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尼采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幼少年時代 1844年10月25日淩晨,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一個小男孩呱呱墮地了,這個小男孩是卡爾夫婦婚後的第一個兒子。看到他可愛的臉蛋和圓滾滾的四肢,夫婦倆心中充滿了喜悅。 卡爾是路德派虔誠的教徒,就在離家不遠的教區當牧師,在當牧師之前,他曾經在阿騰堡住過幾年,在那裡他是一個家庭教師,負責四位公主的教育。這四位公主是赫赫有名的漢諾威皇后、康士坦丁女大公爵、奧登堡女大公爵和泰萊莎公主。他盡心盡現地教育她們,她們對他也深懷敬意。 卡爾的祖先是波蘭貴族,但他本人卻受到德國文化的薰陶,他不僅兢兢業業地幹好自己的工作,在政治上也非常忠誠于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並得到了國王的信任。他被指派到薩克森州的洛肯鎮去做一名鄉村牧師,在就職前,他從國王那裡得到了一筆錢,作為在洛肯鎮時的生活費用。這筆錢數目還算比較大,所以他搬到洛肯後,經濟上從未出現過困難。 卡爾的妻子名叫法蘭斯卡,是一位典型的德國人。她性格溫柔、和善、慈祥,而且非常能幹。也許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卡爾夫婦兒子出生的日子正好是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的生日。他們為兒子出生在舉國為國王歡騰喜慶的日子感到吃驚和興奮,於是他們就給孩子冠上了霍吞索倫王朝弗裡德裡希·威廉這個名字,這個孩子就是我們書中的主人公,日後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采。 尼采的父親是一個溫和寬厚的人,他對尼采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希望和愛。父親非常熱愛音樂,常常即興彈奏鋼琴,使年幼的尼采受到極大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尼采也開始愛好起音樂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興趣不斷濃厚了。 不幸的是,尼采接受父親的愛總共還不滿五年,由於文弱、多病,他父親在1849年7月死於腦軟化症,當時年僅33歲。幾個月後,尼采剛滿兩歲的弟弟約瑟夫又夭折了。親人接連不斷的去世,使尼采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摧殘,他猶如一棵剛剛吐芽的小苗,還沒有充分地得到陽光和雨露的滋潤,就感受到了人世的淒慘和無奈。從此他幼年的平靜生活被打亂了,他本來就脆弱的心變得更加敏感、憂傷,這也鑄成了他日後抑鬱寡歡的性格。後來他曾自己回憶道:「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最真實的快樂。 一場雷雨時常會給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滿天轟鳴的雷聲和閃亮的電光更增添了我對上帝的敬畏。」 父親死後的第二年,在祖母奧德姆絲的幫助和支持下,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到瑙姆堡,去和祖母和兩位姑母住在一起。要離開自己生活了6年的洛肯鎮,尼采心中充滿了惆悵和戀戀不捨。在他14歲時寫的自傳裡,他這樣描繪遷居時的心情:「憂鬱的晚濤鐘聲傳到前廳,夜色籠罩大地,天空一輪明月,繁星閃爍,我久久不能入睡,夜半時分,悄悄走到院子裡,這裡停著許多滿載的大車,車夫們朦朧的臉龐在小屋裡隱約閃現,我簡直不相信要去另一個地方安家。這裡,我曾品嘗過歡樂和痛苦,這裡,安葬著父親和小弟,這裡,居民們始終和睦親切相處,離開這個村莊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啊!天朦朦亮,大車穿過鄉間大道,把我們運往瑙姆堡,我們將在那裡安家,別了!別了!親愛的父宅!」 在瑙姆堡,尼采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讀完了小學和文科中學(相當於初級中學)。在讀小學的時候,尼采可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舉止文雅端正,從不做冒失無禮的舉動。有一次放學後,尼采正在回家的路上走著,天空中突然陰雲密布,接著便下起瓢潑大雨,小夥伴們都發瘋似地朝家裡狂奔,但是尼采卻仍然不緊不慢地走著,他用帽子遮蓋著寫字用的書寫板,又把自己心愛的小手絹蓋在上面,生怕雨水淋濕了寫字板回到家裡,他媽媽問他為什麼不趕快跑回家,被雨水淋得渾身濕透的尼采一本正經地說:「媽媽,學校的校規說,在離開學校時,孩子們不得在街上亂奔亂竄,他們必須安靜地、舉止文雅地走回家中。」小尼采的這番話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少年時,尼采的身體很孱弱,經常生病,眼睛又近視,更可怕的是,他小小年紀,卻經常莫名其妙地頭痛,母親常用冷敷和淋浴的方法給他治療,讓他少一些痛苦。有時,母親帶著小尼采到野外去散步,讓他在大自然的清新環境中忘掉頭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