向母親要食物和舊衣服,去救濟貧民。同時,將一天中的大半時光都用在幫助貧窮的農家的事情上。樊妮原本是個樂於施捨的人,但卻認為南丁格爾過於積極。因此,她反對將南丁格爾繼續留在李哈斯特,堅持要她一起返回恩普利。 這件事剛平息不久,另一件事又發生了。 樊妮的一位朋友因生產而去世了,只留下嬰兒,南丁格爾為此取消了所有的約會,就連到了秋天的社交季節也不願到倫敦去。她執意要照顧這個嬰兒,但樊妮不同意。結果,南丁格爾因心中焦慮煩躁而病倒,樊妮被迫讓步。 這件事使母女兩人都嘗到了痛苦。在她們之間,似乎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 南丁格爾因此時常陷入「夢想」狀態之中,從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 在1843年的秋天,她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惡習。「那好像吸食鴉片的感覺一樣!」南丁格爾這樣描述著。只要一旦進入這種夢想的世界,即使在平常的時候,她也會被一些似夢似幻的景象探深吸引,無以自拔。這種情形,甚至會在她與他人談話中途,或是進餐時突然發生。 這種做夢的情形,在南丁格爾遇見漢娜伯母後,暫時得到舒緩。 漢娜伯母具有十分深厚的宗教修養,她像修女一樣溫和寧靜、平易近人,同時也是一個和上帝保持心靈溝通的人。 當漢娜看見南丁格爾之後,說:「她似乎擁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精神力量,強烈而巨大。我只能說,對子她現在生病,與家人相處不睦以及內心愁苦的情形,我可以為她舒解,如果能讓她接近上帝,一定會使她的生活充滿祥和。」 南丁格爾非常尊敬漢娜伯母,她們兩人開始密切交往,常在一起討論人的精神生活和靈魂對神的歸屬問題。經過一段時期後,她已經漸漸發現自己應走的道路。 她在給漢娜伯母的信中寫道: 人生如戰場,必須奮鬥不懈,與邪惡對抗;即使是在分寸的土地上,也要盡力爭取最後的勝利。而夜晚正是神賜予我們安息與祈禱的時刻,藉著黑夜的安眠等待明天的來臨。 天國的實現,聖國的來臨,是為了拯救所有的人類,並非只為了個人的幸福與榮華。 只有善於利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人,才配與天使同列。 天使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天使只是散播美麗鮮花的人,那麼無知、頑皮的小孩子也可以稱為天使了。 護士就像醫院的女傭,她們必須清除髒亂和污穢,為病人洗身體,做人們厭惡、卑視,而不願意受到感激的工作,但是我卻認為這種有益於人類,使人類健康的工作者,才是真正的天使。 南丁格爾苦苦尋求著。當她寫出這封信的時候,她的心中逐漸明朗了,她的使命應在病人中間。 自從那次上帝的召喚,已經時隔七年了。 後來,她寫道:「我24歲之後,對於自己要做什麼,要走哪條道路,就不再有任何遲疑不決了。」 當時,有朋友問南丁格爾:「你為什麼不寫文章 ?」 南丁格爾回答:「寫不出一流作品,還不如不寫。」 「但大家都認為你能寫出一流的文章 ,如果你不寫,不是太可惜了嗎?」 「我認為生活和寫作具有同等的意義,所以我選擇力行的生活來代替寫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