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尼采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發現了叔本華

  他教導過的,已成為過去了,他體驗到的,將永世長存:看看他吧——他一向不聽命於任何人!

  上面這首詩是尼采為叔本華而寫的,在尼采的哲學思想裡,叔本華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物。

  1865年晚秋的某一天,對尼采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當他在萊比錫街頭漫步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家舊書店,這書店是尼采的房東開的,他走了進去,在裡面他看到了一本書《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書出版於1819年,作者是叔本華。他隨手把這本書抽出來,打開一看,禁不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書中充滿了憂鬱、苦悶、絕望的氣氛,尼采喜歡這悲涼的格調,在內心深處他好像與作者交流了很久,甚至連作者的文風和文體,尼采都十分喜愛,他將這本書抱在胸口趕回家中。後來他曾對這件事回憶道:「回到家後,我便靠在沙發上讀起了剛剛得到的那本珍貴的書,我開始讓那本有力但沉悶的天才之作佔據我的心。書裡的每一行都發出了超脫、否定與超然的呼聲。我看到了一面極為深刻地反映了整個世界、生活和我內心的鏡子。」

  在那以後的兩個星期中,尼采一直深陷于對叔本華哲學的思考中,他每天直到深夜兩點鐘才上床休息,第二天早晨六點就起床,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叔本華的著作完全把他給迷住了,他廢寢忘食地咀嚼著書中的每一句話,好像是那位先哲專門為他而寫的。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生於1788年。

  死於1860年,當尼采讀到他的書時,這位哲學家已死去了近六年。《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一書是叔本華的代表作,就是靠這本書,叔本華成了唯意志論哲學家的開山鼻祖。在叔本華的這部著作裡,他通過對社會、對人們的長期觀察,對前人的哲學思想進行總結和研究,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命題,一個是「世界是我的表像」,一個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他從一個極端的觀念主義者出發,以為世界只是主體的觀念,認為世界這個觀念本身也是我們的思想所賦予的,甚至整個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意志的發現,萬物的運動就是意志的表像,或者說是意志的客體化。

  依叔本華看來,人便是求生意志的工具,意志是不能遏止的盲目衝動,就是欲求。這種欲求是無限的,永遠難以滿足,今天滿足了,明天又有新的追求,又開始不滿足了,如此不斷循環,所以人就永遠處於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所謂擁有,只是一種表面的暫時的滿足而已,而所謂幸福,只是遺忘一時的痛苦罷了,人多活一天就會向死亡靠近一點,一直到生命的結束。叔本華認為只有兩條途徑可以使人擺脫痛苦,一是藝術,人在進行藝術欣賞或藝術創作時,人就擺脫了意志的桎梏,擺脫了痛苦,但這是暫時的,當從藝術中清醒過來,痛苦就又接踵而至了。擺脫痛苦的另一種方法就是禁欲,就是自願地放棄性欲,甘於痛苦和死亡的寂滅,使人生擺脫意志的束縛,否定了生命意志,人也就可以徹底永遠地擺脫痛苦,而達到不可動搖的安寧,在寂滅中找到極樂。叔本華的最後結論是:「沒有意志,因此就沒有表像,沒有世界。於是留在我們之前的,怎麼說只是一個虛無。」

  叔本華有遺傳的神經質,如對黑夜的恐怖、無緣無故的沮喪、暴躁的脾氣,他對人生的悲觀態度與他自己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由於這種氣質,使他無法保持一個愉快的人生觀。而且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死亡的浪潮洶湧的時候,整個歐洲都被拿破崙的鐵蹄踐踏過,只留下一片荒涼和廢墟。所以叔本華懷疑,是否有一個仁慈的上帝,甚至生命本身究竟有沒有意義?

  叔本華的這些思想在尼采的內心引起巨大的共鳴是不足為怪的,尼采少年時代就憂思多慮,父親和弟弟的接連去世,四處搬家飄泊,使他對人生懷有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而且他的個性喜歡對哲學問題和人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在他對人生的意義還沒有完全思考成熟的時候,叔本華的一整套悲觀哲學體系,不僅使他驚歎不已,而且讓他崇拜有餘。尼采本來對基督教義和上帝產生過懷疑,所以他從叔本華那裡得到了一個強大的支持,這種支持使他的精神世界獲得了充實感,他再也不必為自己對人生表示不滿的思想而自責了,相反,他能積極從容地看待人生的痛苦了。

  在讀完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像的世界》之後,尼采在給母親和妹妹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知道生活中含有苦難,我們越是想享受生活的一切,也就越會成為生活的奴隸。所以我們都拋棄生活中的享樂並實行節制,對自己縮衣節食,對他人則寬容仁愛,正是因為我們憐憫那些在受若受難的人們啊!」

  應該說,叔本華對尼采的哲學思想甚至整個人生都起了重大的影響,叔本華是青年尼采的偉大導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