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此外,經過了一度猶豫不決之後,希特勒最後又還是把第13裝甲師再分配給A集團軍群,以供在庫班半島中的使用。我們為了想讓該師退入羅斯托夫,曾經設法保留一個缺口達到最後的階段為止。這兩個師既未能加入主要的戰場,而另外還有40余萬人實際上也被癱瘓在庫班半島中。很明顯,後者是足以牽制著強大的敵軍,他們曾經努力攻擊這個橋頭陣地,結果還是徒勞無益。但是他們卻永遠不曾獲得希特勒所希望的作戰效果,而最後敵人更可以自由決定其所應留在那裡的兵力數量,希特勒又認為把大量兵力留在庫班半島中,是為了不讓敵人能夠利用羅弗洛西斯克海港,這種理論也是不能成立的。最後他還是被迫放棄了這個半島。 1月29日,我們的總部由塔甘羅格(Taganrog)移到了斯大林諾(Stalino)。(我們是12日移到塔甘羅格的),因為集團軍群作戰的重點已由頓河移到了頓涅茨河。在頓河大灣和其以南地區的戰鬥中,主要的目的就是掩護A集團軍群的撤出高加索,而更大的問題卻是德軍南翼能否保全。不過卻早已有一個新問題出現了,這個問題即為這個南翼能否維持頓涅茨地區。 這個地區,位置在亞速海、頓河河口和頓涅茨河下游和中游之間,在西面大致是以馬裡烏波爾-克拉斯羅爾梅斯可-依蘇門(Mariupol-Krasnoarmeiskoye-Isyum)一線為界。遠在1941年,這個地區即在希特勒的作戰計算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因為他認為這個地區的佔有對於戰爭的後果具有極大重要性的。一方面,他相信我們若沒有這個豐富的煤藏,則在經濟上即無法支持這個戰爭。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俄國人若是喪失了這個地區,則對於其戰爭的勢力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希特勒說,頓涅茨的煤在俄國人所有的煤藏中(至少在歐俄部分)是唯一適宜於煉焦的,若是缺少了它,則俄國的坦克與彈藥的生產遲早就會發生癱瘓現象。對於這種理論得失我不擬加以討論,可是事實上,在1942-1943年之間,俄國雖然並不能利用這個頓涅茨的煤藏,但是卻仍然生產了數以千計的坦克和數以百萬計的炮彈。 真正的問題卻是我們在軍事上能否繼續作頓涅茨盆地的主人翁。從戰爭經濟的觀點來看,它毫無疑問是有價值的,而我們應該保持著。不過唯一的限制卻是假使我們要想開採相當大量的頓涅茨煤藏以供我們自己使用時,對於這個廣大地區中的鐵路所需要的燃煤,卻又都必須從德國去運來,因為頓涅茨的煤不能適應我們的火車頭。因為每天運煤的列車都要有好幾次之多,所以軍運也就成比例的受到影響。 不管怎樣,希特勒卻仍認為若無頓涅茨盆地。則德國的戰爭經濟即不可能維持下去。(一年以後,他對於尼可普(Nikopol)所出產的錳,也曾發表了同樣的高見。 )可是自從在沃羅涅什以南的匈軍正面崩潰了之後,敵軍達到頓涅茨河的道路也就可以暢通無阻,而且越過了它就又可以直達第聶伯河的渡口或亞速海岸,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地區的佔有權也就開始發生動搖了。 1月19日,我與柴茲勒爾將軍曾經作過一次電話談話,這是第一次討論到我們確保頓涅茨盆地的問題。他在前一天曾向希特勒試探過一次,但卻未獲成功,現在希望聽取我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正是在這一天,從沃羅涅什之間的整個正面,都有發生潰裂的危險。我向柴茲勒爾說,不管這個地區是如何重要,甚至於從經濟的觀點來看的確如此,可是這個問題卻是非常簡單,很易於答覆。假使我們想要保持這個地區,則必須趕緊集中強大的兵力,不可以略有延誤,集中點是愈向東去就愈佳,若可能的話,應在哈爾科夫的前方。假使因為下述各種理由,例如中央和北面兩個集團軍群認為無兵力可供調動,國內的新兵徵集尚未完成,陸軍總部不願意從其他戰場上調動兵力,最後還有目前的鐵路情況擔負不了這種突然的調動等等,若不能集中必要的兵力,則我們就只好接受必然的後果了。 德軍的南翼假使仍然留在頓河的下游地區中,則專憑其自己的兵力就不可能填塞這個缺口。同時,假使預計中的增援要很長久的時間才能到達,而且展開在很遠的後方地區中,換言之,就是與南翼的作戰完全脫節了,那麼南翼的兵力也就不可能在那裡作孤立的戰鬥。南翼所作的戰鬥與新兵力的展開,在空間關係上必須彼此配合,在作戰的意義上來說,必須成為一個整體。除非新兵力的展開能夠相當的迅速,並且相當的趨向東面,否則頓河集團軍群即無法久留在頓河下游和頓涅茨河。於是它只好向後撤退,以與新兵力會合。這兩條路線必須要走一條,否則不等到任何增援發生功效之前,俄軍即已有機會將整個南翼切斷了。 無論如何,很明顯,預定2月中旬集中在哈爾科夫附近的党衛軍裝甲軍是絕無力量足以塞住現在從弗羅希羅夫格勒到沃羅涅什之間所已被撕開的缺口。假使南翼兵力仍然留在頓河下游和頓涅茨河,則為了掩護其側面起見,這個軍在頓涅茨河的北岸也無力作一個適合時機的攻擊。 以後的幾天當中,在本集團軍群的縱深側面所發生的事態趨勢,更足以增高集團軍群總部的警覺。早在2月20日,我們即已注意到有兩個敵方的軍,正在向弗羅希羅夫格勒方向運動,嘗試迂回集團軍群的左翼,即為在卡門斯克的費裡特-皮可群。同時,面對著留在弗羅希羅夫以東的頓涅茨河岸後面的意大利殘部,敵人也正在探路前進。此外,敵軍的主力顯然是首先向西前進,以斯塔羅比爾斯克為目標,這當然也是為了獲得回旋的空間。不過,一旦當敵人達到了這些目標之後,則又可以假定他不僅只是為了包圍費裡特-皮可群而已,並且還會把強大的兵力繼續向西迂回前進,越過頓涅茨河,直趨第聶伯河的渡口或亞速海的海岸。僅僅在4天之後,1月24日,我們就已經接獲敵軍騎兵在頓涅茨河以南的弗羅希羅夫格勒地區中出現的報告——不過這種警報常常可能是一種虛驚,由後方地區中那些疑神見鬼的鄉鎮長們所發出的。 1月31日,我又把一份電傳打字機的電報送給陸軍總部,重述我對於防守頓涅茨盆地的意見。我說保持這個地區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向哈爾科夫的方向上作一個切合時機的行動,以減輕對我們的壓力,而在該城東北面地區中的敵人是必須要在泥濘季節來臨之前將其擊敗。假使不幸上述二者實際上都做不到,則這個盆地即無據守的可能性——至少在東面必須退縮。無論如何,從作戰的觀點來看,任何留在頓河下游及頓涅茨河的企圖都是一種錯誤。 我又繼續說,第二個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假使敵人若再從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調集更多的增援——這也似乎是必然之勢——則專憑我方現有的兵力也還是決難守住整個頓涅茨地區。我們不可以希望敵軍是已經喪竭了(儘管他們在攻擊德軍時的損失很重大),或者是因為補給的困難而會使其作戰自動停頓下來。當柴茲勒爾將軍根據我們所提供的準確情報,請求希特勒注意到敵軍的巨大數量優勢時,希特勒就總是以上述的理論來搪塞他。毫無疑問,希特勒所說的話並非沒有理由。不過我們卻應記著,當敵軍攻擊盟軍時,其所付出的代價還是很低,而他對於補給予運輸的依賴程度,也遠比我們德國人在敵方領土中作戰時的情形要低。幾天之後,也就證明我們對於敵軍意圖的估計正確無誤。很明顯,他似乎是一方面要擊碎我們在頓涅茨河的正面,而另一方面又同時向西迂回我們。 2月2日,敵人在弗羅希羅夫格勒以東渡過了頓涅茨河,在那裡的意大利部隊並未能作任何認真的抵抗。敵方這個突擊集團軍共有3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和1個步兵軍——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在頓河擊潰意軍的兵力。這個集團軍的目標可能為羅斯托夫或塔甘羅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