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尼采 | 上頁 下頁 |
四 |
|
除了寫詩外,他對音樂的熱情也絲毫未減。他到普夫達學校不久,就成了學校合唱團的一員。另外,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賓德、克魯特等人共同組織了一個文學和音樂的小團體——「德音志」社團,他們每人每月提交一篇文學或音樂作品,彼此交流和批評。同時他們還自籌經費,訂閱了《音樂報》等刊物。尼采經常與朋友戈斯多夫到學校的琴房裡去,在那裡他會即興彈奏鋼琴,而且發揮得極佳。戈斯多夫曾對此作過高度的評價:「我不認為貝多芬會比尼采在即興演奏時更動人,尤其是在天空出現雷鳴的時候。」在此期間,尼采的音樂興趣開始發生變化,從古典音樂轉向了現代音樂,他認為現代音樂也是有著很多魅力和潛質的。一段時間內,他甚至開始考慮把音樂作為自己將來的職業,並非常嚴肅認真地創作了一首名叫《受苦得自然之旨》的樂曲,而且還參加了學校一個名叫《十八歲的上校》劇本的演出。 由於對文學和音樂的愛好,尼采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浪漫而富有想像力,也越來越大膽,他開始對基督教的嚴規戒律感到了厭倦。1862年4月,尼采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哲學短論《命運和歷史》。在這本書中,尼采對上帝的存在、靈魂不朽、《聖經》的權威、神靈的教義等內容都表達了初步的懷疑,他說:「我們現在甚至都不知道人類自身是否僅僅是整個宇宙、整個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一個時期,也不知道人類是不是上帝的主觀表現形式人類自身是一種手段呢?還是一個結局?」從此,他對上帝這個偶像越來越不相信了,他對神的思考也越來越多了,他開始以為神只是人類虛設的一個瓷器,人可以塑造它,也可以打碎它。伴隨著對上帝的懷疑,尼采的哲學思想也開始慢慢萌生著,他開始相信自由對人類自身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他在給朋友賓德的文章中說:「絕對的意志自由和獨立的命運會使一個人臻于完美的境地,而宿命的原則卻使人成為喪失自我的機械人。」與此同時,他對以前的哲學也漸漸地表示了大膽的不滿,他說:「在我看來,所有以前的哲學都像古代巴比倫人建造的通天塔,所有的努力目標總是想直接升入天堂或在地上建造天堂。」在進行著這些哲學問題的思考的時候,尼采對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幸福也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1863年,他在給姑媽的一封信中說:「慰藉你心靈,美化你生活的是你內心的祝福而不是外在的恩惠,那些物質小利都是微不足道瞬息就會失去的。」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尼采打算不去過一般世俗人所過的平庸生活,他要追求一種精神始終充滿歡樂的理想生活。 在普夫達學校畢業之前,尼采結識了美麗多情的少女安娜·萊德爾,他們在一起非常幸福地相處過一段時間。但是由於年齡太小,他們又都各自忙著自己的學業,他倆終於分手了。尼采的初戀就這樣結束了。 尼采在普夫達寫的最後一篇論文是用拉丁文寫的,內容是關於6世紀希臘詩人西奧格尼斯的論文。在文章中他把熱心擁護著貴族制的西奧格尼斯與普魯士容克貴族們作了比較,並對普魯士容克貴族的保守和狂傲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在即將從普夫達學校畢業時,尼采確立了自己未來的事業方向。他在後來的自傳簡歷中寫道:「為了未來的求學,我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原則,抑制自己興趣廣泛卻一知半解的傾向,培養自己對某一專業的興趣並且探索它的最深奧的秘密。」這樣他就決定放棄從事他所熱愛的藝術的想法,而立志去鑽研語言學。 他打算從語言學入手,致力於古典問題的研究。 而在這之前,他已對古典問題進行了大量的鑽研。在對古典問題的探索中,他發現德國戲劇起源於史詩,而希臘戲劇則發源於抒情詩並且含有音樂的因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這種認識在他後來的第一部史著《悲劇的誕生》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發展。 1864年9月底,尼采從普夫達學校畢業了,結業時,他的宗教、德文和拉丁文課程都獲得了「優」,希臘文課程獲「良」,法文、歷史、地理和自然等課程獲中等成績,唯有數學不及格。 從普夫達學校領到畢業證後,尼采與朋友保羅·杜森在家鄉瑙姆堡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個月,然後又到萊茵地區去度假。在度假期間,尼采與保羅的家人一起慶祝了自己20歲的生日,他為自己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歡呼,過完生日後,他就乘船去了波恩,在那裡他又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