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尼采 | 上頁 下頁 |
二 |
|
在學校裡,他性情孤僻,很少與人交往。除了偶爾和性格開朗的妹妹伊莉莎白做遊戲、溜冰、游泳外,他幾乎沒有和別的小夥伴盡情地玩耍過幾次。在他以後出版的自傳《瞧!這個人》中,他曾對自己的孤僻進行了解釋,他說自己有「一種完全不可思議的清潔本能」,這種本能使他「一眼就可以看出那些隱秘在許多人性深處看不見的污穢」,正因為這種清潔感使他難以容忍一般人,這給他與人的交往帶來了許多障礙。平常的時候,他總是躲開同學們,抱著一本厚厚的《聖經》獨自閱讀,並且瞑思苦想,其神情活像教堂裡的耶穌,因此同學們在背後都稱他為「小牧師」。 雖然尼采的性格不合群,但是他的頭腦相當聰穎,學習成績很好,做事也很有主見,除此之外,他對詩歌和音樂也情有獨鍾,並表現出了令人稱羨的天賦和才華。他在10歲時,便爆發出了創作詩歌的強烈願望。 在這一年裡,他一共寫了50首詩,還作了一曲聖歌。 他自己在後來曾回憶說,14歲那年,他已經有過三次寫詩的高峰期,這些詩歌總體上都帶有一種濃厚的憂鬱成分,這其中有不少詩是對故鄉和父親的追念、對孤獨的歌頌。由於尼采從小已習慣了鄉村的寧靜生活,所以他並不適應小城瑙姆堡的窄小街道和嘈雜的人群,他總是思念著童年時的陽光、魚塘和草坪,希望回到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去。他在一首《回鄉》詩中這樣寫道:「我憑弔父親的墳墓,/哭了許久的時光。/許多淒苦的眼淚,/流下來滴在塚上。/在我尊重的老家裡,/我覺得寂寞而傷慟,/因此我常常出去走往陰暗的林中。」在讀中學時,尼采還構思過一部題為《死亡與毀滅》的中篇小說,這說明死亡和悲觀主義在他幼小的生命中早已播下了種子,從那時候起,他敏感的心靈就對生存和生活的意義有了朦朧的憂思。 此外,少年時代的尼采對音樂一直非常熱愛,這種熱愛一直伴隨到他去世。尼采對音樂的熱愛主要是早年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他在瑙姆堡上小學時,母親還帶他去結識了一些當地的音樂家,他們的學識和才華使小尼采開闊了眼界,加深了他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在他11歲時,母親專門為他買了一架鋼琴,並請了當地最好的女鋼琴家親自來教尼采演奏。所有這些,都為尼采打下了扎實的音樂功底,音樂後來成了尼采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 尼采喜歡的音樂家主要有:莫紮特、海頓、舒伯特、門德爾松、肖邦、貝多芬、巴赫、亨德爾和比才,其中他最崇拜也最迷戀的音樂家是瓦格納,他把瓦格納視為心靈的知音,雖然他最後與瓦格納的關係因思想觀念的分歧而導致決裂,但是瓦格納的音樂確實使尼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找到了精神的寄託點,並對他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使他有信心和勇氣向孤寂的生活大膽挑戰,奮力拼搏。 尼采還譜寫過不少曲譜,並對自己的音樂作品倍加欣賞,在他精神失常前夕,他還自稱自己是一個老音樂家,並希望他譜寫的一首管弦樂合唱曲《讚美生活》能夠傳世,以此作為人們對他的永久紀念。 除了對詩歌和音樂特別喜歡外,少年時的尼采還很喜歡畫畫,他喜歡別出心裁地用各種顏色構成多種圖案,然後對著這些圖畫自我欣賞,似乎他畫畫不是為了表現什麼,而只是一種寄託或發洩,後來當他進入普夫達學校後,由於功課太繁雜,他對繪畫的興趣才慢慢淡化了。 總之,少年時代的尼采是一位沉靜而多才的孩子,他幼年的性格和愛好對他以後的哲學事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關於這一點,他青少年時代的朋友威廉·賓德給了我們最好的說明。威廉·賓德在他的自傳中是這樣總結少年尼采的:「他基本的特點是憂鬱。從童年時起他就喜歡獨處和深思,他心地善良而深沉。雖然還是個孩子,他當時就已經在思考許多大多數與他同齡的孩子們從不去注意的問題了。他從不做任何未經思考過的事情,而且不論他做什麼事情都有明確的目標和充分的理由。此外,謙虛和知恩也是他的兩個主要特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