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七一


  概括言之,德軍最高統帥部必須在兩條路線上選擇一條。第一條是當第6集團軍一開始受到攻擊時,就應乘敵人尚未合圍之際,就先將其撤出伏爾加河,於是再加上強大增援兵力的協助,使用這個集團軍嘗試恢復在頓河大河灣中的情況。同時也必須要用德軍去增強盟軍部隊所佔領的頓河地區。不過很明顯,德軍在當時已經沒有必要的部隊可作如此的解決,同時由於現有鐵路運輸的缺乏,也無法使這些兵力如期趕到。而命令第6集團軍撤出斯大林格勒又是其所遲遲不能夠下決心的一件事情。事實上,在俄國攻勢發動後不要幾個星期,即可以認清這個集團軍已經丟定了,就整個的作戰體系而言,我們最多所能希望的,就只不過是它能夠儘量牽制大量的敵軍兵力達最長久的時間而已。這也就是這個英勇的集團軍所應擔負的任務,直到其最後犧牲了其本身為止。

  儘管如此,即使由於希特勒死抓著斯大林格勒不放手,而使事態作了如此不利的逆轉,而且援救第6集團軍的一切希望也都被證明是幻想之後,對於德軍最高統帥部而言,也還是有第二條路線是暢通無阻的。只要肯放棄其在夏季戰役中所贏得的土地(無論如何那也是不可能據守的),則一個嚴重的危機即可以轉變成為一次勝利。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把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兵力,依照一定的時限,從正面的東部突出地帶撤出,首先使他們轉進到頓河下游或頓涅茨河的後面,然後再轉用在第聶伯河下游地區中。

  同時,任何可能調用的兵力——包括由於縮短正面而使那兩個集團軍群中所多出來的兵力在內一都應該集中起來,姑且就說是以哈爾科夫的附近為其集中點。當敵人企圖追擊撤退中的德軍或切斷其在第聶伯河的渡口時,他們就應擔負攻擊敵軍側面的任務。換言之,這個觀念,就是想要把一個大規模的撤退轉變成為一個包圍作戰,而以把我們的追擊者逼向海邊上,並在那裡殲滅他們為目的。

  當救出第6集團軍的希望已經斷絕,A集團軍群在高加索的地位也已經岌岌可危,而敵軍在意大利集團軍正面的突破,又已經使整個南翼都受到了切斷的威脅時,頓河集團軍群即開始向陸軍總部提出了上述的計劃。

  但是希特勒卻不是會欣然採取這種行動路線的人,因為首先要他放棄其在1942年夏季中所已經征服的地區,而且毫無疑問也會引起相當程度的作戰冒險。這種步驟對於希特勒的個性而言是完全不適合的,我在第11章中對於他的個性是早已有過詳細的分析。因為對於作戰問題是如此的缺乏經驗,他甚至還希望把剛剛到達哈爾科夫的党衛軍裝甲軍投入戰鬥,以恢復整個南翼的情況。

  對於頓河集團軍群而言,上述的第一條路線在它趕上戰場之前就已經不在考慮之列了,因為那個時候,第6集團軍是早已陷入完全包圍之中。此外,當我們這個集團軍群總部成立時,所移交給我們的都是一些殘破的部隊,後來所獲得的增援也極為有限,憑這一點兵力想在頓河中作一次會戰,也是決無成功希望的——尤其是當意大利集團軍被擊潰之後,增援兵力遂又被扣留在B集團軍群的地區中,所以更是毫無希望了。至於說到第二條路線,即等到敵軍乘勝追擊時,就把一個大規模撤退作戰,轉變成為對敵軍北側面的反擊行動,那卻又是頓河集團軍群所無權執行的。要執行這個任務,我們必須要有權指揮整個的南翼,並有權自由動用陸軍總部的預備隊。

  相反的,頓河集團軍群所能做到的卻只限于其自己指揮範圍之內的事情。所以它只能一再設法應付這種險象環生的局勢。隨著戰局的演進,情況也就日趨於危險。

  頓河集團軍群所面臨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援救第6集團軍。最初這是比一切其他的作戰考慮都要居於更優先的地位。

  一旦這個任務因為種種的理由(在前章中均已詳述)無法完成之後,我們這個集團軍群馬上就開始研究如何避免更大的慘敗(損失了整個南翼兵力)的問題。因為陸軍總部所尚能動用的兵力是不足以使德軍南翼在頓河下游及第聶伯河的交通線不被切斷,所以留下來的唯一對策就只有縮短集團軍群的東翼,而把緊縮出來的兵力用在西翼上。所以一切的成敗就要看我們的思想是否能走在敵人的前面,能夠迅速把東翼的兵力轉用在西翼上,以攔截敵人的迂回運動,他們是逐漸的向西發展。因為在我們北方的鄰軍,B集團軍群,由於盟軍兵力損失的結果,是逐漸的失蹤了,遂使我們的任務變得更為困難。從另一方面來說,除非能調動A集團軍群中的兵力,否則也就不可能把足夠的兵力調往西翼方面,而A集團軍群卻又不是頓河集團軍群所能夠指揮的。

  雖然這個構想是規模較大,而時間也較長,但是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卻與保盧斯將軍于11月19日到23日之間在斯大林格勒所面臨者,性質是完全一樣的。這一次也是要不顧局部性的壓迫,而立即把兵力調到我方後方交通線存亡所系的地位上,而同時又還要維持我們的作戰機動性。唯一的差異是在保盧斯的情況中,一切的決定是必須要在幾天之內,甚或幾個小時之內趕緊作成,而他從一開始起,也就不能希望有援兵趕到。在我們的情況中,這個觀念也支配了我們的全部作戰,並使我們與最高統帥部衝突達數月之久。

  就其本質而言,這個從東面蛙跳到西面,打擊敵人切斷我們整個南翼企圖的觀念是十分簡單的。可是在戰爭中,往往最簡單的事情也就是最難做的事情,真正的困難並非難於作下一個決定,而是在執行方面。在現有的情況中,若是從東翼方面抽調任何的兵力,結果就必然會造成一種危險,而這卻是任何人所不一定有把握能夠克服的。而更困難的,是假使這種兵力的調動要能不失時效的話,則必須在這種切斷的危險尚未完全顯示時,即開始採取行動。姑不說是幾個星期,至少要在這個危險的程度尚不至嚴重到希特勒都能認清時,即應開始採取行動。最後還有一點,在A集團軍群地區中的情況發展,也早就已經足以阻止我們將這個蛙跳計劃付之實行——詳細見後述。

  所以,儘管這個觀念是如此的簡單合理,但當我們面臨著如此日益嚴重的情況時,結果是證明很難實現的。要想使最高統帥部能夠接受這個觀念——至少希望應能不失時機以使其能發揮真正的效力——也是同樣困難,因為後者的觀點也是與我們對立的。希特勒在原則上是要堅守著其已有的獲得,而我們卻認為作戰的機動性才是勝利的真正鎖鑰——在這一方面,我們的作戰參謀組織和戰鬥部隊都是要比敵人居於較優越的地位。

  在頓河集團軍群接管其指揮權時的情況,加上最高統帥所加給它的限制,以及其對於鄰接集團軍群的行動和態度的依賴程度,都足以使該集團軍群採取一種「逐步應付」的方式,但同時卻應儘量不犧牲其基本公式。

  基於上述的分析,頓河集團軍群(以後改稱為南面集團軍群)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的冬季戰役似乎是可以分為四個連續的階段:

  第一階段為援救第六集團軍的奮鬥,頓河集團軍群把一切的東西都儘量用來作孤注一擲。

  第二階段為頓河集團軍群設法使A集團軍群後方不受威脅的奮鬥,而後者則在從高加索地區中擺脫戰鬥。

  第三階段為使德軍南翼交通線不被切斷的實際戰鬥。

  第四階段為該集團軍群在哈爾科夫的會戰中對敵軍的攻擊獲得了成功,雖然其規模是要小於其理想者。

  第一階段:援救第6集團軍的奮鬥

  援救第6集團軍的企圖,或者可以說是使它能夠從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脫出的企圖,是在上一章中已經詳述過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